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产业工人:群体的崛起与演变

上海产业工人:群体的崛起与演变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外资企业中。特别是从香港和广东迁往上海的大批造船厂。上海的工人数量在1894年已经达到3.7万,占全国工人总数的40%。到日本全面侵华之前的1936年,全市有工厂企业5500多家,产业工人46.4万人,工人已经成为上海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上海产业工人:群体的崛起与演变

自1843年开埠至1949年,上海已有百年工业史。其中虽经历战争,但工业发展和工人群体的壮大并未中断。上海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外资企业中。特别是从香港和广东迁往上海的大批造船厂。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给予在华外商更大范围的工商业经营许可,短短十几年上海聚集了45家外资工厂、3600名产业工人。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华商企业开始活跃在纺纱、军工、卷烟、面粉等行业。上海的工人数量在1894年已经达到3.7万,占全国工人总数的40%。《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这一数量更是迅速增加,1913年工人数量有14万~15万人。即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未能阻止上海工业的快速增长,民族资本家们反而乘殖民国家忙于战争而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华商企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3.8%。到日本全面侵华之前的1936年,全市有工厂企业5500多家,产业工人46.4万人,工人已经成为上海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此后“孤岛时期”[8]上海的工业基础受到重创,但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上海再次显示了其强大的生产和恢复能力。1949年前夕,工业生产和工人数量(42.2万人)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表1-1)。[9](www.xing528.com)

从职业构成看,这些产业工人高度集中在纺织、造船机械烟草等行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工人数,占全市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表1-2)。从地区分布看,工厂相对集中:船舶修造厂都设立于黄浦江东西两岸(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局位于黄浦江南端西岸高昌庙,其余各厂散布于董家渡、浦东、虹口下海浦等地);棉纺厂、丝厂多设立于沿黄浦江、苏州河的沪东杨树浦、沪西小沙渡以及浦东,这一带棉纺织厂最多达107家;交通邮电业则分别设立于杨树浦、虹口及公共租界中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日本扩大在沪设厂的数量和规模,众多日商、华商在苏州河沿岸的沪西工业区纷纷设立大型的纱厂和面粉厂,杨树浦、虹口、沪西逐渐成为上海的工厂密集区,尤其是沪西工业区,大型纺织产和面粉厂需要大量密集的劳动力,此地逐渐成为上海产业工人的聚居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