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雷雨》问世以来的轰动效应引入,并落实作者、重要作品等基础知识。)
截至2007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这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却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雷雨》自问世始,轰动多年,文化界甚至有“说不完的《雷雨》”的说法。《雷雨》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它塑造了更为复杂的人物性格。打个比方说,之前话剧人物的性格就像京剧脸谱,红白忠奸,一目了然;而《雷雨》中的人物性格就像川剧变脸,变化莫测,丰富异常。今天,就让我们走《雷雨》,通过品味精彩的话剧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曹禺先生是现代文坛的大家,代表作除《雷雨》外,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这几部作品,我们可以用两句诗的形式来记:“雷雨方销日初出,原野葱茏北京人。”
二、诵读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剧情。
【学生默读后回答】
【教师总结】
《雷雨》(节选)大致的剧情是:从鲁侍萍三十年后回到周家和周朴园相见、相认开始的。鲁侍萍来看自己的女儿四凤,忽然见到了三十年来给她带来无尽的屈辱和伤痛的周朴园。
周鲁相逢、相识一节,在《雷雨》的整个剧本中也是重场戏。
2.找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周鲁相逢一节,进一步熟悉文本。
【学生分角色朗读】
3.教师范读部分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归纳总结】
受大家的年龄、阅历等诸多因素限制,理解剧中人物有一定困难,读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难得了。在话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我即人物”。就是说在表演的时候,“我”就是剧中人物,“我”就是周朴园,“我”就是鲁侍萍。这样带着情感去体验人物,更容易入戏。
教师尝试读一小段(60页),并找一位女同学配和共同完成。(生自荐。)
三、品味语言,走近人物
1.提出主问题:周朴园是否曾经深爱过鲁侍萍?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www.xing528.com)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
①周朴园提到“这些家具……多少年我总是留着”,旧房子、旧家具、旧习惯、旧照片……当然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一定也忘不了那位故人。
②周朴园质问侍萍“谁指使你来的?”他认为是有人指使侍萍来向他敲诈勒索的。另外,他非常冷漠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周朴园声色俱厉,好像丝毫没有旧情人的感觉。
③周朴园说“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亲戚”这个词,在周朴园看来,比他们实际的关系是更疏远的。这样说,是为了避嫌,害怕当年他做过的不光彩的事情败露。
……
2.周朴园的“弥补罪过”,不只是空话,他还给侍萍开了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①当年的梅小姐变成了老妈子,当年的梅侍萍变成了鲁侍萍,一字之差,这个可怜的女人已经两世为人。周朴园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想承认自己念了三十年的爱人是鲁侍萍,送支票是虚伪冷酷之举。
②社会原因让周朴园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人总是要变的,也正是这种“变”,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人们历来觉得周朴园送支票是虚伪冷酷之举,除此之外,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是有一丝的怜悯和同情的。
四、问题探究
曹禺先生说,他从不绝对地“讽刺”“批判”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是怀着“悲悯”的感情去写他们。同学们觉得曹禺先生有没有对周朴园寄予悲悯和同情?
提问:作者对周朴园持何种态度?对他有没有给予悲悯和同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①周朴园有那么高的地位,也仍然没有爱的权利。
②周朴园全家死的死(周萍、四凤、周冲),疯的疯(侍萍、繁漪),走的走(大海),只剩下他一个人守着两个他曾经爱过的疯女人,而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失踪了的大海。所有的过错不能全怪周朴园一个人,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冥冥之中,还有一种什么东西在作弄这一家人?
(教师引出“命运”)
命运,这是一个大的悲剧命题。我们看,社会悲剧加上命运悲剧,结成一张巨大的网,谁也逃脱不掉这个厄运。当年金碧辉煌的周公馆,最后的结局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曹禺先生说,他是带着一种悲悯的情怀来哀怜众生的,这才是一位文化大家的责任意识。我们解读经典,也要去把握这种责任。关于《雷雨》,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探讨。课后,请同学们通读全剧,关注一下其他人物的命运。最后以一副对联作为对这节课的总结:“故园梅落尽,沧海萍转空。”这副对联嵌进了主要人物的名字,也含有悲剧意味。
五、布置作业
校园话剧社要演出话剧《雷雨》,请为该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推介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