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但文本是作者创作的,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不能脱离作者写作心境的,任何人的写作都不会是无目的的写作,都带有极强的情感色彩,借助语言文字向读者传递目标信息(事件或情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出自文本、高于文本,但不能脱离文本。出自文本是对作者传递的目标信息的尊重,高于文本是为了实现语文的教学价值,服务于教学目标。
如,《背影》一文的字面意义是作者借叙事抒写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透过文字表层的含义,从文中作者反复写到的“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可知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多年来郁结于心中的对父亲当年“处事”不理解的内疚情感,这是读者应当尊重的文本传递出的目标信息,属于“出自文本”;作者借助“背影”这一独特视角将自己多年来的歉疚之情传递给父亲,借此化解了父子多年的隔阂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则属于“高于文本”。(www.xing528.com)
《背影》一文发表于1925年。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并非如当年《中学生》杂志上说的那样:“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是作者公之于众的《背影》一文的原生价值。朱自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也是此文真正的价值所在。《背影》一文发表的两年前,朱自清与其父小坡公因家庭琐事引发冲突,又因《笑的历史》中的语言,更加触怒其父,为息父亲之怒,缓和父子的感情,化解父子的矛盾,朱自清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一方面能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一方面又能使父亲忘却生活中的不愉快而原谅自己的年少无知,同时还能接纳自己的道歉,以此化解父亲心中多年的郁结之气。就是在这种长期怀揣内疚之心境的情形下,当朱自清阅读父亲信中之语时,被父亲信中言语所动含泪写下了《背影》。[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