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空虚的事物就让它显示出空虚的样子,让敌人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刚和柔相互结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神奇而又奇妙的效果。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珪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
又如齐祖珽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珽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不乱鸣吠。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珽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用兵之计,或虚或实,或实或虚,没有恒久不变的固定模式。本来兵力就空虚,却要把空虚的样子显示给人看,自从诸葛亮以后,运用这一计的人为数不少。比如唐玄宗时,吐蕃的军队攻陷了瓜州,守城的大将军王君焕战死,河西地区的百姓惶恐不安。这时朝廷任命张守珪出任瓜州刺史,他率领一部分民众,重新去修复城墙。筑墙夹板两端的木桩刚刚立好,吐蕃人又突然来袭击。当时城中没有防御的武器,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所措,完全丧失了战斗的勇气。这时,张守珪胸有成竹地对大家说:“敌众我寡,我方历经战火,战乱的创伤还没有平复,不能用弓箭、雷石等武器去硬抗,必须用智谋来制伏敌人。”于是,他在城墙上面设置了酒席,奏响乐器,宴请众将领和士兵饮酒作乐。吐蕃人便怀疑城内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反而撤退了。
又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齐的祖珽奉命出任北徐州刺史。刚到任,即有南陈军入侵,当地百姓也纷纷乘机起兵反齐。祖珽却命令不关城门,并让守城的士兵都到城内去静坐在大街小巷,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全城顿时寂然无声,连鸡鸣狗叫声音都听不到。陈军没有探听到城中的情况,也摸不清城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的人怀疑城中人员都已经撤离,只剩下一座空城,也就没有什么警备。就在敌人疑惑不定之时,祖珽命令城中士兵突然大喊大叫,同时锣鼓喧天,陈军士兵大吃一惊,被吓得纷纷逃散。
“空城计”可以说是军事史上利用“虚实”理论对敌的最精彩、最经典的案例,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自己城内空虚的情况,使敌方产生怀疑,犹豫不定,从而缓解危急的形势。但“空城计”同样是一招险而又险的谋略,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必须预防敌人卷土重来。
作为一招“险策”,“空城计”早在春秋时期就被成功地运用过,郑国叔詹曾用这一招吓退过楚国子元的进犯,西汉时李广也曾用此计吓退过匈奴兵,张守珪以此计退吐蕃兵,齐祖珽以此计退贼寇,都起到了预想的结果,但是在所有运用“空城计”的故事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
其实,这一计谋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还是在于双方主帅,必须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对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和司马懿交手多次,可以说彼此都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在司马懿眼里,诸葛亮的性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谨慎、稳重”,因此判定他不会作出任何冒险的举动。诸葛亮不仅很了解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特征,还深知自己给人留下的一贯印象是“谨慎稳重、擅使计谋”,知己知彼,他才能弄险成功,逃过一劫。
“空城计”虽然在历史上真真切切地被多次使用,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诸葛亮使用过“空城计”,这可能是《三国演义》的文学虚构。一方面是因为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最有资格运用“险计中的险计”—“空城计”的;另一方面,诸葛亮一生谨慎,而司马懿生性多疑,这两位主角为空城计故事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空城计的故事更充满了悬念,又生动可信。诸葛亮巧施“空城计”虽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却符合生活和艺术的真实,因此在民间盛传,戏曲中也有很多种演绎这一故事的。
“空城计”是专门用在防守中的战术,它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假”和“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博弈:如果是强兵伏于城中,城门大开,街市往来如平常一样,是给敌人制造的陷阱,只要他们敢攻进来,就能关门捉贼、瓮中捉鳖,将其一网打尽;如果是兵力不足,也来个城门大开,这就是双方将领心智和胆识的一种较量了。面对大开的城门,进攻方如何抉择?攻,还是不攻?这时需要判断与选择,也需要胆识与勇气。对于攻方主帅来说,就像是一场赌博,如果是一个陷阱,攻进去只能是送死,如果是故布疑阵,攻进去就所向披靡,大获全胜。进攻,胜与败的概率各占一半,退兵,虽然失去胜利的机会,但是可以保证己方军力不受损失。
所以说,“空城计”实际上是一种诈术,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用实力战胜敌人,而是通过研究敌军将领的心理活动,迷惑对手,使敌人迟疑不定,不敢贸然进攻以自保的计策。而使用这种计策,一般是在寡不敌众、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解燃眉之急的手段,是一种十分冒险的计策,一旦被敌人识破,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正因为所冒的风险很大,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在战争当中,交战的双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虚虚实实,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欺骗对手,让敌人真假难辨。因此,一般的将领指挥作战,都是根据常理去推测敌情,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能了解敌军将领的心理特点,并针对其特点,违反常规,出其不意,就很可能收到奇效。这便是战争史上“空城计”屡屡能够得手的原因所在。
实施“空城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势”施计。“空城计”是十分冒险的策略,必须要根据形势来决定,既可以在实力空虚时而用更加空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在实力强大时,隐藏力量,故意表现出弱小的样子,以诱敌深入而全歼之。所谓“兵不厌诈”,在战争中,敌我双方都在进行博弈,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施行这一计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对方主帅的性格,根据预设的情况来决定如何实施。
二、巧妙“示虚”。“空城计”是为了迷惑敌人,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就像演戏一样,这场戏要唱得真,令敌人狐疑不决,甚至惊恐万分。在示虚之时,应该假假真真,虚虚实实,令其不敢贸然行动。
要想破解敌方施展的“空城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耐心。敌方的“空城计”绝不会是空穴来风,那后面一定是其精心策划的伏兵,或者一触即溃的虚阵。如果实在难以决策,不妨耐心等候,敌人的狐狸尾巴迟早是会露出来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二、围而不攻。如果实在是探不清敌人的虚实,可以采用围而不攻的方法,最好是将敌方城池包围,逐渐缩紧外围,令其无处可逃。(www.xing528.com)
总之,“空城计”是一条非常危险的计策,使用此计的关键,就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真正的战争,还是要凭实实在在的军事实力来决定胜负的。
春秋时,楚文王到息国巡狩,顺手牵羊地夺了息侯的夫人息妫,带回楚国立为自己的夫人。息妫是楚国第一美人,令很多人仰慕不已。楚文王死后,文王的弟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便开始打风韵不减当年的嫂嫂的主意,想据为己有。
公子元在息妫寝宫的墙外兴建馆舍,日夜演奏靡靡之音[1],希望声音传到她的耳朵,挑动她的春心。息妫并不满意这种玩乐的作风,发议论说,作为令尹的公子元,应该设法富民强国,远播国威。公子元知道了息妫的议论后,想讨好她,便调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郑国。一路攻克数城,很快就直逼郑国都城。
郑国兵力远远不如楚国强大,强行迎击,只会导致失败,因此,郑文公与文武百官都有些惶恐不安。上卿叔詹主动请战,说:“公子元进攻郑国,只是想急速地取得一些胜利,好讨息妫欢心,没有深谋远虑的政治目的,我自有退兵之计。”
叔詹下令军队埋伏城内,城门大开,告诫百姓不要慌张,和往常一样自由往来。与此同时,叔詹又暗遣使者到齐、宋、鲁三国求援。
楚军的先锋冲到城外,看见城门大开,街上人们往来如常,镇静自如,担心有诡计,不敢贸然进城,便退离都城五里,安营扎寨,等待主力部队到达。公子元率大军到达后,听说城中情况,大吃一惊,随即带军官们到高处观察城内动向,只见刀枪林立,旗帜飘扬,不知郑国在搞什么名堂。很快,公子元获得消息,说三国部队前来增援郑国。如果三国部队从背后攻击,而郑军又出城迎击,楚军将受到夹击,必定大败。公子元立即决定在三国军队到来之前,撤离郑国领土。公子元下令,三更造饭,四更启程,人衔枚[2],马裹蹄,偷偷退出。因害怕郑军追击,又下令楚军营帐不拆,旗幡依旧,以迷惑郑兵。这样,楚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了郑国。
第二天,叔詹看到楚军营地上飞鸟歇足,对众将官说:“楚军已经撤走了,他们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们。”可见,面对“空城计”,一定要谋定而动,因为这种赌博式投机战术往往是对手特定时间、空间内的最后一招。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担任太守,上郡位于汉朝北部,与匈奴相毗连。匈奴和李广三天两头打仗,李广每次都亲自披挂上阵,他箭法高超,英勇善战,射死和俘虏了许多敌人,匈奴人都非常怕他。
匈奴入侵时,皇帝派了一个自己宠信的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有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着几十个骑兵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骑兵,当即就打了起来,结果,匈奴骑兵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了宦官,宦官带着伤逃回汉营报告给李广。李广大怒,认为这三个匈奴人是射雕手,于是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当他把俘虏绑上马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都大吃一惊,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手下的一百名骑兵也非常恐慌,都想掉转马头往回狂奔。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现在离我们的大营还有几十里远,我们只有百余骑,如果我们逃跑,匈奴骑兵肯定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埋伏,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一直到了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地远的地方,李广才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接着又命令士兵们卸下马鞍,他手下的骑兵都有些着急,说:“敌人又多,离得又这么近,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李广说:“这些敌人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跑,主要是为了加深他们的猜疑。”于是所有的士兵都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骑白马的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骑上马,带着十几名骑兵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名骑白马的军官,然后才回到队伍中。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
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李广一行的行动神秘莫测,也不敢贸然前来攻击。半夜时分,李广的人马仍没有任何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便在夜色掩护下全部撤退了。
第二天一早,李广见对面山坡上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这才带着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李广利用自己的威名和机智,巧妙地吓退了人数是自己十几倍的匈奴骑兵,充分表现了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和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在匈奴人多势众、汉军危在旦夕的不利情况下,李广准确地掌握了匈奴骑兵的心理变化,并靠着自己的正确指挥和布置,运用一招漂亮的“空城计”迷惑了对方,保存了自己,顺利地渡过了危难关头。
智慧小锦囊
危急关头,如何渡过难关?“空城计”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解决问题需要采取逆向思维,身陷险境却毫无慌乱之态,难免会令对手心生疑惑,产生错误判断,从而给自己带来一线生机。因此,遇事沉着冷静,或许奇迹真的就能出现;反之,惊慌失措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带来灾祸。
[1] 【靡靡之音】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2] 【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