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备课必备的教学板书设计

教师备课必备的教学板书设计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现代信息科学的知识,人的记忆=视觉85%+听觉10%+触觉5%,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存储记忆的过程,教师要好好利用“眼睛”,发挥视觉的最大效用,绝对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因此,教师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对文本深入的研究和整体的科学把握。教学板书的设计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文章解读的差异,可以直接从他设计的板书中呈现给学生。所以,板书设计应该以“骗”字为中心,而引出来,谁受骗?

教师备课必备的教学板书设计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脑接受的外界信息,有90%以上都来自我们的眼睛。根据现代信息科学的知识,人的记忆=视觉85%+听觉10%+触觉5%,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存储记忆的过程,教师要好好利用“眼睛”,发挥视觉的最大效用,绝对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王松泉教授说过,“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对文本深入的研究和整体的科学把握。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精粹,在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既体现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在点、横、撇、捺的书写中,又饱含着教师的一片深情,所以我们常说“板书是带着教师的体温的”,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凭借。

当前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对语文教学阵地的占领,导致了一些教师认为“板书”是可有可无的,在教学中不注重板书的设计,使板书内容空洞,黑板成为“被忽视的角落”。另一个极端,则是走向烦琐,事无巨细、密密匝匝地排满整个黑板,抓不到重点,也同样失去了意义。此外,板书内容的杂乱无章,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来看,教师的板书设计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备课不够深入,自己就没能抓住逻辑、抓住重点。

我们已经明确了板书设计过程的主要问题,那么,怎样设计才是好的板书呢?板书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呢?首先,板书要直观且形象。使用板书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视觉上的刺激,从而强化他们的记忆,因此板书必须要直观、形象,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非文字表述:如图画、线条等,可以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其次,板书的逻辑要清晰,要有条理,要争取呈现课堂内容的层次;第三,板书的设计要“词约义丰”“一看就懂”,不必“面面俱到”,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简明大方,要考虑到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第四,板书的设计要有“创新性”,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想法、兴趣。

教学板书的设计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文章解读的差异,可以直接从他设计的板书中呈现给学生。虽然教学板书彰显的是教师的个性化劳动结果,但还是能寻到一些规律性的常用策略。

(一)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

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板书设计,就好比抓住了文章的命脉,牵引出了全部文章。

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描写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这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骗”字来展开。骗子巧舌如簧设骗局,皇帝奢侈昏庸受骗,大小官员虚伪谄媚助骗,百姓盲目无知传骗。所以,板书设计应该以“骗”字为中心,而引出来,谁受骗?为什么受骗等。

(二)从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入手

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安排写作材料的次序,是文章的主线或者线索。涉及记叙文,有顺叙和倒叙;涉及说明文,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这是一种非常中规中矩的板书设计方法:比如《游褒禅山记》的板书。[4]

本课板书以作者的游踪图,形象地再现了行文脉络,并且促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心主旨。板书以形象的图形使思维视觉化,助学生高效地理解文章。(www.xing528.com)

(三)从文章的重点难点、重要内容着手设计

教学板书设计,应该将“三点”“四路”融为一炉,所谓“三点”就是重点、难点、特点,所谓“四路”,就是“教材的编排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导读思路、学生的阅读思路”。“三点”和重要内容,正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东西。板书抓住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一篇文章的关键

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板书。[5]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主人公鲁达后来被迫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取法名为“智深”。纵观其一生,无不为“鲁达智深”,囊括以尽。此名字是其性格的浓缩。以这四字为线分析课文,设计板书,可谓“一箭双雕”。既准确地把握了人物性格,记住了故事情节,又掌握了塑造人物的技巧。

(四)从重要的艺术手法入手

剖析一篇文章的艺术手法也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艺术手法,在教学中一定要格外重视。

下面以《捕蛇者说》为例。[6]

《捕蛇者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赋敛之毒,甚于毒蛇之毒”。作者从生——死、安——危、暂危——常危、后死——先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进而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证实了“赋敛之毒”甚于“毒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