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哲学界从本体论层面上,把人类的存在领域划分成两大部分,即精神和物质。并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之说,前者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或物质;后者则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并立的。这里没有信息的位置,当然也就没有数字信息的位置。人们通常认为信息是从属于物质的,物质是由质量、能量、信息组成的。例如:“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它表达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任何其他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等。
在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的教材中,一般也认为信息是物质(或事物)的普遍属性。人们通常在思考信息或与之有关的概念时往往就基于这样的观点。
当代,由于信息量的剧增,信息的功能日益显现,人们开始发现,以往对存在领域的分割是有缺陷的。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出版的《控制论》一书中就提出了“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的观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客观知识”(也即“世界3”)具有与精神和物质相等的本体论地位。
波普尔指出:“当代哲学的一个严重错误是看不到这些事物—我们的成果(指“世界3”,即客观知识)—尽管它们是我们精神的产物,尽管它们与我们的主观经验有关,却也有客观的方面。”这就是说,必须把知识与仅是主观的经验区别开来。客观知识具有无可否认的本体论地位。
当然,坚持传统哲学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这是谬误。他们认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怎么能独立于人类的精神呢?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社会,文化还能继续发展、建构自身吗?
然而,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伟大创造,甚至有人从宇宙演化的层次来看,认为“世界3”的出现是继大爆炸(“世界1”,物理状态的世界)和人类产生(“世界2”,精神状态的世界)之后,自然界最伟大的飞跃。
“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值得深思的。
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客观知识,已经脱离了大脑,被记录在各种载体上,因而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一本图书、一盒音乐带、一部DVD影视作品,甚至一架飞机、一辆汽车,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但是它们又是一种物质存在。因此,客观知识既不完全从属于精神,又不完全从属于物质,是与精神、物质并立的,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客观知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够被长期贮存和累积。例如,虽然老子早已逝去,但《道德经》流传至今。也就是说存贮在人脑中的主观知识会随着人的逝世而消失,客观知识则能够保存下来。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当今社会的所有文献都突然消失了,整个社会如何继续发展?
第二,客观知识与其从中脱胎出的主观知识两者有时并不完全等同。作者所创造的“文本世界”和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并不完全等同。从这个角度来看,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文本话语”和作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是十分困难的。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有时是由于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用符号体系来表达的,有时是词不达意,也可能是用词不当;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作者可能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思想。
第三,同样内容的客观知识对不同的接收者来说,他们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接收者的知识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会不同。知识信息的接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如同香农通信模式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可以通过“解码”“译码”就可以解释,通过“比特的流动”就能阐述清楚的。(www.xing528.com)
第四,各种知识体系可能原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只不过是在逐步地发现它。
第五,客观知识能对人类思维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客观知识对人类思维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最能体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人类精神的创造不仅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维,还需要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也即客观知识)。而由于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知识对人类思维的反作用最终将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存在。
因此,波普尔说:“我们仅仅是在同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并且变成我们自己。”
数字信息也是模拟人类思维成果的符号体系,无疑是客观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信息所具有的各种特性使得“三个世界的理论”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首先,数字信息与其他类型的符号体系一样,其双重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各种符号体系是人类精神的表现,但必须依附于各种物质载体。大量存贮在电脑中的文件和程序编码,是属于物质范畴?还是精神范畴?一台贮存着大量有价值数据的电脑,如果被损坏了,其损失的价值远远高于一台电脑的价值。
其次,与其他符号体系相比,数字信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为突出。这是因为,数字信息具有能虚拟全息化、智能化,从而具有能临境、能虚拟实在等特性。这使其走出了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的思维空间,成为一种真实的实践活动。就如上所述,数字信息构筑的虚拟实在甚至可以与自然实在相提并论。
再者,数字信息对人类思维的反作用不仅表现在能激发人的创新(这种反作用由于数字信息制作便捷、传递速度快等特点较其他符号体系更强大),还能起到“异化”的作用,那些虚拟的网络世界能让人迷恋成瘾,程序编码能发出指令规范人的行为。因此,数字信息对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反作用比其他任何符号体系都强大。
数字信息的种种功能或特性都在向人们更有力地表明:客观知识是除精神、物质之外的“世界3”,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一种天才的论述(虽然当时他可能还并不完全知道数字信息种种奇特的功能和性能,但他肯定知道客观知识发展的巨大潜力)。
弗洛里迪甚至认为未来的信息哲学是“第一哲学”。美国哲学家丹内特还提出,“信息的概念有助于最终将心、物和意义统一在某个单一理论中。”也就是说,信息的概念有可能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统一在一个理论之内。
一切都表明,由于数字信息的出现,信息的本体论地位更加凸显,信息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