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界的本体论实在论认为:只有在存在领域中的自然物质存在才是真正的实在。
然而,世上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阐述得清楚。比如,科学理论中那些没有直接经验对应(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性概念(如电子、夸克等)是否能指称自主存在的客观实体?如可以指称,这就和本体论实在论产生了矛盾。
由于数字信息的功能及特性而导致的虚拟实在的出现,使得对本体论实在论的讨论更加复杂化。
人类一直以来都在试图用符号体系来虚拟现实。语言、文字、图画都有虚拟功能,例如有人认为:文学的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并认为“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虚拟的现实居然能比现实更接近本质?事实确实如此,只有模拟人类思维成果的符号体系能把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揭示出来。
数字信息的虚拟功能则更为神奇,它不仅可能表现现实及其本质,还能构筑一个与现实世界对应的虚拟世界,甚至还可能让人在听觉、视觉、触觉方面分辨不出现实和虚拟的不同。例如,有一款称为《第二生命》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玩家既可以像正常人那样去购物,去夜总会、体育馆、图书馆等等;也可以扮成超人或者怪物之类,到处去冒险;还可以建造房屋,设计家具,缝制衣服,做首饰、艺术品等,无论什么,只要你想得到的,在游戏中都能创造出来。现实世界的机构与公司也可以进驻虚拟游戏中。如路透社已经在这款游戏中开设了一新闻机构,戴尔公司、丰田汽车、荷兰银行等也已经进驻。玩家还能拥有自己创造或购买物品的所有权和销售权,并赚取真实的利润。
这样,充满石头和树木、汽车和雨水以及作为社会认同(性别、工作、驾照和婚姻状况)的“我”的物理世界正在经历一场虚拟化和疏远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最基本的工具、最戏剧性的经验或最动人的情感一从爱情到战争、从死亡到性—均可以装人数字信息形态的虚拟中介的框架中。(www.xing528.com)
由此,有人开始探讨“自然实在”和“虚拟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甚至提出:在虚拟世界里出没的、完全由编程产生的、行为与人相似的且看似真人的对象,是否与真人也在本体论上具有对等的地位呢?持这类观点的学者经过逻辑推理,居然得出以下这个可怕的结论:
虚拟技术的发展使得本体论实在论再没有立足之地。因为,既然人们可以模拟出一个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完全一致的虚拟世界,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具有实在性的世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自然实在比虚拟实在更具实在性。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真正差别,是我们在某个层次上设计了前者,从而知道这个层次的机制;而后者是自然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只能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其规律,却不能改写这些规律。
当然,这类观点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这类观点是混淆了“实在世界”和“信息世界”,这两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人类永远无法证明虚拟实在是否能完全虚拟自然实在,因为虚拟实在的实现永远依赖于人对自然实在的认识和掌握。
然而,无论如何,数字信息构筑的虚拟世界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又一种实实在在的形态,这样,“信息”就从原有的物质与意识的基本问题中超越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