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并行。自周秦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极为丰富多彩的古老习俗。其俗从议婚到完婚大体分为六个程序:一是纳彩,即男家向女家求婚的礼仪。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至女家提亲,如果女家同意议婚,则接受男家的礼物,不同意便拒绝收礼。二是问名。如果女家同意议婚,男家则再请人带礼物去女家询问女方生母的姓氏,女子本身的名、排行、出生年月日等情况。三是纳吉。男家将探询的结果,卜问于祖先,凶则作罢;吉则派人携带礼物将合婚的吉兆告知女家,基本确定两家可以成亲,俗称“小定”。四是纳征,纳征又称为纳币、大聘、过大礼。男家送重礼给女家,隆重确定婚姻关系。《仪礼》郑玄注云:“征者,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俗称“大定”。五是请期。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请媒人携带礼物告知女家,征求女家意见,如女家同意则按期迎娶。六是亲迎。亲迎又称为迎亲,这是婚礼中最隆重、最烦琐的最后一步,后世称之为结婚典礼。
在古代,举行亲迎之礼时,新郎奉父命要亲自领车马(后来是轿)带礼物去女家迎娶。最初,迎亲的车马、迎亲的队伍及新郎的服装都要用黑色,结婚典礼都是在黄昏时举行,结婚之意就是在黄昏之时结两姓之好。古人解释说,黑色和黄昏都是代表“阴”,女为阴,男为阳,迎亲就是迎阴气入男家,阴阳祥和。实际上黄昏娶妻,乃是原始社会男人黄昏去会聚女友或黑夜抢婚的遗俗。后来崇尚黑色的习俗逐渐被崇尚红色的习俗所替代,新郎的服饰和车轿及随行的迎亲队伍,都以红色为主要色调,呈现出一派火红喜庆的气氛;婚礼也多在上午举行,取其蒸蒸日上的吉祥含意。
明清时期民间婚礼程序一般是:
1.铺毡、传袋、跨马鞍
新郎将新娘的花轿迎至家门后,新娘下轿时要脚踏红毡或青布袋。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缓缓迈步前行,有专人将脚下的红毡或青布袋前后传递接铺。踏红毡是象征着步步走红运;“袋”与“代”谐音,踏互相传递的布袋是喻含着传宗接代。新娘进大门时还要跨过一马鞍,“鞍”与“安”谐音,象征今后的岁月平平安安。
2.拜堂
新人登堂之后举行拜堂仪式。拜堂又称为拜天地,身穿吉服的新郎新娘在赞礼人的高赞声中如仪行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天地是万物之始,天地合而万物生;男女结为夫妻是“天地作合”,所以要首拜天地之神。百善孝为先,新郎是父母所生所养,恩重如山,在结婚大礼上拜父母是一种报恩、示孝的表示。新娘拜公婆是表示从即时起视夫之父母为己之父母,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男女结为夫妻,合为一体,一生中恩爱互敬,贫富荣辱与共,所以也要互拜。
3.入洞房
夫妻互拜之后,新郎新娘牵彩缎同心结在赞礼声中由众人拥入洞房,象征夫妻同心协力,白头偕老。
4.合卺、结发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行合卺礼。卺是一个瓠分割成的两个瓢,内装酒,以线连柄,夫妻对饮,表示夫妻一体,同甘共苦。宋代以后以杯代卺,称为“交杯酒”。行合卺礼后,新郎新娘并坐,将新郎的左侧之发与新娘的右侧之发连接在一起,称为“结发”,又称为“合髻”,表示夫妻永不分离。(www.xing528.com)
5.坐帐
在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前,由全福人将大枣、花生、栗子等撒在寝帐内,称为“撒帐”;新郎新娘并肩坐在床上,称为“坐帐”。利用谐音祝愿新娘早(枣)生子、早立子(栗子),花生就是插花生,生男又生女,儿女双全。
6.闹洞房
在新婚的夜晚,参加婚礼的人不分辈分,都可尽情地取笑打闹新郎新娘,以增添喜庆的气氛。闹洞房,言语、动作不论怎么过分,新郎新娘都必须忍耐,不得恼怒。不难看出,这种不分辈分的欢闹,多多少少保留着远古时代群婚制的遗风。
这种以“六礼”为基本内容的古老婚俗,历代虽有增减,但无重大变化,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至今在许多地区仍然还有不同程度的遗留。
(二)新时代的新婚俗
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了以自由恋爱为基础的新的婚姻习俗。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确定婚姻关系之后,首先进行结婚登记,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2.选择结婚日期。多是利用假日或选择逢六、逢八、逢九的日期,取其大顺、大发、长久之意,约亲朋好友参加。
3.结婚之日,礼堂以红黄为主色布景,张贴双喜字,男家用轿车接来新娘。新娘多穿欧式婚纱,新郎多穿西服,由聘请的主持人主持婚礼。先是介绍男女双方的情况,接着赞唱,让新人向双方父母敬礼;之后再赞唱,新人互相敬礼,喝交杯酒;最后主持人、双方父母、相关领导或亲友祝辞,婚礼结束。一般婚礼后还要举行不同规模的宴会,多是由男方出资。席间,新郎新娘挨桌敬酒、敬烟,表示对参加婚礼人的答谢。婚礼程序简单、气氛热烈,体现了新的社会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