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教材建设

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教材建设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种极端的、天马行空的解读以及对读者地位的无条件高扬,也许只能发生在大学课堂的讨论之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一个贯通的思路,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进行调整,但是教学的程序、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事先完全掌握的。像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教师反复研读,认真分析。由于认知的差异,学生的兴趣和教师往往会有很大不同。

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教材建设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文本的作者是不会“死”的,文本也不可能被任意阐释、随便发挥。那种极端的、天马行空的解读以及对读者地位的无条件高扬,也许只能发生在大学课堂的讨论之中。今天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既要尊重文本,又要尊重作者。

(一)熟悉文本,热爱文本

熟悉文本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对自己所讲解的内容了然于胸,如果教师的课堂离不开自己的教学设计,甚至拿着教参去讲,这个课怎么可以上好呢?教师的讲课应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一个贯通的思路,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进行调整,但是教学的程序、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事先完全掌握的。如果教师不熟悉文本,就会显得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一旦被学生察觉,就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不尊重。所以在这里,我们提倡教师对一些常用的知名文本要进行记忆,对每一段、每一句都要如数家珍。这种对文本的熟悉,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授课时的自信完全可以影响到学生,这种基于教师课堂魅力的影响和感染,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发挥的余地和生成的智慧,其实都是以对文本的熟悉为基础的。

在熟悉的基础之上,教师还要热爱文本,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是一种带动和感染。那些人尽皆知、感人至深的文章,教师一看就激动不已,一读就朗朗上口,这样的课相对好讲,学生也爱学,但也并非所有的课文都这样,不同课文承载着不同的使命。教师如何唤醒自己对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文章的热爱,并以这种热爱去打动学生,这才是教师最应该去做的。能把看起来平淡无奇、毫无趣味的课,讲得韵味十足,酣畅淋漓,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这才叫水平。

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所选林庚的《说“木叶”》,很多学生读来读去,最后都读得有点晕了。这篇文章的引文多达20处,从战国到宋代,或诗或词,既有大诗人也是无名氏,旁征博引地论证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和‘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然而到了艺术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像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教师反复研读,认真分析。一直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出,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烂熟于心。不同的文本在教材中担负着不同的价值,这篇文章用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与精深,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虽然文章从形式来说并没有多姿多彩,内容上也相对是单纯的,但是本文所体现的治学精神,确实令人赞佩,教师如果熟悉和热爱在先,带领学生感受大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的求证精神,不也体现了这篇文本的巨大价值吗?

(二)多角度深层解读文本

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潜在的作者)之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作品不是作者的丰碑,而是乐谱,需要读者演奏。正是一代代读者的参与,作品的意义才被不断地揭示、创造,并不断积累,因此解读永无止境。永无止境并非浅尝辄止的借口,虽不能穷其尽,却须求逼近。面对文本,我们应该以不同的视角尝试着去了解、去接纳、去审视,力争做到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

1.我是作者

“我是作者”是求其“真”的过程。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最初本义为何?这一过程其实便是追寻文本基本涵义的过程。“识真”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进一步求解的前提。

“我是作者”要力争准确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与读者间固然由于诸多因素,无法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文字毕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阅读者完全可以凭借对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逼近作者的本义所在。要识得其“真”,就须真切地走进,实在地揣摩,从而还原抑或再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我是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阅读者就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如柳宗元五言绝句江雪》用洗练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寒江雪钓图,似是写景。但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了解了诗人生平遭遇,就会顿晓诗中“渔翁”实是诗人自喻。柳宗元被贬永州,精神受到很大打击,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的失意和苦闷压抑。而将四句首字连读,更读出诗人“千万孤独”的落寞、孤寂。[3]

2.我是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能力。由于认知的差异,学生的兴趣和教师往往会有很大不同。一篇文章拿来之后,教师不要事先参考其他资料或别人的教案,一定要以学生的视角,读一读,品一品,看都能读出来什么。不要用成人的视角来代替学生的视角,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教师要下功夫对自己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当然这也需要教学经验来支撑,需要经年的锻炼。

教师让自己具有学生的视角,要有两种考虑:一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如何带领他们超越这份认知和理解。将学生的已知作为教学起点,将学生引向他们所能感知、领悟的文本深处,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一位老师在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用了几乎整节课梳理马克思一生的贡献,听课教师课后询问了上课发言的学生,他说这堂课听得太没味道,因为预习时他已经梳理过了马克思一生有哪些伟大贡献。这说明,学生在预习时已有阅读初感,知道这篇文章是在讲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而且在课前已梳理过了,但老师错估了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和心智水平。根据高中生的阅读积累,结合本文段落的特点(每段首句为中心句),学生把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梳理出来并不是难事。若有必要,课堂上老师也可先示范一下,概括其贡献中的其中一项,让学生明白“找关键语句法”(每一自然段的首句),就可以快速有效地概括马克思一生的贡献。而这位老师却是让学生充分讨论,再一一概括。况且在梳理过程中,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贡献与作为“革命家”的贡献也不是对等的,老师也没有引领学生去发掘。这样的课堂,既费时又低效,学生只是在应付老师。

其实,高中生已经有了较高的自我意识,思维进一步发展,比初中阶段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他们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不应是梳理马克思一生的贡献,而应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既然是“评价”,就自然带有作者恩格斯浓郁的情感,而情感又体现在文本的语言上。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是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体会文章语言中饱含的深情,而这情感正是作者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规律,并在课前或上课时及时获取学生的阅读信息,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以学生的视角走进文本,展开文本的探究,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4]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Shulman说: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能力把自己所拥有的内容知识转化为强有力的教学形式,并且适应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能力和背景”。这段话既表明有经验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学生视角,也给我们另一个启发,即学生视角是建立在“所拥有的内容知识”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能力,决定着教师的“转化”与“翻译”水平。因而学生视角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相反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要具有将内容知识转化、翻译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的能力。[5]

3.我是教师

前两种身份皆是一种假设,假设的倚重点分别是文本的原生价值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但是,无论是哪种解读,最后都要回归于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注意斟酌,文本的原生价值是否适合传达给学生?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传达他们才能接受?(www.xing528.com)

教师的解读,是一种专业的解读,不同于一般读者的解读。一般读者在解读时可能更注重内容、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感性的共鸣点;教师的解读,除了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内蕴之外,更要思考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言语的发展、文化熏陶和思维的培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除了解读文本,带学生读懂诗句,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之外,教师还要去设计如何用苏轼的人生态度给学生的人生以启示和指引。词作的最后,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苏轼不是一向乐观积极的吗?怎么还会感叹“人生如梦”呢?其实作者的复杂情绪从上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就已经开始了。作者身在黄州,清醒地认识到无法像周瑜那样施展才华,成就功名,却又偏偏追怀英雄,心中有难以消除的英雄梦。所以,笑自己自作多情,刚才竟然怀古追昔、神游故国,而眼前的现实却是华发早生。在这里,作者那种积极进取的愿望和经历坎坷所致的消极情绪,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了,“人生如梦”正是由这种复杂感情凝结而成。苏轼所说的“人生如梦”其实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转瞬即逝,自己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可悲。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第二,人生既然像梦一样,在梦里,是非生死都可以等同,那么有功无功,有所成就无所成就,也就无所谓了。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流光的淘洗,何况自己呢?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因此通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我们既可以聆听到作者人生失意的哀叹,感受他抛却英雄梦的无奈;又能触摸其受道家、佛家思想影响而自我解脱,安然对待挫折,超然物外的博大情怀。

这种人生的体悟与深思,一定是具有专业视角的老师才能解读出来的,而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也可以让学生们慢慢理解、慢慢走近。语文教师的意义不就是引领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走向崇高吗?

(三)对文本的整合与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多年来,语文教师却不是将课文当作学习材料,而是将其当成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力程度、学习需要进行更替,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与灵活性;学习内容则是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的具体知识和能力,是无法用其他学习材料替代的,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和直接性。所以,教师要明确一个观念,教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教材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积累、示例和引发。“积累”是指学生语言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不断沉淀;“示例”是在语言表达、艺术手法、创作特色、精神内涵、文化情感等方面提供范例;“引发”是以该文本为出发点,由此而产生的思考、关联、创造与拓展。所以,一个成熟的教师,他既能充分尊重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合理地使用教材;他既能很好地发挥教材的积累与示范作用,又能自己去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整合与拓展。

对教材的创造和拓展可以从师生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取舍和增添,也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对教材文本的任何内容提出合理的质疑,可以进行多方的对比阅读,或针对文章中的空白点合理地发挥。

以上三个因素是影响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但它们不是独立起作用的,它们彼此渗透、交叉,综合起作用。

思考与习题:

一、何为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是对传统备课的全盘否定吗?请说明理由。

三、请结合教学实际,对影响教学设计的关键性因素做分析。

[1]张晓辉.精彩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2]郭元祥.两位数学教师与两个女孩的命运.林高明,徐玉烟.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

[3]周益民.追寻童年的语文课堂,余文森,林高明,许玉兰编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4]陈全发.重视学生视角是文本深入解读的关键[J].现代语文.2017(3):92.

[5]薛晴.文本解读的学生视角.语文教学与研究[J].2016(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