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只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只有作者的深邃立意、宏大构思、巧妙设计、高明手法贯通其中,文章才会独特精妙,别具一格。古人在写诗作文之时对此是非常考究的,所以,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散文,对作者的思路、层次、结构、情感等篇章层面的理解和挖掘,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独特的写作思路:作者将其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谋篇布局,依次呈现,这就形成了文章的层次和结构。下面以《岳阳楼记》为例,来探讨在篇章层面上的教学内容。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篇既中规中矩又超凡脱俗的千古名篇。此文的结构,既遵循约定俗成的传统写法,较好地落实了“起承转合”这一结构文章的四字要诀。又从实际出发寻求突破。
首段叙事,“重修岳阳楼”的基础条件。接下来交代重修情况,引出作记缘由。此为“起”,起得洒脱自然。
既然要作记,必然要来一通描写,“予观夫……”两句大笔如椽,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场面,此为“承”,“承”得恰切。
情随景生。作者着眼于岳阳楼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之便,笔锋一转,写起了“览物之情”,于是有了“霪(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幅截然相反的图景和两种心情的刻画,“转”得有情有趣。
当读者心随外景或喜或悲之时,文章以一声感叹将其收束在一起,指出了两种表现一个实质:“以物喜”“以己悲”,是沉迷而不能超脱。进而引出了先忧后乐的见解和对志同道合的高尚者的呼唤。此为“合”,合出了本文的主旨。(www.xing528.com)
范仲淹毕竟不是平庸之人,当然不会让《岳阳楼记》沦为泛泛之作。他在遵循中寻求突破。
一是在交代写作缘由时追根溯源,融入深情。滕子京到任不足两年,就使治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见他是一个治国能臣,而恰恰就是这样的人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成为遭贬的“迁客”。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给“重修岳阳楼”提供了优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支撑,使之成为千古盛事。作为好友,范仲淹为之不平和欣慰。开篇用经济的笔墨,记下盛举开创者的才干和政绩,虽为远因,但也不失开篇应有之意。
二是在申述和转折之处扬长避短,入情入理。因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没有实地观察的经历,要写好景物抒发登临观景的情感确有困难。他还要“扬长”,他有在鄱阳、太湖等大湖边生活的阅历,有同为“迁客骚人”的真切体会,于是便从岳阳在交通上的便利位置出发,写“多聚与此”的“迁客骚人”们眼中的洞庭景色和登楼之情,写得情景相生,酣畅淋漓。范仲淹不愧是高手,他在这里创出了“无中生有”的奇迹。
最紧要的在于第三处。收束文章时,他超脱人之常情,借探求“古仁人之心”,亮出了自己的情感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而向滕子京,更向其他志同道合者发出呼唤:效法古仁人,忠君爱民,忧乐天下。集劝友、抒怀、醒世于一体,言别人所不能言,树时代之高标,尽在文章归结处。[1]
范仲淹打破了一般作记的人记一己之见闻,抒一己之情感,发一己之感慨的窠臼,在继承中求发展,靠为人的真心和为文的妙手,让这篇短文成为文彩熠熠、章法谨严、思想深邃的传世名篇。读这样的经典文章,我们不仅要拨开文字障碍,沐浴到文章思想的光辉,还要品味它布局谋篇斟词酌句方面的妙处,全面汲取它的文化营养。这对于学生去架构自己的文章是大有帮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