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电影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实践远远甩开了理论走在前面,当前学术期刊中涉及网络大电影的研究多围绕在概念定义、市场营利、文本特征、问题对策和产业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研究成果较少且多分散,研究体系不健全,研究层面整体较浅。
(1)概念定义。熊江卫对网络大电影的定义和兴起进行了梳理,从题材类型、人物形象、网络基因、数据分析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4]曹娟、张鹏对网络大电影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将网络大电影定义为专为网络生产和发行,以分账模式为主要营利方式,在各个新媒体终端放映的完整叙事性视听艺术作品。[5]丁磊从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受众、互联网时空特性3个方面对网络大电影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对于网络大电影的定义,不能仅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切入,还需考虑互联网语境。[6]
(2)市场营利。徐亚萍从用户付费、点播分账模式、风险识别3个方面入手,解析了网络大电影的分账模式以及管控方法。[7]卢迪等对网络大电影的市场特征、广告投放进行了分析和总结。[8]李思樾对网络大电影的营销模式进行了概括式的分析,其中包括目前网络大电影营销的状况及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策略。[9]王文杰、李梦宇对网络大电影的三大放映平台,即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三家网络视频平台,进行了运行模式分析,认为爱奇艺正朝向合作分成体系化发展;腾讯视频则越来越倾向于人工定级、多样式分账;优酷以市场为杠杆,形成了用户体验至上的运作模式。当前的市场结构已经颇有三足鼎立之势。[10]
(3)文本特征。张净雨认为,网络大电影立足当代中国文化语境并基于网络媒介特性而有创新性的发展:玄幻形象——传统文化符号的开掘与后现代式的审美改编;现实题材——话题性、情怀性、私人性交织的叙事选择;话语形态——语言类喜剧与地域文化的风格化表现。张净雨从这三方面着手,对网络大电影的文本进行了审美特征分析。[11]柯文燕从“卫星”制作的同质化现象、伪网感现象出发对网络大电影的文本进行了批判,认为与艺术价值相比,其商业价值过于突显,不利于网络大电影今后的发展。[12]马楠楠、张书端以后电影视域的角度对网络大电影的文化特质做了分析,认为网络大电影是数字技术催生的一种后电影美学形态,其文化特质表现为3个方面:首先是网络大电影充分彰显了数字技术时代电影制作的民主化趋势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异质性;其次是网络大电影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艺术体验的深度交互性;最后是网络大电影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对应的是后现代状况下的人类感知方式,并昭示着一种全新的、游牧的、撒播的、去中心化的人类主体性的诞生。[13]
(4)问题对策。许明将网络大电影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网络大电影今后的发展策略的相关建议。[14]宋若华认为,网络大电影的电影类型单一、投机泡沫、数据不透明是当前行业内凸显的问题,应该从创新、精品化、合作透明、变革行业模式几个方面进行解决。[15]刘瑜以消费时代为背景,从网络大电影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找网络大电影的发展对策;认为加强类型电影创作、培养观众的审美趣味、加强网络大电影的市场规范是重点和难点。[16]段鹏、孙浩认为,要想解决网络大电影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网络大电影专属评判机制,对网络大电影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介;建立网络平台的官网把关部门,从内容和题材上进行顶层把关;建立鼓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专业团队投入网络大电影制作。[17](www.xing528.com)
(5)产业视角。齐伟、王笑以网络大电影的营销手段为切入点,从电影制作、文本、观众等角度探析其产业发展现状与文化特征,并以寄生性、伪网感和点击欲为当前现象,揭示了网络大电影的产业与文化的运作机制。[18]黄鸣奋、王国威对当前网络大电影产业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媒介融合为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市场需求刺激了网络大电影的生产,资本注入促成了网络大电影的规模化经营,政府管控保证了网络大电影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从侧面点出了网络大电影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彼此制衡博弈、相互激荡,形成助推网络大电影发展的合力,监管政府自始至终应该作为指路者,促使网络大电影良性发展。[19]尹鸿、孙俨斌在《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中认为,网络大电影是日益壮大的“候补”电影产业,在经过野蛮生长之后已经走上了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道路,其内容正在向类型化、精品化和系列化靠拢。[20]
(6)其他研究。蒋鹿宁认为,传统院线电影以明星效应作为票房保障,极大地提高了新演员进入电影业的门槛;网络大电影以低姿态、低门槛的优势吸纳新演员参与电影项目,这种现象是对我国现有电影产业的人员扩充。[21]张智华、孙聪为将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中的奇幻类作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从叙事的角度来说,网络大电影的发挥更加自由、空间更大,二者使用的非线性时间[22]都较多,但大部分的作品存在价值取向不够明确、叙事不够清晰、视听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23]史可扬以文化属性和美学原则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的美学差异,他认为网络大电影最大限度地追随潮流乃至制造时尚,这一特征一定意义上印证了著名文化学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对通俗艺术的批判:“真正的、高雅的艺术中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到了通俗艺术,便成了一种快悦、轻佻的情感或完全的刺激。”[24]
上述文献对网络大电影的概念没有进行明确界定,虽然曹娟、张鹏通过分析对网络大电影得出了一个初步的定义,但是随着网络大电影的发展,这个定义并不能够完全诠释网络大电影的整体特征。在营利模式方面,多数研究仅仅是对网络视频平台的营利规则进行了解释,并没有根据各大网络平台的数据背景分析其选择当前盈利算法的目的。大多文献皆基于类别化和审美进行分析,没有对不同时期的典型个案进行细致研究,这是研究者研究方面的缺失。虽然针对网络大电影问题和对策的研究较多,但这些研究没有将网络大电影所呈现问题的原因阐释清楚,多数仍停留在表象问题的解读和应对方法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政策制定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