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石器出土情况及形制特征分析

玉石器出土情况及形制特征分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青海省博物馆所藏部分齐家文化玉石器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标本,包括青海省民和县阳平遗址出土的1件玉璧,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1件玉璧、1件玉环,另有喇家遗址出土的1件玉环和大型石磬。(一)喇家遗址玉石器的出土情况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东部民和县的南端,地处黄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海拔高度1800米左右。图一喇家遗址M17出土的成组玉璧(二)形制特征和材质鉴定1.喇家遗址出土的标本M12:1,玉璧。

玉石器出土情况及形制特征分析

对青海出土的玉石器进行观察时,我们选择了符合本次音乐声学测量研究特征的,或者成组的标本共计约15件(套)。器形主要包括玉石璧(环)类,也有个别玉管和石磬。

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喇家遗址出土玉石器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标本,包括F4出土的3件玉璧、M2出土的1件玉璧、M12出土的2件玉璧及2件玉管、M17出土的2件玉璧。对青海省博物馆所藏部分齐家文化玉石器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标本,包括青海省民和县阳平遗址出土的1件玉璧,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1件玉璧、1件玉环,另有喇家遗址出土的1件玉环和大型石磬。

(一)喇家遗址玉石器的出土情况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东部民和县的南端,地处黄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海拔高度1800米左右。遗址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是黄河河谷小盆地中的一处齐家文化时期中心聚落。1999年至今已连续发掘多年,发掘总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多项发现表明,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文明化进程显著。

喇家遗址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齐家文化玉器和各类玉石材料,发现有包括特大玉刀在内的重要玉器,随葬玉石制品的重要墓葬,以及各种玉器残屑、废料、半成品、玉料等。而且,玉器和残屑、废料、玉料等广泛分布于各处墓葬、房址、灰坑、地层中,研究者认为这是存在玉器加工制作活动的一个齐家文化大型遗址。[322]

2000年在遗址东区台地发现了因灾难毁弃的房址F3和F4,清理出大量人骨遗骸。在F4中清理出人骨架14具,房址东侧沿墙边平置有2件玉璧和2件玉料,2件璧的大小及形态各有差异。房内的陶器中还发现另一件形体较小的玉璧[323]。同年,在当地村民家中征集到1件特大型的长方形石磬,已移交青海省博物馆收藏[324]

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有两座各出土了2件成组、大小不同的玉璧。2002年发掘的M12出有2件玉璧及2件玉管,放置在死者胸部。2003年发掘的M17,位于遗址中土台祭坛的顶部,是一座经过特殊加工的高规格墓葬。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墓坑口上有套口,呈回字形,套口填土中出土6件玉器,包括三璜合璧、锛、璧芯、三角形玉片、小璧芯和玉料等。墓主为一男性,头向正北,面向西,仰身直肢,随葬有7件玉器,包括2件璧(图一)、2件管,以及环、纺轮(或称小璧)、凿各1件,放置在尸骨头、颈部(位置可能已被移动)[325]。另外,2000年发掘的M2出土1件玉璧,系椭圆形孔,形制较为特殊,同出的还有2件白玉条形器[326]

图一 喇家遗址M17出土的成组玉璧

(二)形制特征和材质鉴定

1.喇家遗址出土的标本

M12:1,玉璧。蛇纹石,鸡骨白色。圆形较规则,有两条裂纹,未穿透。一面打磨抛光较好,另一面比较粗糙,黏有土锈。直径13.5厘米、孔径5.5厘米、肉宽4厘米,厚0.8~1厘米。此器音质较好(图二)。

图二 喇家遗址玉璧M12:1正、反面

M12:2,玉璧。蛇纹石,青灰色,夹杂白色斑纹。圆形较规则,一侧边沿略残。一面打磨抛光较好,另一面比较粗糙。直径10厘米、孔径5厘米、肉宽2.5厘米、厚0.6厘米。此器音质较好,清晰(图三)。

图三 喇家遗址玉璧M12:2正反面

M17:11,玉璧。透闪石,绿色,夹杂白色和墨绿色斑纹。圆形较规则,两面磨光,加工精致。器身一侧厚,另一侧渐薄。直径10.6厘米、孔径5厘米、肉宽2.5~2.8厘米、厚0.5~0.8厘米。边缘处有一处凹斜面磨痕,弦长4厘米、宽0.5厘米。此器音质较好,清晰(图四)。

图四 喇家遗址玉璧M17:11正、反面

M17:12,玉璧。透闪石,绿色,夹杂白色、墨绿色、褐色斑纹。圆形较规则,两面磨光,加工精致。直径10厘米、孔径4.8厘米、肉宽2.6厘米、厚0.5~0.8厘米。一面边缘有两处呈“八”字形对称的斜面磨痕,一侧弦长3厘米、宽1.2厘米,另一侧弦长1厘米、宽0.5厘米。此器音高不够清晰(图五,图六)。

图五 喇家遗址玉璧M17:12正、反面

图六 喇家遗址玉璧M17:12斜面痕迹

F4:4,玉璧。石英岩,鸡骨白色。圆形较规则,两面磨光,加工精致。器身一侧厚,另一侧渐薄。直径9.4~9.7厘米、孔径4.2厘米、肉宽2.3~2.7厘米、厚0.2~0.8厘米。一面有斜面痕迹,弦长7厘米、宽1厘米、厚0.2~0.4厘米。斜面上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凹窝痕迹,可能是人为造成,很像敲击形成的小坑。此器音高清晰,音质较好(图七,图八)。

图七 喇家遗址玉璧F4:4正、反面

图八 喇家遗址玉璧F44表面的凹窝痕迹(www.xing528.com)

F4:5,玉璧。蛇纹石,绿色,夹杂白色斑纹。略呈长圆形,经打磨抛光,磨制痕迹明显,两面磨光,加工精致。器身中间厚,边缘薄。长径8.4厘米、短径7.4厘米、孔径3.6厘米、肉宽2~2.6厘米、厚0.6~0.9厘米。此器音质较好,清晰(图九)。

图九 喇家遗址玉璧F4:5正、反面

F4:23,玉璧。蛇纹石,绿色,夹杂白色斑纹。圆形较规则,两面磨光,加工精致。器表有三道裂痕,经粘接修复。直径8厘米、孔径3厘米、肉宽2.3厘米、厚0.3厘米。此器音高为参考值(图一〇)。

图一 〇喇家遗址玉璧F4:23正、反面

M2:1,玉璧。透闪石,墨绿色,夹杂黑色、白色斑纹。圆形不规则,一侧边缘整齐地切割掉呈“八”字形对称的两个斜面,好孔呈椭圆形,两面磨光,加工精致。直径8.2厘米、孔径3.7~4.2厘米、肉宽2~2.2厘米、厚0.8厘米。切割掉的边缘一处长4厘米、宽0.5厘米,另一处长3厘米、宽0.5厘米。仔细观察切割痕迹,可确认是在玉璧做好后,有意识在边缘切割掉两块。此器音质不够清晰(图一一,图一二)。

图一一 喇家遗址玉璧M21正、反面

图一二 喇家遗址玉璧M2:1对称斜切面

M12:3,玉管,保存较完好。蛇纹石,鸡骨白色。束腰喇叭形柱体,一端略小,另一端略大。管长5.2厘米、小端直径1.6厘米、大端直径2.2厘米、小端孔径0.4厘米、大端孔径1厘米。管内穿孔由小渐大,钻孔偏斜,穿透两端。经试吹,大孔朝上,堵住下端小孔则发音清晰,音质较好,似可判断为律管。

M12:4,玉管,保存完好。蛇纹石,鸡骨白色。形制及大小与上一件玉管相同,通过改变穿孔大小,达到不同的音高标准。管长5.2厘米、小端直径1.6厘米、大端直径2.2厘米、小端孔径0.5厘米、大端孔径0.7厘米。管内穿孔由小渐大,钻孔偏斜,穿透两端。经试吹,大孔朝上,堵住下端小孔,发音清晰,音质较好,同样似可判断为律管。

2.青海省博物馆藏品[327]

QB1403,玉璧。1972年在青海民和县马营乡马家村阳平遗址出土。青灰色,一面有一条贯穿器表的白色沁纹。圆形较规则,中间略厚,边缘渐薄。正面磨光,反面较粗糙。直径20厘米、孔径4.5~5.2厘米、肉宽8厘米、厚1~1.1厘米。正面边缘有两处呈“八”字形对称的痕迹,一处弦长3厘米、宽0.5厘米,另一处弦长6.5厘米、宽1厘米。反面边缘有一处明显的斜面磨痕,弦长5厘米、宽0.5厘米。此器音质较好,清晰(图一三,图一四)。

图一三 阳平遗址玉璧QB1403正、反面

图一四 阳平遗址玉璧QB1403斜面痕迹

QB1121,玉璧。1995年在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绿色,夹杂黄斑。圆形较规则,两侧有裂纹,均未穿透。边缘切割后又经打磨,两面磨光。直径14.5厘米、孔径5.5厘米、肉宽4.5~4.8厘米、厚0.3~0.7厘米。此器尚可辨别音高(图一五)。

图一五 宗日遗址玉璧QB1121正、反面

QB1404,玉环。1981年在喇家遗址出土。白色,夹杂蓝黑色斑,较透明,质地细腻温润。圆形较规则,两面磨光,加工精致。器身一侧厚,另一侧渐薄,整体呈一斜面。直径10.2厘米、孔径4.8厘米、肉宽2.5~2.8厘米、厚0.5~1厘米。正反面各有一处有意识加工磨制的斜面,处于对称位置。正面沿边缘的三分之一磨薄,内厚外薄。反面磨薄呈斜面,弦长4厘米、宽2厘米。斜面上有一处比较明显的凹窝痕迹,似为敲击形成的小坑。此器的音乐性能与玉璧相同,加工和敲击痕迹明显,音质清亮纯净(图一六)。

图一六 喇家遗址玉环QB1404反面的斜面、凹窝痕迹

QB1567,玉环。出土于宗日遗址。绿色,夹杂白斑。圆形较规整,两面磨光,环身一侧有一处磨痕。直径8.6厘米、孔径5厘米、肉宽2厘米、厚0.7厘米。此器音质较好(图一七)。另有一件石磬,是2000年在喇家遗址征集出土的。灰绿色。矩形,长91厘米、宽64厘米、厚4厘米。右侧下角被原先收藏者不慎撬断,折断处呈直角三角形。此器经悬挂敲击,音色圆润、洪亮,音高清晰(图一八)。

图一七 宗日遗址玉环QB1567正、反面

图一八 喇家遗址征集的石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