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大电影:界定及其属性优化

网络大电影:界定及其属性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大电影的概念由爱奇艺平台在2014年3月首次提出。经过了一年的后台数据监测,酝酿已久的“网络大电影”计划开始实施。作为一个由业界率先提出的概念,网络大电影尚未被学术界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义。如今网络大电影作为新兴文化产物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网络大电影出现的时间较短且发展极为迅速,导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所以本章将对网络大电影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对其概念进行学术界定。

网络大电影:界定及其属性优化

网络大电影的概念由爱奇艺平台在2014年3月首次提出。爱奇艺平台号称“中国第一影视门户”,它在2012年3月联合华策影视、慈文影视、完美动力等多家国内优秀内容出品方,共同发布了“分甘同味计划”内容战略,这项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网络视频的内容传播从UGC到iPPC[1]迈开了第一步。网络视频的草根化、平民化时代逐渐减弱,即将迎来的是内容专业化、精益化的新时代。爱奇艺CEO龚宇说:“‘分甘同味计划’的核心就是通过清晰可见的商业模式,保证用户、内容生产者、平台运营者及广告主长期的利益共存与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iPPC时代网络视频长期、健康发展。”[2]从2013年3月起,爱奇艺平台开始实施“分甘同味”付费分账新模式,其目的就在于试探当下网络用户对于内容付费的认可程度以及付费视频的接受范围。经过了一年的后台数据监测,酝酿已久的“网络大电影”计划开始实施。

作为新兴文化产物,网络大电影有着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文化特质,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即网络大电影诞生于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下,因此网络大电影也携带着后现代文化的基因。网络大电影诞生之初因缺乏管控导致其肆意生长,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产品,网络大电影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性特征,文本所呈现的内容脱离了政治教化、启蒙主义、批判现实的传统,逐渐成为一种纯娱乐消遣的方式,同时也成为受资本操控的赚钱工具,这与当前网络大电影所表现出的特征不谋而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天平已倾斜,经济效益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正如王岳川在其著作《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中提到的一样:“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后现代文化与美学浸渍了无所不在的商品意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此归于失效,商品禀有一种‘新型’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后现代文化同样也是技术变革的产物,它被打上了商品化逻辑的深深烙印。它不再追求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意义,只注重文化的表层形式;不再在乎人的主体性意识,只关注人的现实处境;不再倡导绝对性、超越性、恒定性的单一话语,而要建构异质性的多元话语。后现代文化的这些特质要求新的媒介形态、新的文化实践活动来满足后现代语境下人们的需求。[3]此外,尹鸿还认为,后现代性文化是反美学、反严肃、反个性的文化,是为大众提供消遣的“魔术”,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用,为大众制造出一个快乐原则的狂欢节。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套消解、去中心、解“元话语”、解“元叙事”的价值模式,它用价值颠倒、视点位移、规范瓦解、种类混淆等修辞手段来消解一切恒定的常规、秩序,来表明自身身份的不确定。[4]将网络大电影置于上述后现代语境下对其叙事进行考察时,我们可以发现其意义的浅表化、情节的拼贴化、话语的多元化等诸多特征。(www.xing528.com)

“网络大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成形的时间还较短。作为一个由业界率先提出的概念,网络大电影尚未被学术界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义。之所以存在这一局面,笔者认为有3个原因:一是质疑,网络大电影的概念由业界传递,并未有过科学的命名,学界对这个称呼难以认同;二是缺乏实践,由于电影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界在没有深入了解网络大电影产业之前,无法凭空对其下定义;三是新颖,网络大电影是互联网+电影的产物,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新形态,学界无法辨别这样的一个新兴概念是应该放置在电影门类下进行定义,还是将其归入新媒体门类进行解读。如今网络大电影作为新兴文化产物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网络大电影出现的时间较短且发展极为迅速,导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所以本章将对网络大电影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对其概念进行学术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