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培养个性与创造力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培养个性与创造力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有完整而详备的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做了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读出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就是“个性化阅读”,其关键就在于有自己独到的、不同于现有的主流解读,它指向的是与众不同,是特立独行。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培养个性与创造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有完整而详备的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实,董仲舒早在《春秋繁露·精华第五》篇中就有过这样的表述:“《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不只经典文章能够多元阐释,即使一般文章,甚至质量不高的文章,由于文本给读者提出了补充、加深、延伸、发挥、指瑕、匡正等一系列加工改造任务,仍然有进行阅读生产和阅读创造的广阔空间。这种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分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革命。

当做了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读出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就是“个性化阅读”,其关键就在于有自己独到的、不同于现有的主流解读,它指向的是与众不同,是特立独行。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或许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许没有得到普遍性的接受。它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解读存在而已。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呢?

(一)鼓励学生思维的横斜逸出

虽然课标反复强调,虽然课改已经进行多年,但是在真实的一线教学中,学生主体丧失、个性体验遭扼杀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亦步亦趋,配合自己详尽而死板的教案,不允许有超越教师手中标准答案的其他说法,学生的个体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这两个:一、教师教学观念有问题,没有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甚至不相信学生;二、教师的自身不足,面对着学生五花八门的体验,感到内存不足,力不从心,课堂教学难以驾驭。

我听过很多真实的课,课上老师不是带领着学生通过语言现象、通过文本解读去寻找结论,而是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从文中去找去画去读,拿这些现成的句子去证明老师所给结论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的语文课,完全成了几何证明课。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兰亭集序》时,生怕学生感悟不到,采取了先入为主的方法,用自己的阅读感受牵着学生走:

师: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本来今天游宴是快乐的,但作者由此感慨,笔锋由乐一转,在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生:(找、画、读)……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师:第三段中俯仰古今,作者又从“悲”到“痛”,这两种感情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生:(找、画、读)……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www.xing528.com)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作者的情绪变化,应该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在反复的诵读与品味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上面的这位老师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带着老师的阅读感受去找去读,剥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使品读这一过程变得枯燥、呆板,使课堂缺少了灵动与生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以广阔的阅读思维空间,由此激发学生多元化解读、个性化阅读。要让学生敢说敢想,正因为有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才有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孩子们的世界才更加多姿多彩。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育。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低年级学生的写话、造句充满灵性,而到了中高年级,只是一些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文章,毫无新意、毫无童趣可言?

(二)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解读

现代阅读学明确指出文本阅读思维的四维空间:在“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世界、读者与自我”四大距离之间往返自由驰骋,已拓展成阅读的“内宇宙”。阅读的四重视界给读者打开了解读文本的“四扇窗户”,实际是个性化理解的四条阅读操作规律,曾祥芹先生把它概括为“读书八字经”:“解文”——解开文本的篇章意义;“知人”——追寻作者的写作意图;“论世”——挖掘文本的历史现实意义;“察己”——省察文本的自我修养意义。[1]

个性化阅读,应紧紧围绕这八个字展开。下面,让我们来顺着这个思路,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理解一下曾先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四个步骤。

“解文”就是从文本出发,尊重文本,仔细地阅读文本,甚至通过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细读,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鲁迅的文章相对难懂,有些语句就需要反复推敲琢磨。比如:“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所谓学者文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的表达在我们能看到的表面文字之外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蕴,解文的过程就要细读、深思,认真去揣摩。

“知人”是要了解鲁迅的身份、地位、思想、情感,他对革命持有的态度,他一贯以来的政治主张。鲁迅对正义的坚守,对青年学子的热爱,都体现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所在。

“论世”就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刘和珍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就一定要提及“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张作霖),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冯玉祥)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各国公使,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李大钊在会上做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暴力追杀群众,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察己”就是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学生能从鲁迅身上、笔下学到什么;或从那些进步的青年学生身上学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一个黑暗的政府,我们该如何来评价?

(三)教师的个性解读必须先行

我们现在对优秀教师的评价似乎都定位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舒展漂亮的板书、新颖别致的课件。这些作为起码条件,诚然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基本功则是独立读懂课文。这看起来简单,其实当前多数教师并未达到或未完全达到。钱理群先生也曾经说过,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就看他能不能脱离教学参考书来独立处理教材。语文教师读出了课文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思想,这是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说的前提。

在“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论坛”上,王君老师选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还真是巨大的挑战。学生对新闻体裁不感兴趣,何况本篇是60多年前的旧闻。但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新闻的结构魅力、表达魅力和情感魅力。原因在于王老师自己先于学生读出了“新闻的滋味很绵长”,“伟大新闻的底座是伟大的情怀”,“新闻是社会的眼睛”。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试想如果没有教师这些独特的感悟,很难想象学生会喜欢新闻。

在王君老师接下来的讲座《从〈丑小鸭〉看我们的成长》中,更是教师读懂、读深、读活课文的一则显例。她反复研读《丑小鸭》,并联想《小溪流的歌》《犟龟》以及《心灵的天鹅》等,悟出这篇童话表现的是苦难个体的艰难抗争,主题是生命与尊严的选择,生命与美的选择,进而联想蒋勋的名言:“做自己,成就自己!”我们必须坚信: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独立地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自己咂摸出课文的“味”来!语文老师凭什么能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你的底气是什么?底气就是你比学生读得精细,读得深入,读出了你个人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