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种类有25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工具、装饰品及其他四大类。
(一)礼器类
在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玉器群中,除保留有甘青地区前期文化中一些经典器型,如生产工具类的斧、锛、凿和装饰品类的串珠、绿松石饰外,最大的特征就是出土大量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如璧、环、瑗、三璜联璧、璜、钺、刀。其中以璧环类为主,钺与刀的数量相对较少,琮这类礼器目前在青海地区尚未出土完整的器形,仅在喇家遗址中出土一件玉琮芯。由此反映出了这一地区“重璧轻琮”的礼仪现象,刀在齐家文化玉器的分类中有人将其分在工具类中,也有人把其分在礼器类,青海地区出土的玉刀均为多孔玉刀,不具有实用性,应归入礼器中。
璧 共计19件,为孔径小于直径二分之一的环形器。在喇家遗址中出土9件,其中有3件出于3座墓排中(M2、M12、M24),位于墓葬的填土、人骨胸部及腹部处;3件出于居址F4中,3件出于灰坑(H9、H79)与地层中。另早年采集玉璧以圆形为主,个别呈椭圆形或不规则扁圆形。均单面钻孔,素面无纹。玉璧表面均经打磨,磨制痕迹明显,有的璧裂处已磨平。直径长10.1厘米,孔径4.8~5.24厘米,厚0.44~0.65厘米(图二)。璧面还保留有多次切割痕迹。外缘只有个别磨制规整,少数玉璧厚薄均匀、浑圆规整、打磨精细。大多不规整,并有自然破裂面。孔钻旋转切割痕迹明显,留有断器痕迹。玉璧颜色多呈绿色,有浅绿与深绿之分;少数呈白色,亦有灰白及青白之别。璧面有的局部受沁,受沁的程度不等,呈白色或灰白色。玉璧大小不一。标本1喇家H79:1,器形最大者,直径长21.8厘米,孔径长5.8厘米,厚1.1厘米。标本2(喇家F4;23),器形最小者,直径长7.6厘米,孔径3.0~3.28厘米,厚0.3厘米(图一)。
环 共7件,为孔径大于直径二分之一的环形器。形制基本规整,圆形,单面钻孔,光素无纹,部分打磨不精,保留有切割痕迹。外缘多平直,少数加工成刃状。
标本1(宗日遗址),整器切割得十分规整,通体磨光,素面无纹,直径长8.6厘米,孔径5.1厘米,厚0.6厘米。标本2(喇家MI7:12),位于人骨胸部,圆形。璧面不平整,略有起伏。外缘加工规整。断列处已磨平。直径长10.1厘米,孔径4.8~5.24厘米,厚0.44~0.65厘米(图二)。
图一 喇家F4:23玉璧
图二 喇家M17:12玉环
瑗 2件,为孔径大于孔旁宽度的环形器,均出于喇家遗址,出土及采集各1件。皆采用璧芯再加工而成,质地晶莹透亮。瑗内宽度不均匀,单面钻孔,素面。
标本1(喇家M17:16),呈淡绿色,素面,无沁。瑗周边边缘不规整,器体厚薄不均。内孔偏于一侧,孔内壁留有较清晰的制作痕迹,钻切痕迹明显,不规整,钻切的旋转方向与外周边缘的旋转方向相反。从玉瑗的外周边缘有旋转切割痕迹,最薄处外缘有断裂面分析,可确定玉环的用料采用了玉璧芯制成。玉瑗一面磨制痕迹清晰。直径5.0~5.15厘米,孔径3.3~3.5厘米,厚0.47~0.62厘米(图三)。
三璜联璧 3件,均出于喇家遗址墓葬及地层中。其中两件器形完整,同出在M7填土中,均呈深绿色,玉色中夹杂有褐色,无沁,不透明,素面抛光,由三片玉璜拼合而成,单璜长度不一,呈扇面形两端各有一个单孔以便拼连,孔均为单面钻,钻痕清晰。
标本1(喇家M17:8),系由一块玉料切割为三块玉璜磨制拼对,直径7.3厘米,孔径3.4厘米,厚0.36厘米,璜孔径长0.19~0.36厘米(图四)。
图三 喇家M17:16玉瑗
图四 喇家M17:8三璜联璧
标本2(喇家T1013硬面:9)器残,亦由三片玉璜拼合成器,直径8.1厘米,孔径3.8~4.1厘米,璜孔径0.25~0.43厘米(图五)。
图五 喇家T1013硬面:9三璜联璧
玉璜 共3件,喇家遗址中有2件同出土于F2房址内。玉色不透亮,夹杂白色斑块或深褐色,颜色整体呈黑褐色,两面磨制成片状,磨制痕迹较明显,素面抛光。璜呈扇面形,两端各有一孔以便相连,孔为单面钻,旋转痕迹清晰。2件玉璜均残断,长短不等。
标本1(喇家F27:49),残长6.6厘米,宽2.06厘米,厚0.31厘米,孔径0.1~0.31厘米(图六)。
标本2(喇家F27:48),残长4.8厘米,宽1.9厘米,厚0.36厘米,孔径0.22~0.45厘米。
图六 喇家F27:49玉璜
钺 6件,器体近长条形,两侧平直上下两端的宽度基本相等,柄端单面钻单孔。
标本1(喇家F25:1),置于居址奠基内,呈白色,通体透亮,局部受沁。整器制作精细,顶端拱形,两侧圆弧。平刃。长14.1厘米,厚1.17厘米,孔径0.58~0.73厘米。
标本2(喇家F:35),置于陶器内。玉色深绿色,其间夹杂有褐色,素面抛光,无沁,斜顶,两面磨制起脊。斜刀。长7.6厘米,宽5.1厘米,厚1.3厘米,孔径0.83~1.02厘米(图七)。
刀 6件,均为多孔玉刀,可分两种,多为窄条形,共5件,黄青色或青灰色,均素面无纹,双面开刃,通体磨光使用痕迹。器形最长者为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长54厘米,宽8.5~10.3厘米,厚0.8厘米,刀身背部有4个等距单面孔径1~1.2厘米,最短者青海同德日遗址出土,长18.7厘米,宽3.7~5.6米,厚0.5厘米,背部单面钻有3孔,孔小不一,径长0.5~1.2厘米。
图七 喇家F7:35玉钺
一种为宽条形,仅1件(喇家T537④:1)于疑似祭坛附近的地层中。通体较透淡绿色,玉色中夹杂白色斑纹,并裹褐色水锈。器形制作规整精致,棱角分明,刃部锋利,素面磨光,顶窄刃宽,平斜边,双面弧刃,刀身顶部有两个单面钻孔。刀身已残缺,断裂处有磨制痕迹,残长32.8厘米,宽16.6厘米,厚0.4厘米,孔径2厘米,长条形(图八a,图八b)。
图八 a喇家T537④:1玉刀
图八 b喇家T537④:1玉刀
(二)工具类
工具类包括有斧、锛、凿、纺轮。这类器物在居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是齐家文化工具类玉器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玉器,制造工艺粗精不一,有的残断破损或有使用痕迹,尚未脱离实用的范畴。
斧 8件,体扁平,长条形,顶窄刃宽,顶端单面钻单孔,素面无纹,双面刃,多数刃面有使用痕迹。
标本1(喇家F27:5),置于房址内。深绿色,玉色中夹有少量白色。顶端拱形,器体较薄,两侧平整与器面棱角分明,磨制光滑,器表磨制痕迹较明显。刃部一端残断,通体残长12.5厘米,宽7.1厘来,厚1.04~1.7厘米,孔径1.0厘米(图九)。
图九 喇家F27:5玉斧
标本2(F23:26),置于门前场地。青灰色中夹杂白色斑块。顶端残断,两侧棱角分明。磨制光滑,器表磨制痕迹较明显。残长8.2厘米,宽64厘米,厚1.12厘米。
锛 共13件,其中喇家遗址出土的3件玉锛分别位于F7陶器内及F28填土内。长方形,顶窄刃宽,加工规整,棱角分明,顶端均留有自然破裂面,单面斜刃或弧刃,刃部有使用裂痕,素面磨光。
标本1(喇家F7:32),置于陶器内。深绿色,无沁。单面弧刃。长5.07厘米,宽4.2厘米,厚0.67厘米(图一〇)。
标本2(喇家F7:33),置于陶器内。玉质透亮,深绿色,夹杂有褐色,局部受沁呈灰白色。单面斜刀。长6.38厘米,宽3.05~3.4厘米,厚0.44厘米(图一一)。
图一 〇喇家F7:32玉锛
图一一 喇家F7:33玉锛
标本3(喇家F2B:1),置于房内填土中。灰白色,玉色中夹杂黑褐色和白色斑块,局部受沁,呈白色。单面斜刃。长5.45厘米,宽3.2厘米,厚0.67厘米(图一二a,图一二b)。
图一二 a喇家F28:1玉锛
图一二 b喇家F28:1玉锛
凿 14件,喇家遗址出土4件,分别出土于地层、房址及墓葬中。长条形,顶端在自然破裂面上稍做磨平,器身磨制平整光滑,棱角分明,素面抛光。
标本1(喇家M17:10),位于墓葬中人骨下肢处。通体透亮,白色无暇。器身略弯曲,平刃。长14.2厘米,宽1.74厘米,厚1.53厘米(图一三)。
标本2(喇家F23:25),位于门前场地处。黑褐色,玉色不透亮,顶端受沁,局部呈白色。磨制痕迹清晰,横断面呈梯形,单面弧刃。长18.9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图一四a,图一四b)。
标本3(喇家T526⑥b:1),位于地层中。绿色,局部受沁呈浅褐色,器身包裹有白色水锈。器身中部略外凸,两头渐收,横断面略呈八棱状,斜刃,周有细微的磨制痕迹。长8.84厘米,宽2.02厘米,厚1.4厘米。
图一三 喇家M17:10玉凿
图一四 a喇家F23:25玉凿
图一四 b喇家F23:25玉凿
纺轮 共7件,圆形,单面钻单孔,孔内壁旋转钻痕清晰,素面磨光。
标本1(喇家M17:15),位于人骨胸。玉质透亮,呈灰白色,相夹有褐色与深褐色。圆形不规整,单孔位置未居中,略偏一侧,周缘交错磨制有棱角。直径4.3~4.5厘米,孔径0.57~0.95厘米,厚0.9厘米(图一五)。
图一五 喇家M17:15玉纺轮
标本2(喇家T1105⑦:1),位于地层中。器残,仅存一半。灰白色,玉质中央杂有黑褐色和白色斑块,局部受沁呈白。径长6.1厘米,孔径0.85~1.0厘米,厚0.82厘米(图一六a,图一六b)。
图一六 a喇家T1105⑦D:1玉纺轮
图一六 b喇家T1105⑦:1玉纺轮
(三)装饰品
装饰品包括有玉条形器、玉管饰、天河石管饰、绿松石珠饰。其中绿松石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比较常用的装饰品之一,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屡有发现。
条形器 共7件,其中5件器形较长,长6.2~7.47厘米,分别置于3座墓葬中。平安东村墓葬中条形器位于颅骨附近。喇家遗址条形器置于M2与M25中,各墓均出土2件,都位于人骨腹部。从5件较长的条形器位于墓葬人骨腹部及颅骨处,推测可能属装饰品。器形均为长条形,两端磨成圆弧形,周边棱角分明,磨制痕迹清晰。玉质透亮,颜色为白色或青白色,局部受沁呈灰白色,通体打磨,素面抛光。另2件器形较短,长2.5~3.95厘米,分出于F23与F26门前场地及填土中,亦呈青白色或灰白色,包裹有褐色水锈。
标本1(喇家M2:2),白色,横断面略呈方形。长6.8厘米,宽1.4厘米,厚1.4厘米。
标本2(喇家M2:3),白色,横断面略呈方形。长7.47厘米,宽1.44厘米,厚1.22厘米。
标本3(喇家M25;3),青白色,横断面呈长方形。长6.55厘米,宽1.04厘米,厚0.6厘米(图一七)。
图一七 喇家M25:3玉条形器
标本4(喇家M25:5),青白色,横断面呈长方形。长6.2厘米,宽1.14厘米,厚0.6厘米(图一八)。
标本5(喇家F23:22),置于居址门前场地处,玉质不透亮,横断面呈长方形。长2.5厘米,宽1.24厘米,厚0.82厘米(图一九)。
标本6(喇家F26:28),置于居址填土中,横断面呈长方形。长2.5厘米,宽0.8厘米,厚0.6厘米。
图一八 喇家M25:5玉条形器
图一九 喇家F23:22玉条形器(www.xing528.com)
玉管饰 6件,同出于喇家遗址M12中,均位于人骨腹部及头部。青灰色,受沁较甚,多呈白色。喇叭形,制作精致,上下端磨平,单孔双面对钻,孔内旋转痕迹清晰。素面抛光。
标本(喇家M12:3),管孔未居中,略偏一侧。长5.14厘米,径宽1.6~2.16厘米,孔径0.4~1.04厘米(图二〇)。
图二 〇喇家M12:3玉管饰
梯形玉器 1件(喇家M10:1),位于人骨颅骨处。从此件玉器所处位置推测为饰品。器体光洁透亮,浅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梯形,顶厚底薄,顶底两边略呈弧线,顶端有切割的槽痕。器身一面为直面,另一面为弧面,四周棱角分明。上宽5.96厘米,下宽8.1厘米,高1.54厘米,厚0.2~0.7厘米(图二一a,图二一b)。
图二一 a喇家M10:1梯形玉器
图二一 b喇家M10:1梯形玉器
天河石管饰 2件,均位于喇家遗址M17颅骨处。梭形,翠绿色,玉色中夹杂白色,素面抛光。单孔对钻,对钻衔接有错位。
标本1(喇家MI7:13),长3.7厘米,宽1.54厘米,孔径0.4厘米,两端磨平(图二二)。
标本2(喇家M17:14),长3.74厘米,宽1.5厘米,两端磨成斜面(图二三)。
图二二 喇家M17:13天河石管饰
图二三 喇家M17:14天河石管饰
绿松石珠饰 243件,呈扁圆形或管型单孔对钻。
标本1(喇家遗址M12:6),绿色,周身磨制不规整,长1.45厘米,宽1.2厘米,孔径长0.3厘米。
标本2(喇家遗址M12:7),蓝色,局部受沁呈灰色,长1.35厘米,宽1.1厘米,孔径长0.32厘米。
(四)其他类
其他类包括有玉璧芯、玉琮芯、玉片、刀形玉器、璜形玉器、玉料、玉坯、绿松石片等。这些玉科及玉片应该都是加工其他玉器的剩余料或待加工玉器的半成品。玉料与玉片虽然不成器,但从玉料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切割方法及钻孔方法,是一批非常珍贵的齐家文化出土玉器资料。
璧芯 7件,均见于喇家遗址,只有2件出于地层内,其余均位于墓葬中。玉芯属切割玉璧、玉环等环形玉器中部的玉料,周边旋转痕迹清晰,断裂处有的并裹有褐色水锈。器表两面平整光洁,一面加以打磨,也有的未经磨制。由于制作工艺采用了单面钻,故直径上下不等。素面无痕,玉色有绿色、浅绿色、浅青色、白色多种。有的玉质通体透亮,有的局部受沁成白色或包裹有褐色水锈。玉芯以圆形为主,个别为椭圆形。
标本1(喇家M14:1),圆形,绿色,器表有交错磨制的痕迹,上径5.71厘米,下径5.8厘米,厚0.48厘米(图二四a,图二四b)。
标本2(喇家M17:4),呈椭圆形,绿色,局部受沁,并裹有褐色水锈,器表两面平整光洁,一面留有一道清晰的切割槽痕,外周边缘钻痕清晰,长径5.71厘米,短径4.33厘米,厚0.66厘米(图二五)。
标本3(喇家M17:7),浅绿色,玉质极好,通体透亮,玉芯极小,径长1.55厘米,厚0.63厘米(图二六)。
图二四 a喇家M14:1玉璧芯
图二四 b喇家M14:1玉璧芯
图二五 喇家M17:4玉璧芯
图二六 喇家M17:7玉璧芯
标本4(喇家T537⑥:10),绿色,夹杂有少量褐色,玉质较好,通体透亮。在玉芯的背面留有一周宽0.33厘米的圆形管钻凹槽,径长4.16厘米,厚5.8厘米。
琮芯 1件(喇家T537④b:4),出在地层中。深绿色,并夹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部分位置受沁呈白色,表面包裹有浅褐色的水锈。玉琮芯呈圆柱形,上端略收口,向下逐渐变得粗细匀称。柱形琮芯外壁存有清晰的孔钻加工痕迹,外壁通体布满极细的旋转痕迹,上端孔钻旋转凹槽痕较粗,向下端逐渐变细,下端四周有断裂面,琮芯两端未经打磨,为玉料原始面。高7.9厘米,直径3.8~4.1厘米(图二七)。
刀形玉器 1件(喇家F23:20),位于门前场地处。通体透亮,深绿色,夹杂有黑色斑纹。长方形,一端已残。顶厚底薄,顶平直边,底呈刀刃状,不锋利。一侧有对钻单孔,孔钻旋转痕迹清晰,深0.4毫米。素面磨光。长11.6厘米,宽2.8厘米,厚0.4厘米,孔径0.22~0.42厘米(图二八)。
图二七 喇家T537④b:4玉琮芯
图二八 喇家F23:20刀形玉器
璜形玉器 1件(喇家F23:24),位于门前场地。玉色不透亮,灰绿色,包裹褐色水锈。璜形。两面磨制成片状,磨制痕迹明显,两端残断。长2.7厘米,宽1.53厘米,厚0.3厘米(图二九)。
图二九 喇家F23:24璜形玉器
玉片 8件,分别位于喇家遗址墓葬与房址中。均呈薄片状,形状各异,有不规则形、圭形、长方形、不规则三角形、不规则长条形、三角形、圆形多种。
标本1(喇家M8:3),不规则形玉片,位于人骨腹部。绿色中夹杂白色、黑褐色杂质,无沁。片状,一面切割成平面,另一面磨平,略带弧度,平整光洁。断裂处一侧边磨平,其余各边为自然断裂面,未经磨制。长9.6厘米,宽6.4厘米,厚0.8厘米(图三〇a,图三〇b)
图三 〇a喇家M8:3玉片
图三 〇b喇家M8:3玉片
标本2(喇家F23:21),不规则形玉片,置于门前场地。通体透亮,灰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不规则形,两面为切割光洁面,呈片状,一边薄一边厚,两面平整,磨制痕迹明显,一侧有切割线痕清晰,深3毫米,呈斜坡状。周边为自然破裂面和切割断裂面。长3.7厘米,宽2.95厘米,厚0.3~0.42厘米。
标本3(喇家M12:1),圭形玉片1件,置于填土中。青灰色,局部轻微受沁呈白色。形似玉圭,残断一角。长13.5厘米,宽5.4厘米,厚0.66厘米。
标本4(喇家F29:?),不规则三角形玉片,标本置于门前场地。青白色,玉色受沁较重呈白色。两面为切割面。一侧有切割痕迹,其余各面为自然破裂面。长2.1厘米,宽1.7厘米,厚0.2厘米。
标本5(喇家F26:27),不规则长条形玉片,置于房内填土中,青白色,玉色受沁呈白色,裹有褐色水锈。一面为磨光面,其余为自然破裂面。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
标本6(喇家M8:5),三角形玉片,置于墓葬填土中。玉色较透亮,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两面均为切割面,光洁平整。正面上有切割线四条,组成三角形。底边切割并有断裂。其余侧面为自然断裂面。长4.5厘米,高2.63厘米,厚0.14~0.36厘米。
标本7(喇家M8:2),圆形玉片,置于人骨腹部。玉色较透亮,浅绿色,夹杂条纹状褐色杂质,部分受沁呈白色。正反两面均为切割面,平整光滑。边缘为自然面加工磨制,不甚规整。一边厚一边薄。径6.1厘米,厚0.23~0.36厘米。
标本8(喇家F27:3),长方形玉片,位于房址内。绿色,正面光洁平整,四侧向背面斜收,背面有深褐色的残留物,深褐色残留物有可能是镶嵌器物的胶质物。长2.53厘米,宽1.08厘米,厚0.2厘米。
玉坯 1件(喇家M17:2),出于墓葬填土中。黄褐色,器身包裹有褐色水锈。该器应属锛的坏体,尚未成器。长方形,顶窄刃宽,顶端自然破裂,稍做磨平,刃部略残,单面斜刃。一面为平整的切割面。另一面经磨制略带弧度。侧面均磨制起脊,一侧有切割断裂痕迹,但已磨平。长10.2厘米,宽3.37厘米,厚0.36~1.14厘米(图三一a,图三一b)。
图三一 a喇家M17:2玉坯
图三一 b喇家M17:2玉坯
玉料 46件,喇家遗址中出土35件,大多出土在墓葬及房址中,少数是出于地层及灰坑内。玉料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以不规则形居多,个别为三角形、长方形、楔形等。玉料大多都留有加工的切割痕或磨制痕,个别玉料无加工痕迹。
标本1(喇家M2:4),长方形,置于墓圹南壁。深绿色,玉色中夹杂有褐色条纹,无沁。顶端厚底端薄,顶端磨制呈弧线。底端为自然破裂原始面。一面平整光洁,另一面将自然破裂面磨平清晰。侧面一侧在自然面上稍做磨制,器长19.2厘米,宽7.74厘米,厚0.36~0.7厘米。
标本2(喇家M17:3),三角形,置于填土内,玉质较透亮,绿色,局部受沁变白,并包裹褐色水锈。正反两面均为切割面,一边厚一边薄,呈楔形,光滑平整。长5.7厘米,宽2.9厘米,厚0.56~0.82厘米(图三二)。
标本3(喇家M13:3),不规则形,置于填土中。浅绿色,玉色中含白色,外层裹有少量褐色水锈。两面切割呈片状,切制线痕迹清晰,槽宽0.7厘米,深3毫米。其余侧面为自然破裂面。长10.1厘米,宽3.3厘米,厚1.84厘米(图三三)。
图三二 喇家M17:3玉料
图三三 喇家M25:1玉料
标本4(喇家M25:1),不规则长条形,位于人骨腹部。青白色,长方玉色受沁,局部泛白。两面均为切割面,两面平整,有磨制痕迹,周边为自然破裂面和切割断裂面,侧边有两处切割线痕迹清晰,深3.6毫米,呈斜坡状。长9.14厘米,宽6.1厘米,厚0.62厘米(图三三)。
标本5(喇家H65:7),青灰色不规则形。各面全部为自然破裂面,无打制痕迹。玉色夹杂白色、绿色,表面部分受沁变白。长13.1厘米,宽12.2厘米,厚6.9厘米(图三四)。
图三四 喇家H65:7玉料
玉屑 2件,均出在喇家遗址中,为长条形碎屑,两面磨光,其余为断裂面。
标本1(喇家F23:27),位于门前场地,青白色,玉色通体较透亮,局部受沁呈白色。残长1.2~2.8厘米,宽0.2~0.7厘米,厚0.2厘米。
标本2(喇家H68:1)出于填土中,玉色透亮,翠绿色,有白色斑块。不规则长条形,两端残断,其余面磨制。磨制痕迹不明显。长1.2厘米,宽0.7厘米,厚0.5厘米。
绿松石片 3件,均出自喇家遗址中。
标本1(喇家173:1),位于填土中。一面为蓝绿色,另一面为黑褐色。长条形,周边棱角分明,素面抛光。长1.2厘米,宽0.8厘米,厚0.15厘米(图三五a,图三五b)。
图三五 a喇家H73:1绿松石片
图三五 b喇家M73:1绿松石片
标本2(喇家M13:1)位于墓圹北壁。玉色正面为浅绿色,部分面积受沁呈黄褐色,背面为黑色。长方形,正背两面平整光滑,周边三侧向背面斜收,一侧为自然断裂。长2.3厘米,宽1.07厘米,厚0.28厘米(图三六a,图三六b)。
标本3(喇家M13:2),置于填土内,正面为绿色,背面为黑色。长3.6厘米,宽1.46厘米,厚0.4厘米。
图三六 a喇家M13:1绿松石片
图三六 b喇家M13:1绿松石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