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应对反间计:保护核心机密需限制知晓人数

如何应对反间计:保护核心机密需限制知晓人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所谓“间谍”,就是使敌人内部互相怀疑和猜忌的计谋;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转而离间敌人的计谋。通过“反间”,可以积极配合“死间”,将假情报传给敌人,并使敌方深信不疑。防范敌人的“反间计”,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应对措施:一、核心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

如何应对反间计:保护核心机密需限制知晓人数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在疑阵中再布置疑阵,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误传假情报,使敌人内部产生矛盾,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有内奸而遭受损失。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所谓“间谍”,就是使敌人内部互相怀疑和猜忌的计谋;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转而离间敌人的计谋。比如战国时,燕国齐国用兵,用乐毅为统帅,连战告捷,齐国处境危艰。这时,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关系不和。于是齐国大将田单利用这一矛盾,施行反间计,扬言说:“乐毅同燕王有矛盾,他怕燕王杀他,所以他想联合齐国军队,称王于齐国。因为现在齐国人人心还没有归附他,所以他才暂缓攻下即墨,目的在于等待人心向背的转变,成就大事。齐国人现在最害怕的是燕王改派别的大将来取代乐毅,如果那样,即墨城早就陷落了。”燕王听到这个传言后,果然中计,随即派骑劫为大将,取代了乐毅,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了。又比如三国时,吴国大都督周瑜利用曹操派来的间谍实施反间活动,使曹操误杀了谙知水战要领的大将蔡瑁、张允。再如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谋士陈平用金钱收买楚军将士,传播谣言,离间楚王项羽同军师范增的关系,楚王项羽果然上当,怀疑范增结连汉王,逼范增离开了楚军。这都是在疑阵中再设置疑阵的谋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那么,如何知彼,这其中就离不开间谍所搜集的情报,所以,自从有了战争,就必然随之出现间谍活动。对这一点,中国“兵圣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中专门用了一章来阐述对“间”的认识。

孙武认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意思是说,开明君主、贤良的将帅,之所以动兵打仗就能战胜敌人,成功的次数高于一般的人,就在于他们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人的情况,却不能用祈求鬼神去获得,也不可用相似的事情去做类比推测吉凶,也不用夜观天象,用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位置和光亮度数去验证,一定要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口中获取情报。这里的“人”就是间谍。

为此,《孙子兵法·用间篇》就间谍的种类与运用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文中,孙武主要论述了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他把用间提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高度:“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争取一朝决战时的胜利,如果却因为吝啬爵禄金银,不肯花钱收买间谍和使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方实情而导致失败,可以说是不懂仁爱到了极点!这种人,不配为军中统帅,不配为君主的辅臣,也不是能打胜仗的主帅。

既然间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就不能用普通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意思是说,在军队的人际关系中,没有比将帅对间谍更亲密的了,军中的奖赏,也没有比间谍得到的更优厚的了,同样,做事情也没有比间谍更秘密的了。

但是,这一计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的,孙武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不具有高智商的人,就不能很好地利用间谍;不仁慈正直的人,也不能指使间谍行动;没有精微的分析判断能力的人,也不能得到间谍真实的情报。

孙武还根据实际情况,将间谍分为五种:利用与敌人同乡的人提供情报,叫乡间;收买敌方的军官,利用他提供情报,叫内间;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故意提供给他假情报,使其反而为我方效力,叫反间;故意在外面散布假情报,并通过潜入敌营的我方间谍传给敌人,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在五种“用间”方法中,孙子特别强调用“反间”,通过“反间”,可以充分利用“乡间”和“内间”,因为“反间”是从敌国派来的,在敌国境内有大量的亲人和官吏朋友可供利用。通过“反间”,可以积极配合“死间”,将假情报传给敌人,并使敌方深信不疑。通过“反间”,可使“生间”按时返回报告情况,因为“反间”可为“生间”提供非常有利的掩护条件。由此可见,“反间”由于其身份特殊,在“五间”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反间”是一场信息战,智慧的较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要想利用好“反间计”,应该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锁定间谍,就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出敌方派过来的间谍,这些人很可能就潜伏在你的周围,搜索确认他们相当重要;而且,多方面了解间谍的性格特点,并据此确定如何实施“反间”:或是劝降之,或是借其传送假情报。

二、“利”“害”并用。一方面用金钱和高官收买他;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必要的威胁恐吓,因为任何人都有趋利而避害的本性,软硬兼施,务必让间谍为我所用。

三、劝降间谍。就是晓以大义,晓以利害,劝说这些人弃敌而奔我,这是最难的,如果成功了效果也是最好的;一是可以从其口中了解到敌方的情况,再是可以令其心甘情愿地为我所用,作用更大。

四、优待反间。就是要给这些人最优厚的待遇。这种待遇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而且体现在精神上,尤其体现在他们与主帅的关系上。有的人反身投靠于你,并不是因为高官厚禄,而是因为你对他的重视和尊重。

防范敌人的“反间计”,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应对措施:

一、核心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对于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关键时刻的重要信息,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绝对不能随便泄露出去。这样,即使我方的间谍被敌人抓获后被收买利用,最核心的信息也不会泄露出去。

二、间谍要忠诚可靠。派出去的间谍,不但是窃取对方机密的高手,还应该对我方绝对忠诚,思想品质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三、筛选核实所有情报。对于间谍所收集的情报,一定要反复核实,慎重对待。

四、多间齐用。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不妨从不同的渠道来获取情报,这样,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相互印证,可信度会更高一些。

“反间计”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利用敌人自己的人来迷惑敌人,借敌人自己的手,来打敌人自己的嘴巴,令敌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如果成功,所带来的利益是相当巨大的。

历史上使用“反间计”的实例很多,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就巧用“反间计”杀了曹操麾下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为之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1]

当时,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万的大军南下,浩浩荡荡地杀到长江边,准备渡过长江,灭掉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举统一中原。为了抵抗曹军,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但是兵力还是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基本上是由北方的步兵骑兵组成,不善于水战,面对横亘在面前的长江,实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在南下的时候曹操收编了荆州刘表的部队,降将里面正好有两位精通水战的将领蔡瑁和张允。曹操将这两人视若珍宝,大加封赏,任命他俩加紧为曹军训练水军。(www.xing528.com)

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峙,周瑜起初倚仗长江天险和水军,自认为可以与曹军一战。但有一次他隔江观察,竟然发现对岸曹军在水中行兵布阵,有章有法,马上意识到蔡瑁和张允都是不可小觑之辈,假以时日,可能会给曹军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水军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想办法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早就听闻周瑜年轻有为,是个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一直很想拉拢他。正在这个时候,曹军营中有一位谋士名蒋干,自称与周瑜相识,过去曾是同窗好友,愿意毛遂自荐,过江替曹操当说客,游说周瑜降曹。

周瑜正在帐中议事,突然听闻部下传报“故人蒋干来访”,两军对峙,昔日同窗突然前来相访,心中就对蒋干的来意有了几分警惕。很快,一条除掉蔡瑁、张允的妙计慢慢在他的脑海中酝酿产生了,遂迅速安排手下分头准备,然后才带着手下部将亲自出大帐门迎接。老同学见面,免不了寒暄几句,然后周瑜亲热地挽着蒋干的手臂同入大帐,吩咐手下设盛宴款待蒋干,并传令手下文武官员都前来作陪。

席间,周瑜解下佩剑[2]交给一员大将,令他掌剑监酒,当众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提起两家战事者,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如土色,提都不敢提前来劝降之事。周瑜又对蒋干说道:“我自领兵以来,滴酒不饮,今日故友相会,正是:江上遇良友,军中会故知。定要喝他个一醉方休!”说罢传令奏乐,与蒋干开怀畅饮,一直喝到酩酊大醉。

宴罢,蒋干扶着周瑜回帐休息,周瑜拉着他的衣裳,口齿不清地说:“很久没和子翼兄共寝,今夜要同榻而眠。”说完,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蒋干心中着急,想起临出发前曾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现在却毫无进展,正发愁如何回去交差,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一旁的周瑜却是鼾声大作,更是搅得蒋干难以入眠,突然他瞥见桌上放着一叠文书,遂忍不住起床偷偷翻看起来。正翻着,突然从里面露出一封书信,原来是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大吃一惊,赶紧把信藏进怀里。正要翻看其他文书,然后听到周瑜大叫一声:“子翼,数日之内,我定要叫你看曹操首级!”他大吃一惊,才发现是周瑜在说梦话,赶紧匆匆躺下。

蒋干这一夜睡得极不安稳,凌晨,天刚刚蒙蒙亮,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入帐叫醒周瑜说:“江北有人来……”蒋干连忙凝神细听,来人说的话却被周瑜打断。周瑜试探着轻声叫了两声“子翼”,蒋干装作熟睡,又听到来人压低声音继续说:“蔡瑁、张允说,现在还不能下手……”蒋干听得不十分清楚,但心中已对蔡瑁、张允两人和周瑜勾结之事深信不疑。

过了一会儿,周瑜又回营躺下,蒋干急忙起床,趁着周瑜熟睡之际,径直离开周瑜军营,来到江边,寻着一艘小船,飞快地过江禀报曹操去了。

蔡瑁、张允本来是新得到的荆州刘表的降将,曹操对他们本就颇有猜忌之心,一见蒋干带回的书信顿时怒火中烧,下令杀了蔡瑁、张允。等到事后曹操冷静下来,才知道中了周瑜的反间之计,可是却已经是无力回天了,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狼狈退回北方,三国鼎立局势自此形成。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率领满洲大军屡屡侵犯边境。一六二六年年初,努尔哈赤率军进攻宁远,明将袁崇焕指挥全城军民,浴血奋战,重创满洲军队,努尔哈赤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病死。满洲贵族把袁崇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一六二七年,崇祯帝朱由俭继位后,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管河北、山东的军事防务,并赐给袁崇焕一把尚方宝剑[3],给予他先斩后奏的特权。然而,崇祯帝是一个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而又生性多疑的人,当袁崇焕在第二年用尚方宝剑杀了私通敌国、为非作歹、不听军令的总兵毛文龙之后,崇祯皇帝就开始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一六二九年,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亲率几十万大军攻打明朝,他也非常畏惧袁崇焕,不敢直接进攻锦州,而是避开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防区,绕道蒙古边地,从喜峰口入关,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附近。崇祯帝急令各路兵马增援京师,袁崇焕立即挥师入关,他亲自率领几千名骑兵,昼夜急驰,抢先赶到北京城下,在广渠门外击败后金军队的进攻。皇太极进攻北京的计划受挫,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袁崇焕。

正当袁崇焕千里驰援、大战后金的时候,一些奸臣却在朝廷上诬陷袁崇焕,认为皇太极是他故意放进来攻打北京的。皇太极获知了明朝朝廷上的这些消息后,便决定采用谋士范文程的计策,施用了一条旨在陷害袁崇焕的反间计,以达到用崇祯帝之手杀掉袁崇焕的目的。为此,他故意引兵撤退到五里之外。

不久,明军就在北京城外发现了皇太极致袁崇焕的议和书,这些情况引起崇祯帝的警觉,他派出自己最信任的贴身太监出城查访。不料出去查访的这两名太监很快就被满洲兵捉住了。

皇太极手下的副将高鸿中本来是明军将领,投降了满洲,在皇太极的授意下,他不但不虐待太监,反而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俩。酒至半酣,有人叫走高鸿中,那人与高鸿中在门外密谈起来。两位太监躲在门后窃听,隐约听到他们说:“你知道我军为什么撤退吗?这是因为皇上与袁巡抚达成了秘密协议,看来,占领北京的大事很快就要成功了。”高鸿中回屋后继续痛饮,佯装大醉而去。这时,守兵故意放松警戒,让两位太监逃走。

两位太监逃回北京,立即把听到的话向崇祯皇帝如实报告。本来就对袁崇焕起了疑心的崇祯皇帝一听到太监的告发,更加深信不疑,又认定袁崇焕有通敌之罪,便以召见为名,将袁崇焕骗回北京城,把他逮捕入狱。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为了抗议朝廷逮捕主帅,自率部离京回宁远。身陷囹圄[4]的袁崇焕时刻以国家安危的大局为重,给祖大寿等将领写了一封亲笔信,劝说他们听从朝廷命令,团结一心,坚持抗金,决不能因为他个人的生死而轻举妄动,危害到抗金大业。接信后,祖大寿等官兵被袁崇焕感动得失声痛哭,立即回师,希望能用奋勇杀敌的行为来挽回他们主帅的性命。可是,一意孤行的崇祯帝,不顾将士们的强烈呼声,竟然以“谋叛”的罪名,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了。

袁崇焕屈死之后,明朝北部的边防力量更加薄弱,终于导致满洲大军入关占领北京,明王朝从此灭亡。直到清朝中期官修《明史》时,编史者才从清人的历史档案中,发现了皇太极实施“离间计”的原始记载,至此袁崇焕的冤案才真相大白。

智慧小锦囊

本来,使用间谍是获取情报的重要手段,可是,一旦间谍出现问题,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世间万物,有利必然会有弊,我们不可以过分依赖某一事物,在使用它时,既要利用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它消极的一面,千万不能让其毁掉之前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

[1] 【伏笔】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2] 【佩剑】腰间佩带的剑。

[3] 【尚方宝剑】皇帝用的宝剑。戏曲、小说中常说皇帝将尚方宝剑授给亲信大臣,使其有权先斩后奏。后来就用“尚方宝剑”比喻极大的权力。

[4] 【囹圄】指监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