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歙县绵潭山馆:历尽沧桑与兴衰

歙县绵潭山馆:历尽沧桑与兴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些契约既保留在汪启淑后人手中,应与盛清时代汪启淑家族购买土地密切相关。对此,民国《歙县志》卷1记载:绵潭山馆,在绵潭,汪秀峰启淑故宅,有葆真、讱庵、翠香阁、律素书厅、啸云楼、息轩、待月簃诸胜,同时名流至者,皆有题咏,今废。绵潭之西有玉屏山,山之后为仁源,而绵潭山馆就在源之口。《绵潭山馆纪游》一文,大约作于乾隆四十九年以后。从中可见,绵潭山馆曾是汪启淑与同好怡情养性、切磋学问技艺的重要的场所。

歙县绵潭山馆:历尽沧桑与兴衰

在汪启淑从事盐业经营的全盛时期,他不仅在江南的许多地方都有园亭寓所,[45]而且还在家乡绵潭大事营建。在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中,计有“黄山农”[46]“练江泽农”[47]“绵潭渔叟”[48]“绵潭渔长”[49]“绵潭醉侯”[50]“绵水芦人”[51]“绵津狂叟”[52]“黄山樵客”[53]“练水潜夫”[54]“绵潭渔父”[55]“练溪狂客”[56]“练江钓徒”[57]“蓼山病农”[58]“练水潜夫”[59]“绵潭钓徒”[60]“绵川居士”[61]“绵津拙懒居士”[62]“新安江上渔翁”[63]等十数方印,反映了其人对桑梓故里的情感。除了在江南各地求田问舍之外,在绵潭当地,汪启淑也频繁购买土地。在这批新见文书,就见有数份契约,[64]其中的一份卖契就写道:

立便契人汪之塖仝弟汪之地、侄光锾,今因正用无措,自愿将祖遗庆字肆伯[佰]拾肆号,计地税肆分伍厘玖毫陆丝,土名牛岭上大园,四至照依原形清册管业,凭中立契,出便与汪族侄孙名下,三面言定,时值价银拾肆两整,其银当即收足,其地随即管业作种,其税随即过割,入户支解,无得阻执。倘有内外亲房人等异言,俱系便人承当,不干买人之事,恐口无凭,立此便契存照。

乾隆叁拾陆年四月 日立便契人  汪之地(押)

汪之塖(押)

汪光锾(押)

中见人汪绳枝(押)

代书人汪光铭(押)

另一份契约为:

立卖契人汪启敖,今因正月,自情愿将庆字肆伯[佰]二拾叁号土名牛岭,计地税壹分,今身立契,出卖与族侄孙名下为业,三面言定,得受价银拾二两正,其银当即收足,其地听凭随即管业,无得阻执。此事两相情愿,倘有亲房内外人等异言,俱身卖人承当,不干买人之事,恐口无凭,立此卖契永远存照。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 日立卖契汪启敖(押)

代口书中人 汪树廷(押)

上揭两份卖契,皆盖有“库房挂号讫”印,这是经过官府确认的红契。上述契约虽然未标明来源地点,但其中有“庆字肆伯二拾叁号”字样,今据《歙县都图地名及各图字号》,庆字为三十六都一图,下含绵潭、张潭、吴村、庄坑、红源、李黄塘各村,[65]故此契应当就属于绵潭。而从生活的年代及姓名辈分来看,汪启敖应当是汪启淑的同辈人。由此可见,汪启敖将地产立契出卖与族侄孙。而这些契约既保留在汪启淑后人手中,应与盛清时代汪启淑家族购买土地密切相关。

在绵潭当地,流传着“一夜打十八只茅斯”的故事——说的是乾隆年间,汪启淑得到高宗的御赐宝书,便在村脚建起御书楼。因村中沿河大路宽窄不一,汪启淑想将它修直,直通杨树下、杨树巷。在下村的大路边有一处“茅斯”(粪窖),业主汪浦成死活不让开路,经双方协商,汪浦成要求汪启淑拿银子来填满茅斯再让。最后,汪启淑答应次日拿银子来填满。翌日,等汪启淑抬着银子来填时,一夜之间沿路又冒出了十八只茅斯,汪启淑见状,只好抬着银两回家,大路也不再修了……[66]这一故事虽是民间传说,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汪启淑对于家乡村貌的整治与建设。

在盛清时代,汪启淑在绵潭曾建造过一处豪华的园亭名胜。对此,民国《歙县志》卷1记载:

绵潭山馆,在绵潭,汪秀峰启淑故宅,有葆真、讱庵、翠香阁、律素书厅、啸云楼、息轩、待月簃诸胜,同时名流至者,皆有题咏,今废。

绵潭之西有玉屏山,山之后为仁源,而绵潭山馆就在源之口。[67]山馆的营建时间较长,在营建过程中,汪启淑不断请人帮他题诗。[68]他还请徽州休宁人戴厚光作《绵潭山馆十景图》,[69]又由钱陈群作《绵潭山馆长卷》,[70]并“汇萃留题山馆诸名宿诗文为一册”[71]。在该册的卷首有一题识:

此一题识见于郑虎文的《绵潭山馆纪游》,此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曾赴徽州主讲紫阳书院10年。当时,他携二子前往徽州,汪启淑的弟弟汪肇龙(字稚川)“以文行,为群贤所推,开私塾于朱子祠东之古怀德堂”,后成为其二子之塾师。据郑虎文讲述,汪肇龙为婺源经师江永的高足,[73]“稚川则尤精篆,尝译岣嵝禹碑、太学石鼓文,援据精确,能正古人所讹阙。又尝得古盘盘铭,虽深通六书者,读之皆舌桥不能下。稚川译出之,定为三代时卿大夫争田、两姓结盟歃血之盘,其文则誓书也。众咸叹为绝学”。根据汪肇龙的自述:“此某幼所耽习,凡古之碑刻,传者幸尽得见之矣。他若鼎彝款识、秦汉印章,罔不旁搜博考,而一本于六书之学,以贯通之。然后历代之沿变,庶几不误于形似,使信于耳,而未信于目,终鲜确据也。”他还说,幸运的是,自己的兄长汪启淑,其人“博学好古,尝集家藏汉以上铜章玉印为印谱,谓余粗学于此,命襄其事。余居于绵潭山馆,晨夕考辨,而实证以古人之篆法者,殆弥岁月。某之学未成,而推测古今真赝、传者之谬误,如视诸掌矣”。《绵潭山馆纪游》一文,大约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从中可见,绵潭山馆曾是汪启淑与同好怡情养性、切磋学问技艺的重要的场所。

在盛清时代,许多人都分别吟咏过葆真堂[74]、讱庵、翠香阁、莓径、律素书厅、啸云楼、蓼阳茨室、息轩、待月簃和泽花腴菜井诸景。管见所及,计有下述诸人:

(续表)(www.xing528.com)

当时,除了整体上的吟咏外,还有不少人对其中的一些景观加以吟咏。如清人梁同书有《花腴石瘦廊赋》,其序曰:

绵潭山馆者,秀峰汪氏别业也,枕峦带渚,旷如奥如,架构幽奇,登临胜赏,陋庾信小园之赋,比王维辋川之居。主人于是平章风月,跌宕琴尊。早岁浮家,结骚坛之缟纻;中年入洛,委幽贽于簪裾。时则有若嵇、阮名流,山、王贵侣,烟驱墨染,点翰舒笺,赠以瑶华,镂之珉玉。张功甫南湖桂隐,一一标题;顾阿瑛玉山草堂,人人留咏。可谓山水有灵,亦惊知己,蝉冕所映,弥有光华矣……[75]

乾隆丁未(五十二年,1787)初夏,钱载有《红药坪记》:

歙县之南三十余里,有水曰绵潭,潭之西玉屏山,山之后仁源,而山馆在源之口。举夫山与潭之胜,高下左右,松萝花竹之映带,一一品题。而名之皆可喜,则职方之意之所寓,而固使览者将遍游其间也。[76]

吴玉纶《安拙窝记》:

汪讱庵,好古士也,家富于书,于歙之南乡,筑绵潭山馆为读书处,缘山下上,即景而分题其胜者以数十计,安拙窝其一也。[77]

潘奕隽《汪讱庵〈漱霞轩诗钞〉序》曰:

绵潭故歙中山水胜处,讱庵家世鼎盛,又素有园亭池馆,清华明瑟,可栖可游,日与二三同志觞咏其中,四方贤士闻之,无不仰羡,以为知足知止,有古人恬退之风,而讱庵之学日益富,诗日益深造,不可窥其津涯矣。……讱庵居京师,既以交于贤士大夫为乐,退而居于乡,复以山水文字自娱,于时俗所荣,竞奔走惟恐不及者,漠然绝无所撄于怀,宜其诗之吐弃,一切日进于古也欤。[78]

潘奕隽出自歙县大阜,在歙南素有“周漆吴茶潘酱园”,由于酱商与盐商往往二位一体,所以大阜潘氏也是盐商世家。据潘奕隽说,“新安绵潭汪与大阜潘世为婚姻”,故潘奕隽与汪启淑为中表亲。某年三月,潘奕隽收到汪启淑从歙县寄出的《漱霞轩集》,遂写下上述的序文。

图4 徽州歙县绵潭形势图

汪启淑所撰《讱葊诗存》中,有“绵潭渔唱”“飞鸿堂初稿”“兰溪棹歌”“瓯江游草”“邗沟集”“客燕偶存”。其中的“绵潭渔唱”,就是吟咏桑梓故里的诗歌。据说,他在献书后得赐御书,遂在绵潭建有书楼(民间俗称“御书楼”)。他的“绵潭渔唱”中有一首《书新建书楼壁》:

筑得书楼俯小溪,嶐崇直欲与云齐。

荫门只种先生柳,涂壁何须隐士泥。

看雪休辞冲雪上,听莺莫惜其莺啼。

落成底用朋人贺,一首新诗信笔题。[79]

此外,他还有《书楼宴坐》诗等,[80]此一“御书楼”,如今早已不见踪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