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家文化玉器的传统之美

齐家文化玉器的传统之美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家文化玉器中的玉凿形器与玉凿有关,玉铲、玉纺轮则与仰韶文化晚期的石铲、石纺轮有关。因此齐家文化玉凿形器、玉铲与玉纺轮的文化传统亦应属于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玉器中的玉钺,是新出现的玉器。而齐家文化中那些棱角分明、制作精致的玉钺,可能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其文化传统应在中原地区。故推测喇叭形玉管的文化传统可能与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有关。

齐家文化玉器的传统之美

齐家文化玉器大都是在齐家文化分布区域内制作的,部分为齐家文化外部输入品,所以其文化传统相当复杂,有的具有本地的文化传统,有的则不具有当地的文化传统。简要分析如下。

齐家文化中的小型玉斧、玉锛、玉凿以及小型坠饰都具有甘、青、宁当地的文化传统。如在甘肃东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已出现玉锛[268]、翡翠坠[269]。仰韶文化晚期有玉锛[270]、玉凿[271]、玉扇形刮削器[272]、玉料[273]、翡翠坠[274]等。马家窑文化中有小型玉斧、玉锛、玉琮等。在菜园文化中也有小型的玉斧、玉锛。所以,齐家文化的小型玉斧、玉锛、玉凿以及小型坠饰的文化传统应属于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只是有的器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齐家文化的玉凿,呈长条形,比以前的玉凿更长,更为精致,使用功效更好。

齐家文化玉器中的玉凿形器与玉凿有关,玉铲、玉纺轮则与仰韶文化晚期的石铲、石纺轮有关。因此齐家文化玉凿形器、玉铲与玉纺轮的文化传统亦应属于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

齐家文化的玉条形器很有特色,白质玉料,长条形,器形规整,是齐家文化玉器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器形。

齐家文化玉器中的玉环、玉镯、玉臂饰,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中有同类器形的石制品。从文化现象看,环、镯、臂饰在马家窑文化中有使用传统。但马家窑文化的石环、石镯、石臂饰的材质,硬度很低,沁蚀已相当严重,与齐家文化的玉环、玉镯、玉臂饰没有同比性。就单件器物而论,可能嵌粘过绿松石静宁李店村白玉镯、海原县征集的一件瓦纹圆筒状玉臂饰,都是作为装饰品,而且制作较为精致,独具匠心,可能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作品。

齐家文化玉器中的玉钺,是新出现的玉器。但在仰韶文化晚期已出现了石钺,如大地湾第四期出土了穿孔石钺[275],所以齐家文化中玉钺的文化传统也可以追溯至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晚期。而齐家文化中那些棱角分明、制作精致的玉钺,可能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其文化传统应在中原地区。

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大玉刀、牙璋、扁薄窄长条玉铲形器、束柄齿棱端刃器、有领璧、多璜联璧、璜形玉片、喇叭形玉管、玉琮等,都不具有甘、青、宁地区的文化传统。

其中大玉刀、牙璋、扁薄窄长条玉铲形器、束柄齿棱端刃器,不仅数量少,而且其玉质不见于齐家文化玉器的其他器类中,甘青地区是否有这类玉器的玉料与玉矿,有待探索。就现在所掌握的资料等信息推测,这类玉器应是由中原地区包括陕北一带传入的。其文化传统应在中原地区。那些传世的同类玉质的同类玉器,恐怕都不是齐家文化的作品。有领玉璧最早见于陶寺文化,是陶寺文化盛行手腕装饰而发明的一种器类[276]。齐家文化的有领玉璧目前仅发现一件,其短小的领外壁呈凹弧形,显然已脱离了有领玉璧的原始形态,推测其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所以,齐家文化的这件有领玉璧应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其文化传统在中原地区,应与二里头文化有关。

多璜联璧亦可能是陶寺文化盛行手腕装饰而发明的一种器类。目前在陶寺文化中发现有二璜联璧、三璜联璧、四璜联璧、五璜联璧、六璜联璧,而在齐家文化中仅发现三璜联璧与四璜联璧,以及多璜联璧的组合件璜形玉片,估计今后也会发现二璜联璧、五璜联璧。这种多璜联璧的文化传统根源于中原地区。但齐家文化的三璜联璧、四璜联璧等多璜联璧大都是在齐家文化分布区域内制作的。

喇叭形玉管在二里头文化中是作为铜铃的铃舌使用的。中原地区的铜铃,最早见于陶寺文化晚期,或许在陶寺文化中已开始使用这种喇叭形玉管,这有待今后的发现证实。故推测喇叭形玉管的文化传统可能与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有关。

齐家文化玉琮的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有关。目前在齐家文化中发现的约30多件玉琮中,从形制角度分析,年代最早的大概是静宁后柳沟村的两件刻纹玉琮。其中瓦垄纹玉琮,保留着玉琮四壁中轴的竖槽纹饰,使得玉琮琮体的四个角面界线清晰。这是由良渚文化发明的。在良渚文化晚期至广富林文化时期,玉琮经历着由刻纹玉琮向素面玉琮的演变。而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在太湖地区文化的影响下,也正在经历着刻纹玉琮向素面玉琮的演变。静宁后柳沟村出土的四件玉琮,两件为刻纹玉琮,两件为素面玉琮,形体都较大,两件刻纹玉琮的制作年代要早于两件素面玉琮的制作年代。这似乎显示着在静宁后柳沟村这四件玉琮的制作之间,即在齐家文化早期阶段,也已完成了刻纹玉琮向素面玉琮的演变。所以在这之后的齐家文化玉琮,都是素面玉琮。

静宁后柳沟村瓦垄纹玉琮的竖槽特征,在甘青宁地区没有文化源头,而与陶寺M3167:7玉琮(图一三一)所具有的竖槽特征的风格相同。由此说明后柳沟村瓦垄纹玉琮与陶寺文化玉琮有关。当然,陶寺M3167:7玉琮所具有的竖槽特征,是在良渚文化玉琮的发展影响下在中原地区产生的。但是良渚文化玉琮与齐家文化玉琮在时间与空间方面都存在着一段距离,而陶寺文化玉琮与齐家文化玉琮,在时间与空间方面能够紧密相接,所以推测静宁后柳沟村瓦垄纹玉琮应是源自陶寺文化。(www.xing528.com)

图一三一 陶寺M3167:7玉琮

静宁后柳沟村瓦垄纹玉琮是齐家文化玉琮中最为精致的一件,一起出土的另一件刻纹玉琮亦十分精致,他们可能都是由中原地区制作后传入齐家文化的。至于这两件刻纹玉琮与另外两件素面玉琮以及三件玉璧在何时一起埋藏的,尚待考证。

需要指出,齐家文化早期出现的素面玉琮,如天水师赵村M8出土的素面玉琮等,有的与陶寺文化素面玉琮具有相同的特征与风格。静宁县博物馆藏的一件素面矮体玉琮(图一三二)[277]与药城清凉寺——坡头遗址出土的陶寺文化素面玉琮(图一三三)[278],在玉质及形制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与风格。这一现象显示,齐家文化早中期与陶寺文化中晚期可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所以两地的素面玉琮具有十分相同的风格。

图一三二 静宁县博物馆藏素面矮体玉琮

图一三三 坡头1号玉琮

齐家文化玉璧的文化传统较为复杂。在甘肃东部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地湾四期)石璧(QD0:224),呈黑色,经闻广先生鉴定为半玉质。其平面为圆角近方形,边棱经磨过,穿孔偏离中央一侧,为单面穿,孔壁有旋转痕迹。两面都较为平整。长9.2厘米,孔径2.8厘米,厚0.7厘米(图一三四)[279]。在甘、青、宁地区发现的年代如此早的石璧,仅此一件,可谓是孤证。目前不知这件石璧是后期混入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层中的,还是确实是仰韶文化晚期制作的。如果是仰韶文化晚期制作的,那么齐家文化的玉石璧的文化传统要追溯至这件石器。但是在陕西高陵杨家塞遗址曾在仰韶文化一个灰坑中出土一件玉璧,形制十分规整,大概是由太湖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的。由此也可以表明甘、青、宁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玉石璧源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玉璧的文化传统应与太湖地区有关。

图一三四 大地湾四期QD0:224

然而,齐家文化早期的玉璧,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玉石璧,在质地与形制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天水师赵村M8出土的玉璧、静宁后柳沟村与四件玉琮一起出土的三件玉璧,玉质很好,形体较大,平面为圆形,边棱清晰,形制规整。这种玉璧的文化传统应与陶寺文化有关。

陶寺文化的玉璧,有厚约0.1~0.2厘米的玉璧,薄如纸,表明其制作工艺极高[280]。齐家文化玉璧应是在陶寺文化的影响下,在齐家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其文化传统自然是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但是,在陶寺文化晚期也存在着与齐家文化玉璧相同质地、相同形制的玉璧。如在山西药城清凉寺——坡头遗址出土了许多与齐家文化圆形玉璧的玉质及形制风格相同的玉璧(图一三五)[281],制作都较为规整。又如在陶寺遗址也出土了与齐家文化圆形玉璧的玉质及形制风格相同的玉璧。这些现象同样表明,齐家文化早中期与陶寺文化中晚期可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所以两地都有质地、形制十分相同的玉璧。

图一三五 坡头19号玉璧

归纳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齐家文化玉器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甘、青、宁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以及中原地区包括延伸至陕北一带的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早期。其中那些高档次玉器的文化传统与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