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经验,再有天赋的学生,也无法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全部吸收,全部记住。借用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绘画理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借用这个理论,就是用来说明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取舍,有挑选。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作为原生文本,可阐述的东西是很多的。与之矛盾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所以,语文教学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当一篇文章选入课文,除了它原生文本的价值以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的是,它作为学生语文教材中课文的身份出现的意义何在?编者编选的目的何在?我们最应该让学生把握的核心内容何在?教师一定要做一个聪明的有心人,用敏锐的教育慧眼捕捉教材最想传达的核心价值。关于如何抓到重点,后面还会谈到,这里暂且不谈。
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认知上是有差异的。一篇由母语写成的课文,即便复杂之如鲁迅,学生也总是能读出一些感受的。所以,教师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就不应该再喋喋不休;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不能语焉不详。总之,不能细大不捐、贪多求全。否则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欲速则不达,广种而薄收。教师只有善于放弃,学会选择,才能在最关键之处品味、探讨、沉潜、涵泳。教师既关注文本又关注学生,才能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www.xing528.com)
《祝福》是传统名篇,一直被视作语文教材的“重头戏”,须讲深讲透,须细嚼慢咽。假如我们到知网、百度去查询一下关于《祝福》的解读,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剖析与阐释。如果各个角度都想谈一谈、讲一讲,恐怕多少个课时也讲不完。这时教师就要想,它作为教学的篇章进入高中生的阅读视野,我们应该选择哪些最合适的角度来讲。可以将一篇长文教短,可以将一篇繁文教简。经过思考和设计,我们将《祝福》这样一篇长文,提炼出以下三个主要的教学步骤:一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二是研读肖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是剖析悲剧原因,探索小说主题。这些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画出祥林嫂的生命线,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祥林嫂死因的剖析来完成的。这样的设计,问题集中、思路清晰,学生在对这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的过程中,一定会创设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