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喇家遗址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喇家遗址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数据结果分析1.遗存的分布由图一可以看出,喇家遗址发掘主要在上喇家的第Ⅺ发掘区,下喇家的第Ⅱ发掘区、第Ⅳ发掘区、第Ⅴ发掘区和西区的第Ⅷ发掘区。据考古学分析,土台上面M17的年代与土台上其他遗迹年代相近。但据分析也是灾难时毁坏的,这4座房址内均发现呈不同姿态的人骨遗骸。由此也进一步表明ZK-8201明显偏离。且此结果同后面的灾难发生时的数据相比,也明显偏晚。

喇家遗址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结果分析

1.遗存的分布

由图一可以看出,喇家遗址发掘主要在上喇家的第Ⅺ发掘区,下喇家的第Ⅱ发掘区、第Ⅳ发掘区、第Ⅴ发掘区和西区的第Ⅷ发掘区。测年样品采集于其中的第Ⅳ发掘区、第Ⅱ发掘区和第Ⅴ发掘区,而这三个发掘区也是出土遗迹和遗物很丰富的区域。

(l)上喇家第Ⅺ发掘区该区地层共分10层(图二)。其中第4层是辛店文化堆积层。第5层是砂土层,属于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的过渡层,实际上可能也是辛店文化的地层。第6层是地震喷砂层的沙子堆积层,第7层是地震灾难废墟层。

图二 上喇家第Ⅺ发掘区T1101南壁剖面图

第8层是齐家文化最后的或灾难前的相关地面或活动面与相关遗迹现象所在,喇家齐家文化的一些遗迹属于此层。测年的灰坑H77、H79等叠压在第7层下,归属第8层。第9层是齐家文化偏早的层位,发现了若干小孩墓葬。叠压于第8层下,归属第9层的遗迹还有H78、H90等涉及测年数据。第10层是此处最早的地层活动面,测定的F33、HD15(灰堆15)和H8等叠压于此层下。第10层下个别地方还残余少许第11层,但几乎无遗物,因此目前分期的意义不大,不过它有年代意义。

(2)下喇家第Ⅴ发掘区该区的第6层,该区的第6层是地震灾难废墟层,第7层为齐家文化最后的或者灾难前的地面或活动面(图三)。

第Ⅴ区中部是一个小型广场的活动面,小广场的南部边缘有F12,属于窑洞式废弃建筑,偏东南部有2座带柱洞的房址F20和F21,属于地面建筑。小广场的下面还有M13~M15等,小广场上面有H21等若干灰坑。M3位于小广场的下面,据考古学分析,M3可能为小广场的奠基墓葬。

小广场的北面有一处土台,土台与小广场为同一层面。据考古学分析,土台上面M17的年代与土台上其他遗迹年代相近。

从层位关系上看,小广场属于第7层,所测定的土台下面早于第7层的遗迹有H44、H45、H48、H49等,这些灰坑都被认定在第9层下。据考古发掘,在第Ⅴ区范围内,大多数探方的地层都只有第7层,少数堆积比较好的探方有更早期的堆积层,可到第9层,个别到第10层。显然,这些灰坑属于下喇家较早的遗迹。

图三 下喇家第Ⅴ发掘区平面图

下喇家的遗迹还有位于第Ⅴ发掘区西南面的H18与H20。第Ⅴ发掘区西南侧还发现了一排坐东朝西的房址,也是依地势而建,处于断崖边上。这些房址背对着小广场,由于缺乏与第Ⅴ区相连的地层,其相对年代难以确定,但由房址毁坏相同的情况判断,基本也属相对较晚时段。

下喇家第Ⅱ发掘区即下喇家的东北端,也发现了一排窑洞式房址,有F4、F3、F7和F10等,坐落在断崖前,坐南朝北,它同第Ⅴ发掘区之间也没有相连的地层,而且据称这里曾经有过改地,发掘的齐家文化遗迹现就在耕土层下。但据分析也是灾难时毁坏的,这4座房址内均发现呈不同姿态的人骨遗骸。

在第Ⅴ发掘区的小广场下面以及下喇家北端那一排窑洞式房址下还分别发现了壕沟。

另外,遗址西区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房址,从地层关系并结合灾难遗迹看,多数属于较晚时期。

2.数据筛选及分析

(1)数据筛选

共测定数据29个,由数据误差并结合地层关系,发现其中有些数据存在一定的偏离或由于样品量不够导致误差较大,需要做一定的分析筛选。

第一组数据共4个(表一),样品均取自下喇家第Ⅴ发掘区。

第一组数据共15个(表二),样品取自遗址北区上喇家的第Ⅺ发掘区。

数据ZK-8345,碳十四年代为距今3300多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740—前1710年(7.5%)、公元前1700—前1520年(60.7%),此结果同后面的灾难发生时的数据相比,明显偏晚。通过核查获悉,样品是取自该遗址的齐家文化层(样品没有标明取样单位),但据发掘者后来提供的信息,取样过程似乎不够严格。由于难以获得木炭的样品,因而当时只能将土样作为测年样品,这样得到的数据一般会有较大的偏离。

数据ZK-8201和ZK-8202出自同一个取样单位Tll04H78(第Ⅺ发掘区第9层),ZK-8201的碳十四年代为距今3300多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690—前1600年(51.6%)、公元前1580—前1530年(16.6%),而数据ZK-8202的碳十四年代为距今3600多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140—前2080年(14.9%)、公元前2050—前1880年(53.3%)。两者相比,ZK-8201的年代相对较晚。

数据ZK-8209、ZK-8210、ZK-8213的取样单位为T1104H90(第Ⅺ发掘区第9层),碳十四年代均为距今3600多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100多年—前1900年前后,取样单位与H78为同一层位,其年代也比较相近。由此也进一步表明ZK-8201明显偏离。经核实得知曾经在H78的浮选物中也发现过年代偏晚的遗存。H78有可能存在局部扰动。

数据ZK-8214,样品取自H79,其碳十四年代为距今3459±150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960—前1600年(64.1%)、公元前1570—前1530年(4.1%)。由于H79叠压于第7层下,打破第8层,且被M28叠压,其年代至少不应晚于第7层灾难的年代,但与第8层的ZK-8203相比,显然偏年轻。且此结果同后面的灾难发生时的数据相比,也明显偏晚。由数据本身误差可以看出,该数据误差有150年,明显较大,应该是产生年代偏离的一个主要原因。

数据ZK-8218,样品取自H77,该灰坑叠压在第8层下,其年代应早于第8层,或与之接近。而其年代为距今3474±107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940—前1680年(64.4%)、公元前1670—前1630年(3.8%),也明显晚于发生灾难的人骨的测定年代。由数据误差可以看出,其误差也为100年以上,这可能与数据ZK-8214的情况相近。

第三组数据共8个(表三),样品取自遗址下喇家第Ⅴ发掘区的南部。其中有6个数据的样品采自四个相互之间有打破关系的灰坑单位,即H44→H45→H48→H49,均属第9层下的遗迹。另外2个数据中的ZK-3222,其样品采自J2③,该窖穴在F20下,相当于第8层及其之下的层位。ZK-3223,其样品取自H41,该灰坑被处于灾难层的人为废弃的房址F19打破,因而其年代应不晚于灾难层,而不早于第9层下的遗迹。

第四组数据共2个(表四),样品取自遗址下喇家第Ⅱ发掘区的房址中。

(2)年代分析

为便于观察,将经过筛选之后的25个数据做入图四中。

据发掘者,上喇家第Ⅺ发掘区考古学文化分为两段:灾难层即第7层和其前的第8层为偏晚段,第9层和第10层为偏早段。

由图四可知,第7层和第8层的年代由上喇家第Ⅺ发掘区数据ZK-8203代表,数据的主要分布范围为:公元前2000多年—前1900多年。第9层和第10层的年代为上喇家第Ⅺ发掘区第9层数据ZK-8202、ZK-8209、ZK-8213、ZK-8210和第10层数据ZK-8205、ZK-8206、ZK-8219、ZK-8215、ZK-8216、ZK-8217所代表,由其数据的概率分布看,大部分数据处于公元前2300多年—前2000多年的范围内。

下喇家第Ⅴ发掘区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为:第6层即灾难层和第7层(包括第7层下)为偏晚段,第8~10层为偏早段。

偏晚段为由下喇家第11发掘区房址中的人骨样品数据ZK-3632、ZK-3635和第Ⅴ发掘区第7层下ZK-3134所代表,数据的主要分布范围为:公元前2000多年—前1900多年。

图四 喇家遗址部分样品碳十四测年数据校正结果

偏早段为由下喇家第Ⅴ发掘区第9层下ZK-3179、ZK-3180、ZK-3181、ZK-3182、ZK-3220和ZK-3221所代表,大部分数据所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2300多年—前2000多年。

其余没有被包括在上述地层关系中的遗迹有位于下喇家第Ⅴ发掘区西南的H18(ZK-3132)和H20(ZK-3133),其中H18打破H20,而H20的下面就是生土层,表明H18年代应相对较晚,H20相对较早。由图四可知,ZK-3132的年代与下喇家第Ⅱ发掘区房址人骨年代大致相近。而ZK-3133的年代范围略早于人骨和上喇家第Ⅺ发掘区第8层的年代,大致处于上喇家第Ⅺ发掘区第9层及其之前的层位或下喇家第Ⅴ发掘区第9层下的年代范围内。ZK-3222和ZK-3223样品取自下喇家第Ⅴ发掘区的J2③和H41,其年代范围大致处于图四中上喇家第Ⅺ发掘区的第9层及其之前的层位,以及下喇家第Ⅴ发掘区第9层下的年代范围内。这同发掘者对于两个遗迹相对年代关系的判断基本吻合。(www.xing528.com)

由图四还可以看出,所测数据中年代最早的为ZK-3137,样品取自第Ⅴ发掘区西南属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H33。年代最晚的为ZK-3632、ZK-3635和ZK-3132,样品分别取自第Ⅱ发掘区F3、F4和第Ⅴ发掘区西南的H18。

(二)初步认识

根据遗迹分布并结合测定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初步认识。

1.关于喇家遗址灾难事件及齐家文化的年代

(1)喇家遗址灾难事件的年代

关于灾难发生时刻人类活动遗迹的界定,如房屋的废弃是人为废弃还是灾难所致?发掘者认为,在先前考古学关于此类遗迹现象认识的基础上,还发现地震造成的房屋毁坏所形成的堆积现象与人为废弃的堆积现象之间存在差别,这可以在地层关系上反映出来而加以区别。地震时被毁坏的房址目前在遗址中发现15~20座,其中下喇家的F3、F4、F7、F10和西区的F23等五座房址中发现了人骨遗骸。

人骨测年涉及的房址F3中共有2具人骨,经鉴定,Ⅰ号为女性,年龄35岁左右;Ⅱ号性别不详,年龄3~4岁[106]。所测样品取自Ⅰ号个体。这两个人的形态是成年女性靠墙跪在地上,紧抱着孩子。F4中共有14具人骨,其中有2具在房址的偏中部,其余大致分四组分散于他们周围。所测样品取自房址内靠东墙第3组的人骨组中。该组共有2个个体,Ⅲ号为女性,年龄28~30岁;Ⅳ号性别不详,年龄1~2岁。这两个个体的形态为女性屈膝跪地,上身前倾,面朝下,一只手撑地,另一只手紧抱着怀中的孩子。所测样品取自Ⅳ号个体。这些人骨由其姿态也能看出这里应该是地震发生时的第一现场。

由测定结果,2个人骨个体的碳十四年代分别为距今3565±25年、3580±20年,其校正年代分别为公元前1945年—前1885年(68.2%)和公元前1950年—前1895年(68.2%)。可见两者年代比较一致,均为公元前1900年前后,这也为考古和环境研究得出的两所房址中的事件为同一灾难事件的结论辅以佐证。

(2)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早段的年代

H33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遗存,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900—前2620年(62.3%)。上喇家第Ⅺ发掘区齐家文化偏早段的遗存以第9层和第10层为代表,而下喇家第Ⅴ发掘区齐家文化偏早段的遗存是以第9层下为代表。两部分碳十四年代数据中的大多数处于距今3800~3700年前后,校正年代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2000多年。

(3)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晚段的年代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晚段上限,依据考古学分期,上喇家第8层、第7层和下喇家第7层下、第7层、第6层属于齐家文化偏晚段。由此,上喇家第8层和下喇家第7层下的碳十四年代应为齐家文化偏晚段的年代上限。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上喇家第8层和下喇家第7层下的碳十四年代大致为距今3600多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00多年—前1900多年。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晚段下限,依据考古地层学和关于喇家遗址灾害前后的环境因素研究,地震和洪水的共同作用使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在其偏晚阶段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导致其完全毁灭[107]。因而,灾难发生的年代应为该遗址齐家文化年代的下限,自然也是其偏晚段的年代下限。下喇家第Ⅴ发掘区齐家文化灰坑H18的测年为距今3574±73年,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30—前1870年(51.7%)、公元前1850—前1770年(16.5%),与人骨测年比较相近,年代集中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由此再次证明齐家文化在此处的时段。

由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早段的年代和灾难发生的年代看,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大致延续了300多年。

(4)遗址中发现的面条的年代

由于目前有较充分的测定数据,可以对遗址中出土的面条的年代有进一步的认识或讨论。面条被灾难堆积覆盖,显然也是灾难发生时刻的遗存。但也不妨再结合其层位关系进行分析。面条出土于第Ⅴ发掘区小广场上偏南部的F20中[108]。房址修建于小广场之上,属于该遗址齐家文化偏晚段,其具体时段应相当于或略晚于小广场。而属于小广场奠基墓的M3的年代应为小广场年代的上限。由此,面条的年代上限为不早于小广场M3(ZK-3134)。小广场属于该区域的第7层,其上的第6层为灾难遗迹层,因而面条的年代下限应为灾难遗迹层的年代。但考虑到面条的食物属性,其实际的存在时间段用“年”作为时间标尺显然已相当粗糙。由于发现面条的房址并非人为废弃,而是特大灾难导致毁弃,所以,面条存在的时间应该仅限于灾难发生时刻,即由上面依据地层关系框定出的较为宽泛的时间段缩小至该时间段的下限较为合理,应为公元前1900年前后。

2.同相关遗址相关文化的比较

(1)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的年代学讨论

通过对文化面貌特征及所在地域的研究,齐家文化曾被认为基本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109]。东区为甘肃东部地区,包括渭河流域、泾河上游与西汉水上游等,以师赵村类型和七里墩类型为代表。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包括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甘肃永靖秦魏家类型为代表。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包括庄浪河流域、湟水流域、河西走廊等地,以乐都柳湾类型和武威皇娘娘台类型为代表。到目前为止,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000多处,正式发掘的遗址共有20多处[110]

据已有发掘资料的研究,对其相对年代已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但不同研究者在具体看法上存在不同意见。有观点认为东区年代早于西区[111]。而其绝对年代,此前碳十四测年得到的数据还不太多[112](表五),希望喇家遗址的测年对其有所补充。

表五 齐家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

表五的9个数据中,除去3个误差较大,其余6个数据的碳十四年代为距今3500多年~3700多年。从所分布的区域看,灵台桥村处于甘肃的最东部,由东往西依次为中东部的天水西山坪和师赵村,然后是偏西面的永靖大何庄,再往西是青海的贵南高渠顶。只从已有的数据看,似偏东面的师赵村略偏早,而偏西面的永靖大何庄略偏晚。显然,相互之间更为清晰的年代关系,有待于更多精度较高数据的测定和分析。

将上面的数据与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其结果基本全部处于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的年代范围之内。

结合以往的考古资料,发掘者曾初步认为喇家遗址的早晚关系大致可排序为师赵村—喇家—西山坪—大何庄和秦魏家等。由于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系统而丰富[113],形成了上下有序、早晚关系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年代关系也较清晰,因而可以作为比较资料用于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年代的讨论。

表五中师赵村齐家文化的年代与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早段最早的年代比较接近,而表中西山坪齐家文化的年代与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晚段的年代比较接近,这和考古学关于其早晚关系的判断在较大程度上是比较吻合的。当然,由于数据误差仍然相对较大,这里难以做进一步比较。另外,从发掘资料看,由于喇家遗址相当于上喇家第10层阶段所发现的器物普遍比较破碎,因而所用资料多为第9层(目前第9层和10层均划分为偏早段)。而结合年代测定结果看,第9层和第10层的年代似乎存在一定的差别,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这种年代上的差别是否会给器物的文化面貌带来一定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同师赵村的早晚关系比较可以通过在器物类型以及年代分析细化研究使其最终得以澄清。关于齐家文化偏晚段的比较,显然,喇家遗址灾害发生的年代在可比的数据中较晚,这可以为整个齐家文化年代偏晚段的研究提供参照。但是学界较普遍的看法为齐家文化晚期实际上还要更晚。

(2)同马厂期以及二里头等遗址的比较从序列上,齐家文化之前是马厂期,明确为马厂期的测年数据有9个[114](表六),除去1个数据偏离较大和2个误差过大外,其余6个数据处于距今3500多年~3700多年之间,校正年代基本为公元前2300—前1900年前后。与之比较,可以看出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年代基本涵盖了这些马厂期年代值,但除去永登蒋家坪和青海乐都柳湾M236的2个数据,其余数据基本处于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早的时段。由于用于比较的数据误差仍然相对较大,所以其比较结果也只能是大致的。

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是近年发掘的青铜时代冶铸遗址[115],据考古学分析,该遗址主要为马厂期—四坝文化遗存。对遗址中木炭、植物种子、人骨等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所测得的马厂期的年代下限大致处于公元前1900年前后,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的年代与之似乎有部分重叠。这是因为区域间的差别,还是原本如此,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认为齐家文化与马厂期有可能有并存的时段。

表六 马厂期测年数据

关于夏文化的讨论中,考古学文化的绝对年代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一种认为二里头文化早期属于夏文化的观点同过去二里头早期的测年为公元前1900年前后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高精度的年代研究,使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年代明确在不早过公元前1750年[116],为探讨其是否为夏文化提供了依据。喇家遗址年代测定结果与之比较,其齐家文化的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900年前后,明显早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由该遗址齐家文化的年代范围同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确定的夏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117]相比较,显然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时期有部分时段处于夏的纪年范围内。

图五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所处时段的碳十四一树轮年代校正曲线图

关于陶寺遗址的年代研究,20世纪80年代,仇士华、蔡莲珍等通过考古研究并结合碳十四测年得到其大致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2400—前1800年前后[118]。与之比较,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的年代基本处于陶寺遗址的年代范围之内,而更详细的比较还有待于两个遗址各自更精细的年代的确定。

3.关于喇家遗址年代的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喇家遗址年代的讨论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相对较高精度的年代测定使该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偏早、偏晚段之间,以及灾难事件等的年代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范围,较之先前具体而清晰,但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有些部分由于误差因素,特别是校正后日历年的误差导致在一个时间点上的年代范围过宽,影响了年代的清晰度。由于齐家文化已处于早期青铜时代,发展节奏加快,考古学文化变化加快,分期时段相对较短,所以对年代的精度要求也就提高了。结合图五可以看出,这一时间段的校正曲线特征,除了在碳十四年代距今3500多年处有一小段具有一定斜度且相对平滑的线段外,其余多为坡度较缓的多波动区。处于这样的时段中,即使较小的碳十四年代误差其校正后的日历年范围也相对较大。若要提高年代精度,只能通过组织系列样品,借助于样品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缩小日历年误差,使年代进一步清晰。

依据系列样品方法的基本原则,其中成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和较高精度的测年是必要条件。具体到喇家遗址,从目前考古研究和测年情况看,已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系列样品的基础,如地层堆积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清楚,其测年数据也有一定的分布,且也比较一致,有希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由于目前喇家遗址考古资料的分析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大致的考古学文化分期虽然已经建立,但更为细化的研究还在继续。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工作,获得更为成熟的拟合条件,并由此得到更具体的年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