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齐家文化史前草作农业的推断和认定探索

对齐家文化史前草作农业的推断和认定探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齐家文化草作农业出现也是自然而然的。当然,齐家文化史前人类肯定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种生态农业形态。根据喇家遗址考古出土的较可靠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多学科研究报告,我们拿来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和反复思考,我们于是提出了齐家文化可能存在“草作农业”的畜牧方式这样的初步认识。似乎或可比较更好地解释齐家文化生业现象中的令人费解的一些问题。

对齐家文化史前草作农业的推断和认定探索

据悉,在耐旱性上,一般是黍要更强于粟。至今仍然有农民在无法种植粮食作物的干旱地上临时撒下一些黍种,只待能够长出些黍苗黍草,可供牲畜喂食也就算是有所获,并不求有黍粒实物的收成。这颇已类似“草作”的形式。而据任继周院士提到,20世纪50年代新疆的有些牧民在游牧出发前,也是在居住地随意补播一些草籽,以期在转场放牧返回时,住地现已被踩踏的地上,也可生长出一片牧草[17],恢复的草地,可供畜群啃食。这些现象,也都反映出现代某种较简单的“草作”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定保留。这就说明,草作农业其实是可以自发地很容易产生的。

实际上,齐家文化草作农业出现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原始旱作农业(粟作)本身就是并不够精工细作的生产方式,农作物与杂草也许就是夹杂其中混生,所以很多学者宁可认为发现的草籽是杂草。当农作物干旱歉收,农作物和杂草可能都只能一同成了牲畜饲料。甚至有可能,杂草很多时候比粮食作物生长得更好,相应地,草作农业也就可顺势而为先民认知,亦即就相应出现草作农业生产了。当然,齐家文化史前人类肯定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种生态农业形态。只不过,这是齐家文化在气候环境下的一种不知不觉的生态化适应。

对于先民来说,畜牧和就近范围放牧,可能比之种植农业更实惠便利。气候变化出现波动和大变化,造成环境植被改变,可能是促成“草作”出现的一个促进剂,再一个可能的动因,应是与欧亚游牧民族的密切交往接触以及所受影响,会成为“草作”发生的催化剂。任继周院士就曾还认为,草地农业系统的若干元素,普遍存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18],在这些环节中的各具有草地农业的元素,也都是齐家文化农业中的“草作农业”可能自然生成的因素。因此,我们该如何来认定和判断齐家文化这种“草作农业”呢?前面所述的动植物考古资料的现象,其实已经在不断提示我们对它有所认识了。(www.xing528.com)

喇家遗址考古浮选获得的草籽资料,数量较多。这是一个我们现在才注意到的事实,过去我们总是都把它看成了田间杂草,但如果数量多到相当的程度,其中又不乏牧草,有的现在看来也是优质牧草,若再说它是杂草,似乎就有点讲不通了。起初,当赵志军先生较早鉴定出喇家遗址豆科草本植物苜蓿时[19],就曾让我们开始想到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种植牧草的可能性了。尽管后来赵志军再重新鉴定后,认为不是苜蓿,但也还仍然属于另一种牧草。我们又从现代草地农业的概念中受到很多启发,特别是任继周院士为我们指出,史前农业就曾经早已出现过类似草地农业[20],认为中国农业起源应该从伏羲氏开始。原始人在对牧草的收选中,认识了对籽实的采集储藏,从而学会并产生了种植农业的方式,进入神农氏时代。这进一步启发了我们,应该可以用考古学方法和考古资料,来重新进行分析和研究,认识和判断史前文化中有可能出现过的类似草地农业的这种生产方式(其他史前文化是否也有“草作”存在,同样值得探讨。今后甚至还应该进一步去探究“草作”是否也曾并非只是个别偶然现象)。

根据喇家遗址考古出土的较可靠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多学科研究报告,我们拿来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和反复思考,我们于是提出了齐家文化可能存在“草作农业”的畜牧方式这样的初步认识。似乎或可比较更好地解释齐家文化生业现象中的令人费解的一些问题。齐家文化因其畜牧经济为重要生业,也显然就更容易接受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播。同样道理,也或可说明齐家文化正是在转向以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过渡。而这种转化的影响范围,可能还要更大[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