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空间不仅由购物活动决定,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职业及所处的社会阶层也会影响他的生活空间范围。光绪十三年(1887),祁门县内的贵溪胡氏族人在渚口胡氏后裔胡廷琛的组织下,在城内设谱局,进行了祁门胡氏族谱的五修。胡廷卿作为贵溪村的三位代表之首,参加了本次修谱活动。这在他的账簿中有相关记录:
暑月十六,往邑到城祠谱局。
暑月廿七,邑中回家。
七月初六,往邑到谱局。支钱二百,局中零用。
七月廿一,回家。谱局借来钱二百。[18]
胡廷卿在本次修谱中跟同村的胡日升、胡标一同担任校对工作。[19]显然,从这四条简单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本次修谱是在城中的胡氏宗祠一本祠内进行的,从胡廷瑔撰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谱序可知,修谱的准备工作较早开展。于光绪十三年(1887)开始校对工作,并于光绪十四年(1888)刊刻。[20]在修谱之后的第二年,胡廷卿获得了邑增生的资格,从而成为一名生员。邑增生与邑庠生的区别在于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月米资助,但具备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祁门县在国家所规定的生员额数之外又增加数额的规定,始于太平天国期间。由于祁门县民众在设置团练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牺牲极大,为了表彰他们的义行,在祁门乡民的请愿下,朝廷特诏增设生员额数,据载:
西乡绅团禀辞,恳请援乡民助战例,加广合邑文武学额。七年八月奉府宪林学宪沈准礼部咨开,咸丰七年二月初六日,内阁抄出,奉上谕:安徽巡抚福奏请将休宁、祁门永加学额等语,安徽休宁、祁门县文、武学额,着永远增广各二名用,示朕嘉奖忠义至意,钦此![21]
胡廷卿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光绪十四年(1888)他即赴南京参加了乡试。邑增生资格的获得为他带来了很大的荣誉,他于该年的六月廿九日再次“往邑中为谱事”[22],从湖南长沙人金士翘所撰的谱序为本年的四月份来看,[23]此时的族谱正处于刊刻之际,胡廷卿此次去谱局并未耽搁太久,第二天即返回家中。因此笔者推测,这次胡廷卿主要是为在谱上增加他的“邑增生”头衔而去。与此同时,贵溪村内的村民们亦开始为其设宴庆祝饯行,包括当时祁门县最高学府东山书院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会社及个人都送来了乡试费。甚至石埭县的琉溪胡氏族人亦送来了路费。由此看来,获得邑增生并有资格参加乡试在当时的祁门社会中是一件相当有影响的事情。
有关本次去南京的行程,从下面表9的记载亦可看出。胡廷卿自南京出考棚(洋棚)后,乘轮船(洋船)逆江而上至安徽铜陵县的大通镇,[24]登陆后雇挑夫从陆路回到家中,自七月十六日起程至八月廿六到家,前后历40天。据徽商所编的路程歌,自大通有一条道路可以到达歙县的西乡,其以歙县西乡的郑村为起点,路线为:郑村→稠墅→丰口→许村→荆岭→茆山→箬岭→文雅街→谭家桥→胜虹桥→岭上长源→佛子岭→五里亭→三口镇→坟山→岭屿下甘棠→三折岭→塆弓岭→浮坵坦→穰家河→荫凉桥→博古桥→曹家塆→陵阳镇→分水岭→将军庙→龙口→石垅→诸备店→江村→柏家桥→七里头→青阳县→元桥→大通。[25]可见,这条道路是徽商经常走的一条路线,否则不会被编成歌谣。胡廷卿上岸登陆后,想必亦是由该路线先到达歙县,然后沿歙县至祁门的道路到家。
表9 胡廷卿参加乡试记录表(www.xing528.com)
(续表)
除此之外,作为乡村的一名知识分子,他亦扮演着多重角色,这在他的记载中有详细的反映,限于篇幅,笔者兹举几例,以示说明(见表10)。
表10 胡廷卿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记载表
(续表)
表10中所列的18条记载,仅是所有记载中极小的一部分,但从中可以看出胡廷卿的不同身份。对于乡村民众来说,大凡婚姻、建房、看病、买卖土地、修谱等事项,胡廷卿皆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对于本宗族来说,他又是一个能解决宗族内部、宗族与其他宗族之间矛盾的管理者、调停者。对于国家而言,他则负责管理设于当地的茶厘局以征收当地茶厘,是国家的代理人。对于政府主导而由当地士绅具体管理的东山书院来说,他又充当了代课教师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将其与当地周围,如表中所提及的郭口、板溪、溶口、白石坑等邻村的民众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亦使其与“北人”(即江北人)以及政府、书院产生了接触。胡廷卿的多重角色,使其生活空间远远广于普通的民众。
除商业因素外,与胡廷卿发生联系的还有一部分由先秦时期即已流行的一种求学方式——游学来实现。[26]游学,自古有之,不同的时代,国家对游学的政策不同,游学者的目的及游学的地域亦有不同,他们或是为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而游,如孔子;或是为了求学扩展视野而游,如司马迁;或是为了获取高官显宦的赏识而游。清代以前,游学活动皆是在国内不同地区进行,而到了晚清,在清政府的鼓励下,有许多游学海外的士子。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士人而言,在国内游学依然是普遍的现象。在胡廷卿的账薄中,有多次因外地儒生来其馆中游学而支付费用的记载(见表4及表11)。从胡廷卿的记载来看,游学之人有祁门县内来的,有来自安徽望江、怀宁的,甚至有从江西、湖南、湖北来的。他们或是只身一人,或是结伴而行、叔侄同行。对于远道而来的学友,有时是村内的公共组织出钱,有的是塾学出资,但大多是胡廷卿本人承担,其出资额度多则100文,少则20文,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会以米代钱。显然,这些游学之士,在游历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往圈。但在屡次接待这些游学之人的过程中,胡廷卿本人在与其接触交往中应该也会增加对这些人所在地方的了解。这一点,众多的农民、佃农等是无法实现的。
表11 胡廷卿账簿有关游学记载一览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