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尽力向内发掘自己的内心,向外探索未知的世界,以充实、磨炼自己,并把自己所知、所有、所得与他人分享,向社会付出,向世界付出。这样才会觉得生活空间广大开阔,人生充实而丰富多彩。名利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却被许多人当做人生唯一的目标。追名逐利,放弃人生的真实意义,这无异于是一叶障目,本末倒置。
名利就是障人眼目的一片树叶,是弥散在心里的浓雾,让人看不到更深远的人生意境。只有淡泊名利、放下名利,眼前的屏障才能拿开,心里的浓雾才能驱散。由此眼界扩大,心境开阔,才能在人生路上看得更远,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得更清晰,目标才更明确。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有人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之一炬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淡泊方能明志,看淡名利,在求知与探索中求得人生的真谛,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业。淡泊名利,在名利面前保持心境平和、宁静,用心走好每一步,方能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他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被人们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在他70多岁时,还领导一批农业科学家攻克超级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掀起了新一轮的绿色革命。由于在农业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袁隆平获得了多项国内及国际大奖,但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他没有沉醉,在古稀之年依然探索不止。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稻进一步走向世界。(www.xing528.com)
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袁隆平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都不参加,魂牵梦萦的只有杂交水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发展杂交水稻当做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
有人为了出名,把媒体的采访看做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不惜以钱谋之,但袁隆平不接受甚至躲避那些宣传个人、为自己扬名的采访。他总是淡然而坚定地对记者说:“我是研究人员,不是演员。我不接受采访。”
曾有权威评估机构评估:“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达千亿元。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就会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而他的生活依旧那么简朴。
袁隆平曾说:“我认为,把名利看淡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我感到最愉快的事是出新成果,这个成果给不给我荣誉是另外一回事,无所谓。能够在灵魂上得到安慰、有所寄托,就要出新成果。我不停留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
年届八旬时,袁隆平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稻试验田观察研究。袁隆平始终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不为金钱所惑,锲而不舍,执著追求。在袁隆平的书房里挂有他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在他看来,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他的研究也就“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淡泊名利,才能心境宽广,才能在事业上想得更高,看得更远。佛学上有句话讲:“心无所住。”一个人的心执著于什么,就会被什么困扰。看重名利,心就驻留在名利上,就会被名利所困扰、所劳累。眼里、心里全是名与利的得失,哪里还有空间去接纳其他的事物?
只有不被名利所蒙蔽,心境才能开阔,思想才会活跃,人生的目标才更明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