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的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言语、声音、形态的感知和塑造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理解感悟文本的意义和情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诵读也正暗合了语言学规律和汉语文的性质。曾国藩曾说:“熟读五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诵读久了,语感自然形成,语文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也就不再艰涩难懂了。学语文就必须要诵读。
(一)诵读法的功用
1.训练语言能力
教学生诵读,可训练其心眼口耳并用,帮助学生正确地发音、识字,并使学生的腔调准确,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
2.增进写作能力
夏丏尊曾经说过:“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以知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了解程度
由学生诵读的音调和顺畅程度,可以考查出他对文章了解的深与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诵读法的缺点
1.任何篇章都要求学生读,久而久之,学生易心生厌倦,嘴上读着文字,心里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其内容。
2.教师总愿意让诵读水平高的学生去做示范,不能照顾到大多数,诵读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并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3.一些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孩子,或是发音不标准的孩子,会羞于张嘴、心生畏惧,害怕读错了,或读得不好。
(三)诵读法的运用
1.了解课文
诵读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明确作者的情思和写作技巧。这样才能从诵读之中体会欣赏篇章之美,进而学习效仿。
2.注意停顿
文章的组成有词有句,词有单词与复词,句有简句、繁句与复句。诵读时,必须注意字、词、句的间隔,有标点符号的当读出标点,有一些没有标点或是不完全依照标点而读的,更要做好特殊处理。
3.注意吐字
诵读的时候,必须吐字清楚。所谓清楚,不仅指口齿清晰,也指发音正确,在诵读上教师必须锱铢必较,咬文嚼字。(www.xing528.com)
4.词语的轻重
文章之中有语势,一句之中也有语势。所谓语势,即语意的重点。一句之中,词意有轻重,读时若有重要字眼,或彼此相关的词,一定要加重语气读出,以区别重轻。
5.语调的升降
调是对声音的高低而言,是由声带的张弛引起的。要根据所读内容调整自己的声调,表达特殊语气的,如感慨、激奋、惊愕、疑问等,都要通过语调表达出来。
6.声音的强弱
这是针对肺部发生气流分量大小而言。分量大则强,分量小则弱。在表达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时,句首的声音比较强。凡表达庄重、满足或优美之文句,句中的声音比较强。
7.气流的缓急
这是指声音与时间的关系中所形成的节拍长短而言。同一时间,音数少的为缓,音数多的为急。一般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要相对缓一些;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感的文句,需要急一些。
总之,诵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文句的结构以及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其他的技巧都是为此两者服务的。并且教师要有范读的能力,学生模仿老师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然而,方法仅为教学的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目的,在于教学结果,而不是方法本身。教师在着力寻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要面临多个选择的需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目标,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类难题。以固定的步骤或是一个方法来应对万变,是不可能的。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力不能及之处,我们不能以一法应对各类学习。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
思考与练习:
一、谈一谈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二、结合文本《装在套子里的人》,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结合本章所学,请为朱自清的《春》一文,设计教学导入语。
四、结合本章所学,请为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设计教学目标。
五、结合本章所学,请为《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设计教学板书。
[1]方炳林译.优良教学指引[J].台湾辅导月刊.16卷12期: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