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结语的设计与应用

教学结语的设计与应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结束语,就是一堂课即将结束时,由教师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加以归纳的语言,或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的语言。无论课文有多么复杂,教师都应该拿出“文海钩沉”的本事,抽丝剥茧,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计结语,使得学生对重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在使用结语时,要控制自己的语气、语调、语速。教师的情感导向,是可以激起学生共鸣的,但应注意不要矫揉造作。

教学结语的设计与应用

所谓结束语,就是一堂课即将结束时,由教师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加以归纳的语言,或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的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断向前运动动态过程,课堂上的及时回顾,要比6小时以后记忆的记忆效率高出4倍,课堂上的精要总结,能够使学生从纷繁芜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知识信息,因而起到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功能。具体说来,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最终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7]

(一)抓住重点,简洁明了

结语的作用就是对课堂进行总结、升华。结语在教学中承担着“收束”的作用,但毕竟不是主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往往临近下课,时间不够宽裕,这就要求结语要简洁。它是对全文重点的回顾,所以要“突出重点”。无论课文有多么复杂,教师都应该拿出“文海钩沉”的本事,抽丝剥茧,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计结语,使得学生对重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有的教师在《离骚》一课的尾声给出一副对联:“君昏臣佞屈子遭贬著离骚,都破国亡大夫罹难赴清流。”概括作者遭遇,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的认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在结束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拿来主义》教学时,教师这样概括了作者的观点:“闭关不行,送去不行,送来也不行,我们自己来拿;烧了不对,不要不对,全要也不对,我们占有挑选。”又如《琵琶行》概括主体内容的结束语:“京城女一曲悲歌惊四座,白乐天两度闻音赋新篇。”《登高》概括主题情感的结束语:“天地同悲情景完美交融,家国共愁人生无限苦恨。”这些都是典型的总结式结束语,它们升华了学生对所学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很好地展示了语文学科语言的魅力。[8]

(二)启发引导,走向深广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学习。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够激起学生在课外继续探寻的动力。是否有这种魅力,是检验一个语文教师水平的好方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内读懂几篇课文,更要帮助学生们走向社会、认识人生。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的学习是一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起点,真正的语文学习不在课内而在课外,甚至是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如《爱莲说》的结尾[9]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理想有关,当然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同样伟大。

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很多老师在设置导语的时候喜欢提出问题,但是往往导语就是导入,之后就不再涉及。如果结语能够与导语相互照应,效果必将大大增强,并且整个课堂内容将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天作之合”感。这种前后照应是指前有暗示,后有交代;前有伏笔,后有说明。(www.xing528.com)

如在导入《氓》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说道:

有人说,《诗经》中的词语太晦涩,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不着急下结论,当我们读完这首诗的时候,你一定会有结论的。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循声前往,去发现,去赞美,去惊艳:结出千年文艺累累硕果的,到底是怎样的灼灼之花。

所以,在结尾的时候,要与开头的铺设相呼应:

如果《诗经》是文字绽放的一幅画,那么爱情婚姻的章节应该是最娇艳最生动最典雅最诗意的一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诗经》并不是晦涩难懂的,循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我们发现,两千年前的那些女子和我们一样地爱着、恨着、渴盼着,它说的就是我们的故事,就是我们前世的前世,一起爱过的人、唱过的歌。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四)课末做结,升华情感

在教师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这一前提之下,好的结语不仅可以总结教学内容,更能够准确强调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足料”。教师在使用结语时,要控制自己的语气、语调、语速。在表达激昂情绪时,语调可以提高、语速稍稍加快;在表达庄严、悲痛、肃穆等情绪时,语速放缓、语调稍变低沉。教师的情感导向,是可以激起学生共鸣的,但应注意不要矫揉造作。

如《再别康桥》的结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徐志摩虽然“轻轻地”离开了康桥,更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诗一直都不曾离开我们。公元2008年7月2日,他的诗歌被刻在2吨重的洁白的大理石上,从他的故国运到那片给了他灵感的土地上,并被安放在唤醒他性灵的康河边——国王学院的后庭。大理石碑的正面便形成了两个参差错落的平面:上半个平面上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下半个平面刻着:“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落款是“徐志摩《再别康桥》诗句”。

如果年轻多情的诗人地下有知,他应该欣慰,因为他自己的诗歌,他那颗爱美、爱自由的心,会在国王学院的后庭,更会在亿万读者的心中代代传诵。[10]

此外,还有设疑式结尾,争鸣式结尾,练习式结尾,想象式结尾等类型,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