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优化方案

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个世纪20年代以来就有学者潜心于阅读能力结构的实验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于阅读能力的研究。阅读能力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考虑。这个螺旋上升的记忆流程,以提高记忆效能。它是融速度、理解、记忆于一体的阅读能力。

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优化方案

何为阅读能力?就是有阅读的意愿,又顺利地读完一定的篇章,并按照一定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理解,可以提出问题,并在脑海中存留一定印象的能力。

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读了十几年教材里的或者课外的文学作品,但是依旧没有阅读能力,这无疑是让人痛心的。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和应试。一个不阅读的人,他的人生格局、水准的提升一定弱于一个经常阅读的人。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抛出一根阅读的“橄榄枝”,让学生爱上阅读,拥有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不断地认知世界,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境界和格局。

20个世纪20年代以来就有学者潜心于阅读能力结构的实验研究。我国研究阅读心理学的专家艾伟在《阅读心理国语问题》中把应用最广泛的默读能力解剖为四项:1.迅速浏览,摄取大意的能力;2.精心详读,记取细节的能力;3.综览全章,挈取纲领的能力;4.玩味原文,推取含义的能力。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把属于基础训练的精读能力分解为六项: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需要综观大意的,应当综观大意;言在意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于阅读能力的研究。

总之,阅读能力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开放的动态结构。“以阅读理解力(思考力)为核心的阅读智能,以阅读学为主导的阅读知识,以良好阅读习惯为高标的阅读情志三个子系统主从相依,综合发展,协调前进,就形成完整的阅读能力。”[5]

在众多的对阅读能力层级的分类表述中,笔者较为认可的是曾祥芹先生的观点。阅读能力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考虑。[6]

(一)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级

分阶段去描述阅读能力的成长历程,显示出阅读能力由低到高的发展层次,就形成阅读能力的纵向层次结构。

1.阅读感知力

这是指对字、词、句等语义的识别能力,它属于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微观感受,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

2.阅读理解力

这是指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段、章、篇等文意的提取能力,它属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宏观把握,是基准层次的阅读能力。阅读理解的范围,至少包括辨识文体、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抓住质料、归纳主旨、体会文情、揣摩写法、辨析修辞、贯通文气、体察文风等十项。

3.阅读鉴赏力

这是指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和美丑进行鉴别和欣赏的能力,它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按读者的能力差异可分解为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两种。阅读欣赏是读者沉入作品后的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审美活动,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泳,与作者发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阅读评价是读者跳出文外后的一种理智判断,一种科学活动,要求与作者保持一定距离,依靠作品内在的证据和外在的准则,客观公正地做出真善与否等价值评估。

4.阅读迁移力

这是指运用阅读所得知识、技能和情意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是比鉴赏层次更高的阅读能力。“披文得意”只是阅读活动的前半路程,“运思及物”才是阅读活动的后半路程。读者通过鉴赏,从理智上洞察和情感上体味作品的意蕴和美质之后,还要联系主客观的实际,完成文本向实践的迁移,实现作者写作的社会价值,达到读者阅读的最终目的。这个阅读迁移的过程就是阅读应用的过程。我们说以往的阅读能力结构观出现严重残缺,主要指阅读应用阶段的阅读迁移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阐发。阅读迁移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读者由“意化”转向“物化”,由“输入”转向“输出”,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

5.阅读创造

这是指读者在消费精神产品时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它要综合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各种技能,运用创造性思维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因而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感知以求读“通”,理解以求读“懂”,鉴赏以求读“化”,迁移以求读“活”,创造以求读“新”。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层次,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属于深化层次,阅读迁移和创造能力属于目的层次。它们组成系列,显示了阅读操作技能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二)阅读能力的横向贯穿(www.xing528.com)

贯穿阅读活动的各个阶段,分要素去描绘阅读能力的内在联系,显示出阅读能力因素彼此配合的凝结功能,就形成阅读能力的横向贯穿结构。

1.阅读选择力

这是指读者对读物内容价值(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冗余信息)的判断与决定取舍的能力。从阅读过程看,它肇始于阅读准备阶段,贯穿于阅读感知、理解、鉴赏的阐发阶段,终结于阅读迁移的应用阶段。无论阅读注音、阅读理解、阅读记忆或阅读行为,都具有选择性。

2.阅读思考力

这是指读者在阅读中正确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极佳地发挥周到、深刻、求新的思维活动的能力。它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的始终,渗透在认读、理解、鉴赏、迁移、创造的各个阅读层级之中。阅读思考力的具体要求包括五项:善于质疑,善于求异,善于攻克难点,善于多向思考,善于入文出文。

3.阅读想象力

这是指读者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根据语词提供的间接表象,联想再造出原形象或综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也贯穿于阅读的整个过程,因而是丰富感知作品内容的手段,是探求作品意蕴的阶梯,是获得审美愉悦的保证,是进行阅读创造的钥匙。阅读想象能力主要由作者的丰富想象、作品的语词媒介、读者的生活记忆和形象思维所构成,它也有一个从再造联想到创造想象的发展过程。

4.阅读记忆力

这是指读者对读物信息的识记、存储和再现的能力。它在特殊情况下(熟读背诵)可作为阅读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看待,在一般情况下应视为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一条“链条”,读物信息的摄取、理解、存储、提取,都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的阅读,便变成无效的阅读。阅读记忆能力包括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读者应灵活地运用这两种记忆,不断地推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新的瞬时记忆……”这个螺旋上升的记忆流程,以提高记忆效能。

5.阅读时效力

这是指读者在单位时间内取得阅读效率的能力。它是融速度、理解、记忆于一体的阅读能力。能力不但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表现的效率。从这一观点来看,阅读时效力应该是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力构成,可分解为精读能力、略读能力、快读能力三项。不管精读追求的阅读深度,略读追求的阅读广度还是快读追求的阅读速度,它们都是一种阅读效率。

以上从纵横两个方面谈了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那么,它的核心是什么?大家公认的是“理解”。因此,中小学的阅读教学本应偏向“理解”这一重心。须知,读者做到“理解”并不容易。因为从阅读理解的主观条件看,读者必须具备与读物相应的背景知识、相应的生活经验、相应的思想境界、相应的技能水准。从阅读理解的客观标准看,读者必须占领阅读思维的四维空向:一要还原作品的本意,二要领会作者的用意,三要灌注读者的主体意识,四要认清作品的社会价值。如果只涉及作品和作者,单纯地再现原作的本意,没有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联系社会阐释作品的历史意义。那么阅读理解还不算达到标准。

[1]曾祥芹.阅读的“外宇宙”和“内宇宙”,语文教育学别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56.

[2]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7.

[3]陶全荣.论语文教学中的“隐性对话”[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20.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21.

[5]张棣华.关于阅读的评价目标分类问题[J].上海教育研究.1987(3):16.

[6]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94-2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