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婺源清华胡氏勋贤谱中的谱籍错误及其影响

婺源清华胡氏勋贤谱中的谱籍错误及其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总目》所载同一宗系的婺源清华胡氏勋贤族谱条目颇多,如乾隆二十八年刻本《清华胡氏勋贤统谱》、1916年木活字本《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谱籍皆为婺源。[31]按:星源即婺源,严田镇属婺源,查阅上海图书馆所藏本谱,确为婺源严田所修,《总目》此条前后共有七种婺源严田李氏家谱,谱籍均题为婺源,此条题为东阳显然有误。一些早期家谱的谱籍错误往往会影响到同族后续修谱的谱籍认定。

1.有外地谱被列为徽州谱。如:

035-261[安徽歙县]河南方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方增云主修。……始迁祖庚生,字遯夫,号逸斋,后梁时自歙县篁墩迁居梧冈西楼。[23]

按:梧冈西楼方氏确实是从歙县迁出,但梧冈西楼并不在歙县。据谱中所载,宋元丰元年(1081)方师颜序称:“庚生公,吴越王钱镠征为迪功郎,防守衢郡,而巢雄余党延久未消。有韩侯者寇饶掠衢,公暨弟率后御于饶之边界,……后俱徙衢之开化,……庚生公徙梧板西楼。”[24]道光四年(1824)夏瑜序则称:“开邑,古越绝壤,地称不毛,汉列中国,至汴宋太平兴国六年升场为县。而我夏当唐季乾符时,以巢冠由歙迁开;方氏则当吴越王钱镠时,庚生公以剿灭巢雄余党韩侯功,由迪功郎进秩大夫,卜居开之西楼。”[25]可见梧冈西楼在浙江衢州府开化县,依《总目》体例,谱籍应为浙江开化。

150-0177[安徽徽州]临淮余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余学湘等纂修。……书名据版心、卷端题。目录题萝蔓余氏合修宗谱。

始祖蝉,字惇夫;联,字诚夫,晋代人。后裔散居丰厚、儒洪、坪上、岭西、横山、平阳一带。[26]

按:此谱余氏究竟属于何地?据谱中崇祯十六年(1643)余国祯序称:“晋尚书蝉公,字惇夫,永嘉元年,偕弟诚夫徙吾遂之城东十五里连里乡九势山下萝蔓塘,卜居焉。”[27]顺治十年(1653)余应详序中称本族为“遂阳余氏”[28]。“遂邑”“遂阳”即浙江严州府遂安县,条目中所列余氏所居村落也都在遂安县。遂安县今已并入淳安县,依《总目》体例,谱籍应为浙江淳安。

2.有徽州谱被列为外地谱。如:

221-0315[安徽阜阳]清华胡氏勋贤正谱十八卷首一卷末四卷(清)胡耀祥等纂修。……

始祖学,谱称常侍公,唐代人,居婺邑,生有八子,尔后八子分迁不一。世居东园(今安徽阜阳市)者为四子延晖之子文闿,行第五,是为始迁祖。

重庆图[29]

按:查阅重庆图书馆所藏本谱,仅卷首一册,内容为谱序及目录,提及东园皆称在徽州婺源县清华镇。《总目》所载同一宗系的婺源清华胡氏勋贤族谱条目颇多,如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清华胡氏勋贤统谱》、1916年木活字本《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谱籍皆为婺源。天顺二年(1458)刻本《清华胡氏族谱》条目则称本族“由歙县黄墩迁婺北清华之东园”[30]。反复检验,本谱属徽州婺源,与阜阳无关。

124-0747[浙江东阳]星源严田李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芳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十册。[31]

按:星源即婺源,严田镇属婺源,查阅上海图书馆所藏本谱,确为婺源严田所修,《总目》此条前后共有七种婺源严田李氏家谱,谱籍均题为婺源,此条题为东阳显然有误。

3.在徽州各县之间也有一些失误。如:(www.xing528.com)

135-0753[安徽休宁]吴氏正宗谱一卷(清)吴允榕纂修。[32]

按:徽州吴氏多为唐代休宁人吴少微后裔,但本谱中吴允榕谱序称“六十一世少微公居新安休邑,……惟七十一世五公由休邑迁歙富饶,……视他派为极盛”[33],本谱实为歙县富饶派的支谱。本谱世系、行实所载,也主要是富饶以及由富饶迁到歙县各地的吴氏,因此,本谱属歙县,而非休宁。

326-0494[安徽歙县]黄氏光禄家庙四卷(清)黄佩玉等纂修。……

始祖珀,字廷辑,号野湖,宋代人。始迁祖文四,元代人。[34]

按:本谱有黄佩玉序言,称:“我族自始祖珀公由湖广麻城发解本省,宋天圣己巳知歙州,泽灌封邑,民怀其惠,当迁泣留,因家歙焉。十传至文四公,于元大德甲辰自歙徙居绩东,此绩溪之始祖也。”则本族实居绩溪。谱内所载家庙在绩溪城内,故本谱为绩溪谱,非歙县谱。

4.有列为谱籍不明而实际可考证为徽州的。如:

159-0365[安徽]松明族道坦公支谱不分卷(清)汪兆麟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一册。书名据版心题。书签题千秋里汪氏支谱。

谱籍不明。始迁祖大有,字蓄之,号柳山,宋代人。[35]

按:此松明汪氏究竟在何地?明万历年间,歙县人汪道昆纂修有《汪氏十六族谱》(《总目》序号159-0265),其序言称:“处士思立公复迁歙之唐模,是为歙之别祖也。……历五世而始分,……德昌、德暹二公以还,分为十六族,曰唐模,曰稠墅,曰大里,曰潜口,曰西山,曰信行,曰丛睦,曰古城关,曰松明山,……”[36]该谱分表世表内则载:“松明山,千秋里,大有公由唐模迁松明山,是为松明山祖。”[37]可见松明山为汪道昆谱中所载歙县十六族之一,本谱谱籍可定为歙县。

一些早期家谱的谱籍错误往往会影响到同族后续修谱的谱籍认定。依《总目》体例,“同一宗系的家谱,于最早版本条目上记载始祖和始迁祖的名、字、号及迁徙情况,以后的续修谱题先祖同上”[38],因此,一旦某一早期版本的谱籍地有误,可能导致同一宗系的其他家谱皆误。如:

014-1269[安徽歙县]王氏统宗世谱(明)王廷昉纂修。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一册。……

始迁祖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居歙之苦竹巷,子孙散居绩溪、祁门、宣州、休宁、泾县、旌德等地。[39]

按:王璧后裔是徽州大姓,自称“新安琅琊王氏”,存世家谱甚多。《总目》依谱中所叙王璧“迁歙之苦竹巷”,认为该族居于歙县,不但将本谱定为歙县谱,而且将同一宗系的四种家谱也定为歙县(《总目》序列号为014-1270、014-1271、014-1272、014-1276)。实际上,王璧并非迁居歙县,而是祁门。该谱中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缙序称:“王氏自唐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大献始,大献讳璧,谏议大夫鐬从子,……大献往依杨渥于宣州,定居歙之祁门县苦竹港。”[40]徽州府县志也都称王璧为祁门人。王璧为唐末五代人,当时尚为歙州,至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方改为徽州,“歙之苦竹巷”中的“歙”,为歙州,非歙县。由王璧后裔纂修的这五种家谱都是祁门谱,而非歙县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