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丧葬民俗的起源和演变及其意义

丧葬民俗的起源和演变及其意义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产生的前提是与怎样认识“死”分不开的。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逃脱不了的,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基于此而认为人的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和居住所在的转换。这种葬俗,保留尸体,有随葬品,有原始的宗教仪式,说明活着的人或者认为死者永远会和他们在一起,或者祝愿他们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快乐生活。

丧葬民俗的起源和演变及其意义

丧葬民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前提是与怎样认识“死”分不开的。

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逃脱不了的,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在原始社会早期的原始群时代,由于智慧初萌,对死尚无认识与理解,最多是对群体中的一员的失去感到暂短的留恋而已,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顾。至原始群的晚期或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人们受做梦现象的启迪,迷蒙地感觉到人是有灵魂的。灵魂不但可以支配肉体的活动,还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基于此而认为人的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和居住所在的转换。其灵魂不灭,或存于人世,或转入阴间,或升入天堂,或由此物变成彼物。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对待死去者的尸体和灵魂的问题。这种最初的处理方式方法,就是最原始的丧葬习俗。(www.xing528.com)

考古发掘证实,在我国距今两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葬俗。发现的遗骸放置在居人山洞中的下层,并戴有小石珠等饰物,尸骨的周围还撒有赤铁矿粉。这种葬俗,保留尸体,有随葬品,有原始的宗教仪式,说明活着的人或者认为死者永远会和他们在一起,或者祝愿他们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快乐生活。至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丧葬习俗体现出鲜明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如我国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墓葬,死者都是集中埋在氏族的公共墓地里。尸体盛行二次葬和合葬;每坑最少4具,多者一坑51具;有的是男女分葬,有的是男女老少合葬;尸骨排列有序,头的方向都朝西或西北。这些说明他们生前是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还没有产生个体小家庭,而生活在外氏族的男人,死后还要回到母亲的氏族,所以必须二次葬。这种在氏族公共墓地集中埋葬的方式,反映出先民们希望死后在另外一个世界中还是与亲人们生活在一起,共享血缘亲情的温暖。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都发现了许多男女二人合葬或一男二女合葬,同时又有大量的玉、陶、牲畜等随葬品,反映出了父系氏族公社时的丧葬习俗。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经夏、商而至西周,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习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