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乏历史档案的情况下,口述史对于还原和理解半个多世纪前的新村生活至关重要。口述主要是请居民自己讲述个人经历、职业生涯、新村生活和家庭故事。自1990年以来,上海以旧城改造的名义,拆除了大量的棚户简屋和工人新村,大多数的本地居民被迁至市郊或远郊,原有的生活记忆和社会网络也随着居民的搬迁而逐渐消失。在改善城市居住条件的同时,新村工人的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如何延续—这是在大开发时代规划师和社会学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不幸的是,老街区消失的速度如此之快,[63]我们不得不赶在拆除之前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尽快记录下本地居民,特别是年事已高的第一代新村工人的经历—那些属于新村自己的历史。
同时,口述史是有关“文化民主”[64]的概念。在中国,近代和当代史大多是关于革命、战争、社会运动的宏大叙事。在这部大历史中,很难找到个体感受—他们的经历、话语和情感、个人和家庭故事往往被忽略。就新村而言,在一系列社会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下,原本就缺少话语权的新村工人更加难以发声—口述史是他们记录和传播自己声音的有效途径。(www.xing528.com)
从社会学方法来看,口述史也是研究新村的恰当工具。一方面,口述史对个体和集体记忆的挖掘可以成为社会史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深入到居民的生活史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探究不同时期的新村工人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个人态度和行动策略。这样的分析只能来自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调查问卷,更不是理论推导。正如芝加哥学派提倡的:“理论的建构应该是一个漫长而耐心的过程,需要在田野观察和理论化之间不厌其烦地来回往复……田野调查与其发放调查问卷,不如采用传记(生活史)、参与式观察等记者式的工作方法。”[65]在一个有着60年历史、档案记录极其有限的工人新村里,口述史成为调查者深入田野和回溯历史的不二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