1.香港的饮食民俗
香港作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其饮食也体现了一种各国饮食交融的习俗。因此,香港被誉为“世界餐厅”、“美食天堂”。
受广州饮食风俗影响,香港人早餐的方式是“饮茶”。人们在上班之前,多是到酒楼、茶楼进餐,边喝茶边吃点心。香港人爱喝普洱茶、寿眉、红茶、香片等茶,点心常吃牛肉烧麦、虾饺等。
由于工作紧张,香港人的午餐很简单,多是到附近的快餐店就餐。这是香港仿效西方饮食文化的产物。每个人可随意点取中式食品或西式食品,或买盒饭。
晚餐是全家人在家中聚餐,很少在饭店。家庭主妇往往是在准备晚餐时大显身手,做出令丈夫和孩子都满意的饭菜。晚饭多是以粤菜为主,有时也加些半中半西的菜肴。全家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尽享天伦之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香港人有吃夜宵的习惯,一般都是小吃,如各类粥食、云吞面、芝麻糊等等。
香港人喜欢在饭店待客。香港不仅有中国各地风味的餐馆,也有各类西式餐厅以及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尼等国的餐馆,不同风味的饮食,皆为香港人所钟爱。
2.澳门的饮食民俗
澳门洋华共处,荟萃东西南北各国饮食之俗。不过,中国传统饮食风俗,特别是广东食俗仍是主流,如各类粥品、水饺、云吞面,各类面饼等都是华人的主食。北京烤鸭、烧乳猪、烧鸡等都是华人待客的美食。但汉堡包、面包、寿司等同样也为澳门华人所喜爱。
澳门人,无论是华人还是葡萄牙人,都喜欢吃澳门式的葡萄牙菜。它是葡萄牙、印度、马来西亚及中国粤菜烹饪技术融合一体的结晶。它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如非洲鸡、果亚鸡及辣大虾等都是极具澳门风味的菜肴。澳门的“马介休”(即咸鳕鱼),也是澳门人常吃的葡式菜。葡式菜的煎、烧、烤、煮,皆会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澳门人在家中待客或在饭店举行宴会,所饮用的酒也是各国酒应有尽有,人们各有所好、各取所需。总之,澳门的饮食习俗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的典型特征。
(二)台湾的饮食民俗(www.xing528.com)
1.移民的饮食民俗
移民饮食基本是沿袭了原在大陆的习俗,特别是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军人及家属更是将他们各自的饮食习俗带到了台湾,使台湾的大陆食俗更为普遍多样。
其俗一日三餐,主食以大米、糯米为主,兼食杂粮以及各类红薯制品。常吃的糯米制品有糯米糕、糯米面做的汤圆。而原籍于大陆北方的台湾人则更喜欢吃馒头、饼等各种面食。
因台湾的牛较少,主要是用于耕田,所以官府禁止杀牛食肉。台湾居民主要是吃猪肉、鱼类、蛋类。烧小猪是台湾人盛宴最上档次最爱吃的美食。广东移民则有以猫肉款待贵宾之俗。福建移民带来了“食补”的习俗。每逢春夏之交、秋冬之际,总要以中药“四神”(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炖食鸡鸭或猪肚等进食,叫做“半年补”或“养冬”。
其时令节庆的饮食,呈现出大陆各地习俗与台湾原习俗的融汇。例如:
春节的除夕夜,全家大团圆。从各地赶回的家人围炉而坐,吃米圆、肉圆、鱼圆,庆祝全家大团圆,年年团圆;吃鱼,年年有余;吃鸡,年年大吉。台湾方言“吃鸡”与“起家”谐音,又有新一年大发家的祝愿。
立春之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三月三祭,人们采鼠曲草和米粉为供,这是融入台湾的旧俗。清明扫墓,闽南移民的后裔和广东客家移民后裔的祭品都有猪肉、鱼、蛋,但又各有传统的祭食品:闽南籍人有甜糯米饭、薄饼裹鸡丝、蛋丝等,广东籍人则是豆腐干、鱿鱼、发糕等,显示了台湾人饮食趋同存异的特点。五月端午节吃粽子,家家互赠西瓜。八月中秋节吃大面饼,称为“中秋饼”。
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饮食也容纳了一些西方的饮食习俗,各式西餐也同样受到台湾人的喜欢。
2.高山族的饮食民俗
台湾土著居民高山族,其先世多以渔猎为生,且又由于所居闭塞,所以其饮食保留了许多原始的习俗。古时,鱼是高山族人的主食,所以在其语言中所谓的“食”的基本含义就是“鱼”。鱼多是腌制生食,其他食物也多是生食,直至清代,尚沿袭旧俗。接受汉族文化后,逐渐学会使用铁器炊具和蒸、煮、熏、烤的烹饪艺术,饮食方式发生了变化。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农产品逐渐成为高山族的日常食品。
高山族的饮食比较简单。种稻地区的居民以米为主食,一日三餐。他们把粳米或糯米蒸熟,用手捏成饭团而食。外出也是携带饭团,用水泡而食。山地居民以粟、旱稻、黍、芋、薯为主粮,做饭与粥和蒸糕而食,烤熟后的芋和薯也是长期食用的主食。蔬菜多是食用葱、蒜、姜、辣椒、胡椒,调味品用盐。
高山族的成年男女嗜好嚼槟榔,用蒌叶、贝壳灰裹食。槟榔可以消食去湿,据说还有“避障”之效。嚼槟榔之俗也被移民们所接受。在台湾,人们口嚼槟榔习以为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