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文”和“言”。所谓“文”,就是文本所承载的文学知识、文化底蕴;所谓“言”,就是指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字。这两者都应该是教学所关注的重点和目标,可是在实际中却往往执其一端,不能很好地找到平衡点。
(一)重言轻文,死于章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特别注重对文言文的“细读”和“细讲”,似乎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教师的唯一目标。老师在教学中总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课上过分重视语言因素,甚至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教学中完全偏重于对文言字词和句法的分析,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使课堂走向无趣和沉闷。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曾经适用于早年间的教学,却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脱离了文本鲜活的语境,会使得本身就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言文更加成为高不可攀的文本。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味地为学生重复死板的知识,无疑会导致效率的降低。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在表层的字词背后,文言文本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深层意蕴,有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
(二)重文轻言,废于清议(www.xing528.com)
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引之下,现代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教师非常积极地关注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使文言教学更多地流于表面,无法提升学生的文言水平。
这种“重文轻言”的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首先,从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上来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的目标中有很关键的“读懂”二字。关于如何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给出了明确的方法“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可见,以“读懂”为目的的文言学习,必须要经历具体的字词学习过程。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明显是一个进阶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只有掌握了基础的字词用法,才能让以后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必须以书下文言文注释为原点,为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和点拨,比如对字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注意区别古今异义,等等。那种“模糊轮廓”般的理解要不得,教师草率的似是而非的讲解和学生的一知半解是行不通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逐渐增强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