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离文本缺指导,天马行空

游离文本缺指导,天马行空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一分钟不到,孩子们就围绕着“失去双腿”和“失去单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以为是失双腿,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第二位同学显得振振有词,“书上只是说‘您架着双拐……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在这掌声里,他擦去“去”,再次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双”字。学生们似乎更在意考证“一”与“双”,然而恰恰忘了,不管是“一”还是“双”其背后的指向是什么!

游离文本缺指导,天马行空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准确把握文本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便不能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的有限精力过多地浪费在对传达文章精神无益的讨论与细枝末节中,这样学生也不会有提升。有些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其实已经偏离了文本。

如下面这个例子[2]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天气闷得很。说句心里话,我去听课都有点勉强,何况又是第二节课呢?学生们更是漠然,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我不由得为这位即将上课的教师暗暗捏了一把汗。

然而,结果出乎意料。不到5分钟的时间,不只是学生,就是我这个身经百战、见多识广的同行也不禁为其“以读带讲、以读促思”的巧妙设计所深深折服。那富有磁性的嗓音、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听来如痴如醉。透过他亲切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最可爱的人,看到了步履蹒跚的大娘,看到了泪痕满面的小金花,看到了拄着双拐的大嫂……不料,正当我们沉浸在这动人的送别场面时,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故障”——“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你们知道这里主要讲的是大嫂做了一件怎样的事吗?”停顿片刻,教师接着说道,“是不是挖野菜失去双腿啊?”并板书:“大嫂挖野菜失双腿。”

“不是,不是失双腿……”有学生小声嘀咕。

教师微微一愣。显然,这小小的插曲已然出乎他的意料。但只是一刹那,他便又恢复了常态。

“不是失双腿,难道是失单腿不成?”教师微笑着点拨道,“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性的词句,再认真想想,交流一下。”

教室里有了短时间的宁静。可一分钟不到,孩子们就围绕着“失去双腿”和“失去单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以为是失双腿,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

“不对。你的推断不准确,看书也不够仔细。”第二位同学显得振振有词,“书上只是说‘您架着双拐……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

“是呀,大嫂拄的虽然是双拐,但可能失去的是两条腿,也可能只是一条腿。”另一个孩子补充着。

“对。我前天还在医院里看见失去一条腿的叔叔靠着双拐走路呢。”第四位学生语气更是有力。

“嗯,我也看见过。”

“嗯!”

“是这样的!”

……

“所以,我认为不能说大嫂‘失双腿’,应该说‘失去腿’好一些。因为不管大嫂失去的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失去腿’的说法都该是可以的。”最初质疑的那个孩子站起身来总结着。(www.xing528.com)

“耶!”孩子们群情激荡,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辩论的结果似乎趋于统一,那个年轻的教师也不由得会心地笑出声来。轻轻地擦去“双”字,他拿起粉笔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去”字。

“哦!”孩子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笑,教师也笑。

可是,当大家的笑容还停留在脸上的时候,又一个孩子站起身来。

“老师,我……我还有新的看法。”或许是由于胆小和紧张的缘故,孩子竟有点口吃起来。

“哦,是吗?好,请说说看!”年轻的教师显然也吃惊不小。可说着话的时候,却依旧是一脸的笑意。

“书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里强调突出了一个‘只’字。那意思是说,大嫂如果没有双拐的话,就不能走路了。但事实上,大嫂若是失去一条腿,她是完全可以靠着一条拐杖走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只’字说明了大嫂当时失去的必定是两条腿,而不是一条腿。”

教师的笑凝住了,孩子们也张大着嘴巴。沉默。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好一阵子,教室里才再次响起掌声。先是那年轻教师的,后是所有孩子们的。除了一声高似一声的“耶”的叫好声,大家谁也没再多言语,只是笑,只是使劲地拍着巴掌。这掌声热烈而持久。拍得最响最激动的,当数那个站在讲台上的一脸灿烂的教师。在这掌声里,他擦去“去”,再次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双”字。

伴随着这掌声,下课的铃声响起。

“同学们,这一个失而复得的‘双’字可是来之不易哟!”教师的话显得意味深长。孩子们会心地微笑,又是一阵欢快的掌声。这时候,站起来鼓掌的,还有教室后排所有的听课老师。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失而复得的,又何止是一个“双”啊?

初读课例,我为这一波三折的课堂故事所吸引。是啊!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总是显得那么平静无波,缺少让人惊叹的峰回路转。而这一堂课真的让学生们经历了“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的思考过程。我不由自主地折服于教师的引导智慧。

再读一遍,我依然为学生们推敲琢磨的学习品质赞叹不已,他们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洞察细致入微,剖析有理有据。教师也是立足于学情顺势而导,相机而动。

然而细细品味,似乎总有一种缺憾潜藏其中:在笑声与掌声的掩盖下,对生命及文词的感触被无端地稀释了。当代学者黄克剑先生说过:“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间,再多的知识不过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许动人的智慧不过是鬼火萤照。”以此观照,课堂上的掌声与笑声就显得有点近似于“不和谐的音符”。生命的悲壮感消弥于这种咬文嚼字之间,师生全力以赴的是纠缠于一个字的意义,却无暇顾及大嫂为了挖野菜失去腿的痛苦与牺牲精神。学生们似乎更在意考证“一”与“双”,然而恰恰忘了,不管是“一”还是“双”其背后的指向是什么!“失去腿”的意蕴是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有同情、崇敬之情环绕于胸,有对战争残酷的恐惧之念闪现于脑……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向那个头脑。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濡染,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人的整个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的最高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