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技巧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技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光要动口,更要动脑。光重视学生的朗读感受是不够的,还要对学生的朗读有所指导,在不断地指导和练习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感悟分析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己处理现代诗歌诵读的能力。初中阶段的低年级可以通过停、连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与诗歌在朗诵上的区别,但对于高中生,完全可以带领他们用情感解构诗歌。虽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但这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没有实际帮助。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技巧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讲道:“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诗歌教学重在诵读,诵读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将诗歌中的情感用心揣摩,用声表达。现代诗歌的美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得到更加有力和细致的表现。

(一)放开束缚倾情投入

在我们做的调查中有69.2%的学生表示,对现代诗歌的朗读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好意思读。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渴望展现自己却又羞于表达,他们想证明自己却又畏于出错,他们想独树一帜却又有从众心理。教师要小心翼翼地拭去学生心中诗意之上的灰尘,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心理定式,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是一种视听享受和锻炼。

让学生放下心理上的束缚,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声情并茂地高水平范读。教师不能感动自己,又怎么能感动学生?如果一个教师都没有带着情感走进诗歌教学的课堂,又怎么能指望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诱发其朗读欲望和潜能的氛围,教师范读是对学生心智的启迪,能给予学生情感的陶冶,教师通过范读将诗歌中的情感用最直接、最强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现代诗歌在诵读中的生命力。让学生用对美的渴望战胜他们的怯懦和羞愧,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让更多的学生敢读、愿意读。

(二)掌握方法读出水平

朗读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要掌握方法,才能读出水平。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光要动口,更要动脑。光重视学生的朗读感受是不够的,还要对学生的朗读有所指导,在不断地指导和练习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感悟分析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己处理现代诗歌诵读的能力。

1.情感和语气

首先要把握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是惆怅中饱含热烈,哀婉中带有洒脱,《雨巷》的情感基调是惆怅忧伤,《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情感基调是悲痛绝望。其次,在把握好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读出全诗情感的起伏变化,体味诗歌的内在节奏。如《再别康桥》情感的高潮在“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作者离别的感伤在沉默和克制中被推向了极致。再如《沁园春·长沙》情绪激昂,气势磅礴。但朗读时不能把力气一用到底,上下两片的结尾分别是诗歌的两个大高潮,其中上片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和下片的“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两个小高潮。朗读时要注意为高潮部分蓄势。体现全诗的情感变化,要注意情感的蓄势与释放。开头洒脱、清新,中间兴奋热烈,结尾哀而不伤。

2.节奏与停顿

朱自清先生说“: 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诗歌的节奏表现出来,诵读时要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通常情况下在诵读时容易过急,要将整体节奏放慢。根据每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节奏也有所差别,比如《雨巷》的节奏是比较舒缓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相对来说是紧凑的。但是,只重视停顿和断句是不够的,情感与形式是统一的,没有感情的体会和把握,只是会停、连是没用的。初中阶段的低年级可以通过停、连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与诗歌在朗诵上的区别,但对于高中生,完全可以带领他们用情感解构诗歌。

3.重音

诗歌情感的高低起伏的体现与重音是不开的,每一句诗歌都会有思想情感的重点部分,这样的部分要通过重音来突出其表达的浓烈。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六节: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www.xing528.com)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本节诗歌重读的字词更能表现出亲生父母家里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作者内心的极度的不自在,并将外部环境与作者内心情境的强烈对比凸显出来,生动地在再现了艾青从大堰河身边回到亲生父母家里的情形,重读的字词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孩子,被迫离开深爱的乳母大堰河而回到亲生父母家后的抵触情绪。

又如《再别康桥》中第二、三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我将诗歌中典型的意象和字词做特殊的情感处理,要读出画面的静谧之感。“荡漾”“招摇”“柔波”等词语,要读出柔美和惬意;“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要想象画面,读出神秘之美。

(三)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诵读要贯穿现代诗歌教学的始终,以读悟情,以情带读。正如朱熹所说:“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课堂诵读形式虽然比较灵活,但读前没有要求,读的过程中没有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就不够具体。但课堂诵读不能盲目进行,为了提高诵读的有效率,可以为每一遍诵读确定一个目标,例如: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疏通字意;第二遍读,要掌握大意,把握情感;第三遍读,要处理细节,读出变化;第四遍读,要融入诗境,读出自己。通过反复的诵读,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教师的主导力量,使学生由浅入深,完成对诗歌由表及里的解读。

教师要给予学生朗读具体的指导,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仅停留在“读得真好”“读得不错”这样无实际效力的评价层面。虽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但这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没有实际帮助。教师哪怕仅对学生朗读的情感、声调、停顿等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简短评价,对学生也是有价值的。比如,一个学生在朗诵《雨巷》一诗时,语速比较快,教师就诗歌中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加以指导:读的时候要将语速放缓、语调放轻,特别是“独自”“彷徨”“悠长”这几个词语,并且作者用了两个“悠长”,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更强,情感更加浓烈。读的时候,脑海中要想象着弥漫着细雨蒙蒙的狭长的巷子,体会着作者内心和行为上的彷徨无助,将作者心中那种彷徨、迷茫读出来。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的最大问题加以剖析指导,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不吝惜时间给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反思和自我总结中,达到对诗歌更深层次的解读,将诗中的景读得活灵活现,将人读得有血有肉,将情读得真挚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