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珍贵玉器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珍贵玉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茂林何克洲民和县博物馆收藏有几件出自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玉器。1981年5月,青海省苏生秀和民和县博物馆赵存录二位先生对官亭镇的喇家遗址进行调查时征集到一批玉器,共计7件。目前所知,出土玉器的遗存均属齐家文化,出土的玉器,包括璧、瑗、刀、斧、锛。随后将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有希望在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上大大迈出一步。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珍贵玉器

叶茂林 何克洲

民和县博物馆收藏有几件出自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玉器。这些玉器曾引起一些玉器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现予以整理报道。

1981年5月,青海省苏生秀和民和县博物馆赵存录二位先生对官亭镇的喇家遗址进行调查时征集到一批玉器,共计7件。根据社员回忆,这些玉器是地里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石器、骨头、烧灰、白灰面墙皮等多种遗物,埋藏并不深。经调查,这里出土的玉、石器还不止这些,有的可能已经流失。

图一 出土玉器

喇家遗址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主要属于齐家文化堆积,有小范围的马家窑文化堆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的遗存均属齐家文化,出土的玉器,包括璧、瑗、刀、斧、锛。皆素面。

璧 2件。L:1,呈浅绿色。椭圆形,一面起弧,厚薄不匀,磨制不精。纹理含黄褐色杂质较多,质较差。最大直径27.1厘米、孔径6.7厘米、最厚1.2厘米。L:2,呈青绿色,有深浅不等的絮状纹理,周围边缘有黄色。磨制较精,圆形,较规整。直径18厘米,孔径5.5厘米、厚0.7厘米(图一:3)。

瑗 1件(L:3)。呈青白色,质地细润,是7件玉器中质料最好的1件。较小,系用钻下的璧芯又加工成瑗,磨制较精,但瑗内宽度不匀。直径6厘米、孔径3厘米、厚0.7厘米(图一:4)。

图二 玉璧

图三 玉瑗

刀1件(L:4)。呈青绿色,有浅黄色斑点,质地细腻,磨制精致。长条形,背平直,刃微凹呈弧形,稍长,平面作梯形,刃缘磨斜锋利,柄端略窄。背部有3个穿孔,柄部有1个穿孔。已从中段折裂。长41.2厘米、宽6.5厘米、厚0.8厘米,孔径0.7~0.8厘米(图一:5)。(www.xing528.com)

图四 玉刀

图五 玉斧

斧 2件。L:5,乳白色,质温润。呈长方形,顶端稍残,两面磨刃,柄端中部单面穿孔。磨制精美。长9.3厘米、刃宽5厘米、厚1厘米,孔径0.5~0.7厘米(图一:1)。L:6,长方形,呈青白色,有絮状白色纹理,磨制精致,造型规整。柄端中部穿孔,周边有两面磨切的切痕。长15.8厘米、刃宽4.8厘米、厚1厘米,孔径0.6~0.8厘米(图一:2)。

锛 1件(L:7)。呈墨绿色,较薄。呈斜梯形,未穿孔。长5.5厘米、刃宽3.9厘米、厚0.5厘米。

以上7件玉器皆属软玉,均带有西部玉料的特征。经初步观察鉴定,认为属于广义的昆仑山玉,很可能玉料来源于昆仑山东麓的格尔木,也就是广义的和田玉。更进一步的测试、鉴定,有待考古发掘对出土玉器残件的采样分析来进行。

目前,齐家文化玉器已经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齐家文化起到了沟通中原东部玉文化与西部玉料产地的联系和纽带的作用(叶茂林:《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步研究》,载《东亚玉器》第1册,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1999年,在喇家遗址发现了一些小型玉器,并初步认定喇家遗址加工玉器,(叶茂林等:《和官亭盆地考古初获成果》,载《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15日头版)。随后将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有希望在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上大大迈出一步。

附记:

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给予帮助,并观察鉴定玉器,特此致谢!

(本文原载于《考古》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