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强大的势力想要控制弱小的势力,应该以警告的方式去诱导他。刚强而不偏激可以得到人们的信服;行事艰险,果断而又勇敢,也能使人顺从。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率领一个还没有顺服你的军队去对敌作战,如果你指挥调动不了他们,这时若用利益来引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故意造成一些失误,然后借此惩罚他人的过失,以暗示警告那些不服从自己指挥的人。所谓的“警诫”,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诱导劝服他们,这是一种以刚猛险诈的手段驱使他们服从管制的方法。也有人说,这也是一种调兵遣将的方法。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有很多意思相近的词,比如旁敲侧击、敲山震虎、杀鸡吓猴等,而在民间俗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例如指鸡骂狗、指着张三骂李四、指着和尚骂秃驴……总之,这个词主要指的是通过攻击一个特定的目标来警告、规劝其他目标。后来引申到军事上可以治军,在政治上可以驭下,在外交上可以震慑敌人,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将帅们为了在下级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严,为了统一军队内部的意志和行动,防止士兵们不服从命令的现象出现,常用这一招权术。有时也指势力强大者要使弱小者屈服,又不想留下恃强凌弱的名声,于是就用一种间接的指责方法,委婉地提出警告。其实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地进行威慑,令其不敢轻举妄动。这是一种传递信息、树立威信、统率众人的心理战略。
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指桑骂槐”还经常出现宫廷弄臣或优伶身上,他们经常借助于嬉笑怒骂之“桑”,直指奸臣小人之“槐”,道出别人不敢说的血淋淋的真相。
这一计的关键在于“指”和“骂”,在运用时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的不同分为四种:
一、指一骂一。所指的“桑”和所骂的“槐”都是很具体的目标,“桑”和“槐”都受到了震慑。
二、指一骂众。指着的“桑”很具体,但是“槐”可能并不是一个,可以借题发挥,借着一个机会,打击多个对手。
三、指众骂一。东扯西拉,攻击的“桑”不太具体,但是所骂的“槐”是很具体的,凡是听到的人都很清楚骂的是“槐”。
四、指众骂众。不具体点明“桑”和“槐”,抓住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展开批评打击,令闻者人人自危,以达到警诫众人的目的。
“指”和“骂”固然是需要有很高的技巧,但选取的“桑”也应该引起重视,它必须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地位、影响,同时又相对弱小、易于控制的目标,这样才能通过责罚“桑”而让“槐”受到触动。如果这“桑”是惹不起的强大势力,就会引火烧身,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因此,古代军事家经常会选择特定的目标来达到“杀一人而三军皆惊”的效果。
运用“指桑骂槐”之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典型。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下,可以抓住个别典型,从严处理,这样就可以用来警诫其他人,这是一种间接的警告,对于要警诫的真正对象却不直接动手,只是使其受到威慑。
二、敲山震虎。这也是一种间接警告,敲打山梁的目的是向“虎”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令其不敢妄动。这里可能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警告对象,但是对于那些怀有异心、试图反抗的对手来说,效果是一样的。
三、借题发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直接对“槐”提出指责或进行敲打,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选择相对弱小的一方为“桑”,不管它有没有犯错,都可以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只要最终达到警告“槐”的目的就行了。
应对“指桑骂槐”之计,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于桑树来说,如果实力较弱,只能忍气吞声,尽量避免惹祸上身,最好是迅速远离是非中心,以便保全自身。
二、装聋作哑。若是没有百分百必胜的把握,在面对别人“指桑骂槐”的时候,不妨先忍一时之气,装作没听见或是听不懂,暗地里积蓄力量,在最适当的时机给予其致命一击。(www.xing528.com)
三、桑、槐结盟。“桑”树被骂时,“槐”树不能袖手旁观,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都应该给予支援,拉拢其加入自己的阵营。不管实力的强弱,敌人的敌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众多弱小者联合起来,再强大的敌人也会退让三分。
使用指桑骂槐之计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巧妙的言辞,还要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情况,要运用恰当非常不容易。现实生活中,它运用也非常广泛,既出现在各种家长里短的叫骂中,也可以用在发泄不满情绪的时刻,甚至在拒绝别人时,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可以避免很多尴尬的场面出现。
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博览群书,漫游天下,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写下了《兵法》一书,结果诸侯之中无人赏识,只有吴王阖闾读完后很受启发,便立即召见他。
吴王当面向孙武请教兵法的奥妙,孙武侃侃而谈,吴王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在他心中还有最后一丝疑虑,孙武并没有任何实际领兵作战的经验,其所论兵法完全是从纸上得来的,是否能用于实践还很难说。于是,吴王试探着问道:“先生的十三篇文章,我都已经看过了,可以用来试一试训练士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那可以用女子来代替士兵训练吗?”孙武毫不犹豫地说:“没有问题。”吴王于是答应了,在后宫中选中美女一百八十人,交给孙武演练兵法。
孙武便把这一百八十名美女分成两队,任命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来做队长,让她们都拿着长戟。集合完毕后,孙武还命令在练兵场上摆下刑具,并警诫这些美女:“练兵并非儿戏!违犯军令一律按军法处置!”孙武问道:“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与左右手吗?”美女们都嚷嚷着道:“知道知道。”
孙武又说:“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看左手;向右,看右手;向后,看后背。”美女们都觉得很好玩,七嘴八舌地道:“明白明白。”
孙武讲完要求,又再三强调了一下纪律,于是击鼓命令向右,美女们都大笑起来,嬉笑成一团。孙武便说:“要求不明确,信念不熟悉,是做将领的罪责。”于是又将命令、要求仔细地讲了几遍,然后再次下达号令,可是美女们依旧大笑。孙武便说:“既然已经讲明了要求,但却不按照法令做的,是队长士兵的罪。依照军法,当斩。”竟下令处死左右队长。
吴王在台上观看,见孙武将要杀掉他的爱妃,非常惊骇,立即派人来求情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我没有了这两个妃子,吃饭也没有了滋味,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断然拒绝说:“臣既然已经接受命令做了将军,将军在外,君主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就按照律令下令杀了两个队长,再任命后面的人做队长。
这次,美女们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再击鼓命令,她们前后左右蹲跪起立都符合准则要求,没有人敢再出声了。于是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说:“士兵已经训练整齐,大王可以下来观看,只要大王想用她们,即使赴汤蹈火也可以。”吴王很不高兴地说:“将军停下来回你的住处去吧,寡人我不想去看了。”孙武便一点儿也不客气地说道:“原来大王只是喜好言谈,并不是真心喜好兵法,不想练出一支精良的军队。”吴王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刻向孙武道歉,并任命他为将军,为自己带兵。
实际上,孙武斩姬,威吓的对象并不只是美女们,也包括那个以兵法为儿戏的吴王。斩姬行动恐怕真的吓着吴王了,拓宽了他的眼界,从此看到了兵法之庄严气象。之后,他信服孙武治兵之能,拜孙武为大将,终使吴国挤进军事强国之列。
明宪宗时期,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叫王越与陈钺,分据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混乱。宫廷中有位太监名叫阿丑,为人机敏伶俐,颇有汉代名伶东方朔讽谏的遗风,而且他极具表演才能,宪宗和宫中后妃都喜欢看他的节目。
有一次,宪宗一边喝酒,一边观看阿丑与宫内侍宦的表演。轮到阿丑上台了,只见他醉眼蒙眬、神情恍惚地走上台来,旁边一个侍宦喊一声:“宰相到!”阿丑毫无感觉,似聋子送殡—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行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
又一个侍宦高喊一声:“圣上驾到!”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糊涂!圣上比我还醉!”
这时,一个小太监低声说一句:“汪太监来了!”阿丑面露惊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口称罪过,拜迎大太监汪直。旁人问他:“圣驾来了你不怕,却怕汪太监?”阿丑哈哈一笑,答道:“吾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的话里有话,从此便开始对汪直注意起来,渐渐对他疏远。直至第二次宪宗又要看戏的时候,阿丑这回却大打出手,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起功夫来,然后唱道:“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拉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洒家这两把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他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什么尸骸遍野,正好横槊赋诗……”
他在台上耀武扬威,旁人便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阿丑答唱:“两个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怕他,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钺是也。”宪宗心里透亮,不久把汪直流放边疆,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智慧小锦囊
“指桑骂槐”这一计想要达到威慑别人的目的,必须针对人们心理上的共性,有的放矢,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拿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来“开刀”,杀一儆百,可以教育所有的人汲取教训,服从管理和领导,从而树立领导者的绝对威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