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末期的远交近攻之计及实施要点

战国末期的远交近攻之计及实施要点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交近攻”,是战国末期秦国用来统一天下的基本方针,由秦国的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攻击对象了。使用“远交近攻”之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分化敌人。应对“远交近攻”之计,可以采取如下的防范对策:一、不贪小利。

战国末期的远交近攻之计及实施要点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军事意图受到地形、地势的限制和阻隔时,先攻取离我们近的敌人是有利可得的,而隔着近的敌人去攻打远处的敌人是有害的。根据《易经》中的“睽”卦阐述的道理,应该采取不同的做法,使敌人相互猜疑、背离。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在混战的局面中,不同的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手段是无所不用的,或合纵,或连横,或开启,或深藏。远方的目标一时难以攻取,就可以暂时牺牲一定的利益去与之结好;但如果与邻近的国家结好,反而会使变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战国时,谋士范雎向秦王提出的远交近攻的谋略,就是以地理位置的远近,作为结交或者攻打的准则,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远交近攻”,是战国末期秦国用来统一天下的基本方针,由秦国的范雎提出。在《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的记载:“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意思是说:大王不如和那些远离自己的国家交朋友,攻击与自己邻近的国家。只要得到一寸土地,这就是大王您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也是大王您的一尺土地。范雎就是靠着这一句名言说服了秦王,并由此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绕过近敌去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地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

使用“远交近攻”之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分化敌人。在面对由众多敌人组成的联盟时,硬攻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是分化瓦解,彻底破坏敌人的联盟,使其不能发挥作用。在面对同样的威胁时,敌人很容易结成联盟,但这种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中间一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分歧,这个时候可以根据每个敌人的特点,寻找敌人的弱点,放大敌人之间的矛盾,使其内部崩溃,不再对我方形成威胁。

二、各个击破。不管是结交还是进攻,都会加速敌人联盟的崩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将敌人一个一个地吃掉。

三、先弱后强。在选择攻打的近邻时,应该遵循先弱后强的原则,吞并弱小的势力以壮大我方的实力,再逐步去进攻更强一些的势力。

应对“远交近攻”之计,可以采取如下的防范对策:

一、不贪小利。当敌人突然转变态度,主动归顺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千万不能被小恩小惠所打动,轻易疏远自己的朋友。

二、团结才是力量。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一定要信任团体的力量,当团队中有人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时,应立即进行援救,力争不让敌人破坏我们的同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每个盟友包括自己被孤立、被击破。

在历史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和利益亲疏来制定不同的政策,这也正是地缘政治的特点。但这“远”和“近”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界定,地理位置只是考量的一个方面,从利益关系、影响范围等其他方面来看,“远”和“近”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永远是国家利益。

公元前六三〇年,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借口是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到郑国时,郑国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秦晋两国的军队很快就逼近郑国,晋军驻扎在城西的函陵,秦军驻扎在城东的氾南。

眼看郑国危在旦夕,郑国君主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大臣佚之狐向郑文公举荐了一个人:“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文公同意了,就派人去请来烛之武,可是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拜了又拜,恳切地请求道:“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只好答应了。

烛之武见两军合兵攻城却并未驻扎在一起,互相之前联络也不频繁,就乘着黑夜让人将他缒下城墙,直奔秦营门前放声大哭。秦穆公觉得奇怪,就让手下人把烛之武叫了进来,问道:“深更半夜,你到我们军营里来哭什么呢?”烛之武回答道:“老臣哭郑国,也哭秦国呀!”“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秦穆公感到奇怪,不悦地问道。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了,我们的疆土只能被晋国占领,你们秦国很难越过晋国来占领郑国的土地。现在秦、晋两国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如果晋国得到郑国土地,实力就会比以前更强大,而贵国的势力不增反而会被削弱。您现在帮助晋国强大起来,这真是养虎遗患[1],将来你们秦国一定会反受其害的。再说,晋国历来言而无信,您曾经对晋国国君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抵御秦国,这您是知道的。这几年,他们天天扩军备战,其野心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它今天灭了郑国,很难保证它明天就不向西边的秦国扩张。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将与秦国结好,今后贵国使者经过郑国的时候,我们一定尽地主之谊,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没有什么不利啊!”(www.xing528.com)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沉思半晌,答应立即撤兵,并且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还留下杞子等三位将军,带兵帮助郑国守城。

秦军悄悄班师回国,留下晋国军队孤掌难鸣,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只好也偃旗息鼓,撤离了郑国。

晋国在春秋时期因晋文公治国有方而实力大增,进入战国时期,力量虽然有所削弱,但是仍然是列国中的强者,但是,晋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并不是晋君,而是家臣[2]。初期就是由智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四位代表智、赵、魏、韩四家统治晋国。四家之中,智伯的势力最为强大,但是智伯并不满足,时刻想着灭亡其他三家,独霸晋国。

当时南方越国正在兴起,锋芒直指中原;晋国却日益衰败,危在旦夕。公元前四五五年,智伯借此假传晋侯之命,让韩、赵、魏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送归公家,以充军资,与越国抗衡争霸。魏桓子和韩康子不愿意成为智伯的报复对象,只好忍痛交出土地和户口,但赵襄子与智伯久有宿怨,忍无可忍之下一口回绝了:“土地是祖先传下来的,我不能随便送给别人!”

回来的人把赵襄子的话转述给了智伯,惹得他大发雷霆,马上召集魏桓子和韩康子商议:“赵襄子竟然敢违抗国君的命令,不可不伐。灭掉赵襄子,我们三家平分赵襄子的土地和人口。”智伯的话魏桓子和韩康子怎敢不听从,再说又可以分得一份好处,便各自率领一队人马随智伯进攻赵襄子。赵襄子自知不敌智、魏、韩三家联军,急忙退到先主赵简子的封地[3]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依靠坚固的城墙、丰足的粮食和百姓的拥戴,严防死守。

智伯指挥智、魏、韩三家人马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没想到晋阳城虽然不大,但是全城上下一心,抵死反抗,激烈的战斗一打就是两年多,智伯仍然攻不下晋阳城来。胜负难以决出,智伯就有些沉不住气了,战争既劳民伤财,又害怕日久人心生变,遂绞尽脑汁思索速战速决的办法。

有一天,智伯无意之间发现晋水绕着晋阳城东流,马上想出一条妙计—水淹晋阳城。他命令士兵们在晋水上游筑起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条河通向晋阳城,又在自己部队的营地外筑起一道拦水坝,以防水淹晋阳城时也淹了自己的人马。蓄水池筑好后,雨季到来很快就蓄满了水,智伯命人挖开堤坝,汹涌的大水即沿着河道扑向晋阳城,将晋阳全城泡在水中。但是,智伯低估了赵襄子和晋阳军民的决心,他们爬上屋顶,登上只有六尺没有被淹到的城墙坚持守护晋阳城和赵襄子。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晋阳城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沉灶产蛙”,人们“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然而“民无叛意”,依然协助赵襄子坚守城池。

智伯认为晋阳被攻破是迟早的事情,赵氏指日可灭,有一次他带着魏桓子、韩康子巡视的时候就有些得意忘形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用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韩康子一听大惊,马上联想到自身,汾水可以灌魏地的安邑,绛水可以灌韩地的平阳,他们岂不是危险了?魏桓子用胳膊肘悄悄地捅了捅韩康子,韩康子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足背,二人心领神会,已经开始生出了防范背叛之心。晋阳城人民虽然顽强,但是这么下去总会有撑不住的一天,赵襄子急忙找家臣张孟谈商量对策:“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都疲惫不堪,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也许我们只能投降了。”张孟谈慷慨地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的君主,和他们商量一下这件事情。”赵襄子同意了。见到魏桓子和韩康子之后,张孟谈说:“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如果灭亡了,下一个只怕就要轮到你们两家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很快就要降临了。”

魏桓子和韩康子联想到智伯之前的言论,心里已经有几分动摇了,但还是有些迟疑:“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更不妙了。”张孟谈拍着胸脯保证道:“话从二位的金口中说出,进入到我的耳里,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还是认真考虑一下吧。”于是,魏桓子、韩康子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决定将计就计,用水来对付智伯。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赵襄子派人调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护营的堤坝,咆哮的晋水顿时灌入了智伯的营中。智伯军忙着堵水,一片混乱,韩军和魏军从两侧攻打过来,赵襄子也打开城门,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智伯被杀死。

智伯灭亡后,他的封地被一分为三,晋国大权也落到赵、魏、韩三家手里,最后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魏国韩国。张孟谈就是巧妙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从而成功地化解了自己的危难,这也是一次“远交近攻”策略的成功实施。

智慧小锦囊

有的时候,敌人或是困难看起来特别强大,难以战胜,但是,只要找对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再贯彻执行,说不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1] 【养虎遗患】遗,留下;患,祸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2] 【家臣】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卿大夫家的总管叫宰,宰下又有各种官职,总称为家臣。后也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

[3] 【封地】天子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再分封给所属卿大夫的领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