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够千百年地延续、世代传承、不断扩布,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为社会所容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这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总的说来,民俗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使每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变化中所起的教育作用。刚刚降生的婴儿是一个自然的人,虽有人形,尚无人性,但也就在他降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民俗中,受到各种民俗事象的熏陶,受到前辈和他人的指教。如从语言习俗中,掌握了语言这种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际之间的思想交流工具;从称谓和人际交往的习俗中,明确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群体中的位置、责任、义务;在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生产习俗中,学会了得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从各种道德和信仰的习俗中,懂得了什么是是非善恶和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逐渐地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每个人在生活与生产方式上,必须要与社会保持总体上的一致;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类,无法生存。这种最古老的、产生于人类社会之初的束约力,就是民俗。遵循古老的世代相承的习俗,既是自觉的,也是被强迫的。民俗的束约作用,是借助于人们的良心、负罪感、内疚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强大的社会舆论、社会公约来实现的。民俗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无声地支配和调节人们的行动。可以说,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www.xing528.com)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个体的行为与思想,使之保持使群体巩固和社会稳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和同一社会条件下的人们形成共同的民俗,而这种共同的民俗一旦形成,就会使遵循这种习俗的人们形成一种认同心理,久而久之,形成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继而产生一种亲和感,从而凝聚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民俗在共同体内是一种凝聚力,对外则是一种共同体的标志,共同民俗的世代传承,就使得共同体更加巩固,由这样的许多共同体而组成的社会也就愈加稳定。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民俗的这种维系功能,常常把它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
(四)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事象中的各种娱乐活动,使社会成员产生快乐和愉悦的心理,调节生活节律。各种娱乐活动,有的是在节日中举行,如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节赛龙舟,北方广大地区春节期间扭秧歌,苗族芦笙节中的吹笙、跳舞、对歌,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中的赛马、摔跤、弹奏马头琴等等;有的是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举行,如满族萨满教中的跳神、汉族求雨祭祀龙王的演奏等;有的即是在日常的闲暇之时,如满族妇女、儿童的抓嘎拉哈,各个民族都盛行的讲故事等等。人们在紧张劳累的工作之余,通过民俗中的这些娱乐活动,得到放松、休息,同时也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