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对那些势力小、力量弱的敌人,我们应该采取围困的方法去歼灭他。如果等走远了再去追击,反而得不到什么好处。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捉贼时必须要关闭大门,这并不是怕他逃走,是怕他逃走后被别人所得到而利用他。况且,对于已经逃走的贼,不可再去追赶,主要是担心他可能是敌人的诱饵。所谓“贼”,应是指那些性情狡猾、善于奇袭、神出鬼没、专门骚扰我们,使我们不得安宁的人。《吴子兵法》上说:“假设有一名亡命之徒隐藏在旷野中,纵使派一千个人去追捕他,这一千个人个个都会如同凶猛的飞禽寻捕猎物那样专注,如同狼行走时四顾张望、格外的警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害怕这亡命之徒突然跳起来伤害自己。因此,一个人如果置性命于不顾,就足以使一千个人害怕他。”追击那些亡命之徒,如果他们有逃脱的一线生机,就必然拼命相斗;如果我们切断了他们逃脱的道路,他们必定就会束手就擒。所以说,对于数量较少的敌人,应该包围起来,如果办不到,那么暂时让他逃走也是可以的。
当发现家中来了盗贼时,第一反应是应该关紧门窗,让贼无法逃脱,不得不束手就擒,这与俗话所说的“关门打狗”“瓮中捉鳖”是同样的道理。与“欲擒故纵”之计相反,这一计运用到军事上,是一种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计策。
这一计最关键的是“关门”,必须使敌人出逃的希望彻底破灭,让其无路可退,这是“攻心”战略。一旦把门关严实了,敌人的心理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从而完全丧失战斗力。“关门”之后,不能大意轻敌,要防止敌人拼命反抗,应该立即部署兵力及时攻击,这就是先“关”后“捉”。
假如门关不紧,让盗贼逃脱,千万不要轻率地去追赶,以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
运用“关门捉贼”的计策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机。军事上使用这一谋略时,应该着眼于全局,选择适当的关门时间、地点和方式。
二、紧闭“门窗”。“贼”一旦发现自己被关在“屋”里后,多半不会立刻束手就擒,有可能让他借以逃脱的“门窗”一定是其重点袭击目标。
三、因势用计。有的时候,关门捉贼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势有所变通,如果遇到抵死反抗,代价未免太大,得不偿失,因此在“捉”的方式上可以有所变通。
而破解“关门捉贼”之计,可采用下面的防范措施:
一、探清虚实。袭击骚扰实力强大的敌人时,一定要先详细、准确地探明帮人的虚实,然后才能进“屋”,尽量避免误入陷阱的可能。
二、留好退路。对敌作战之前,一定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一一做出应对之策,行动失败、身陷险境也是其中一种可能,应该提前拟定好脱身的办法,即使敌人“关门”也无法捉住自己。
关门捉贼是彻底歼灭敌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运用中必须要统观全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计谋,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全歼敌人,彻底瓦解敌人的战斗力。
哥舒翰是唐朝有名的大将,在镇守边疆、对抗吐蕃侵夺时屡立战功,非常受唐玄宗器重。但是在“安史之乱”中,他却被皇帝错误的命令所扰乱,中了敌人“关门捉贼”之计。
哥舒翰出任讨伐“安史之乱”的兵马元帅之前,就已经身患重病,但当时朝中缺乏能征善战的大将,他只得抱病出征。出兵之前,他曾非常委婉地向唐玄宗建议:“陛下[1]请不要太担心,别看现在安禄山势力发展很快,占领了河朔一带,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不得人心。如果我们坚守城池,不让他的势力范围继续扩大,过上一段时间,他们内部就会产生矛盾,为了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等到他们的力量因为内乱而消耗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出兵征讨,就很容易打败他们了。而眼下他们风头正劲,上下比较齐心,我们恐怕很难战胜他们,到时还可能伤亡惨重。”可惜当时玄宗求胜心切又盲目乐观,不但不采纳哥舒翰的计策,反而命令他马上出战,为后来的败亡埋下了隐患。
当时唐朝官兵和叛军多次激战,互有胜败,公元七五六年六月,朝廷得到情报,安禄山的部下崔乾祐驻扎在陕郡,只有不到四千人的队伍,并且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士气非常低落,正是唐军出击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
玄宗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命哥舒翰前去进攻。哥舒翰接到命令后认为事情可能并不这么简单,其中极可能有诈。他劝玄宗说道:“安禄山是个久经沙场的人,军事常识非常丰富,而且发动这场叛乱处心积虑已久,怎么可能露出那么大的防御破绽呢?这显然是个阴谋,想以老弱病残为诱饵来让我们上当,我们千万不能中他们的圈套。何况贼兵远道而来,必须要速战速决,才会对他们有利,我们只要占据险要地形,按兵不动,坚守不出,一定能够让他们不战而败。再说,贼寇残暴无道,不得民心,军队的气势肯定会越来越弱的,到时有可能会发生内讧,到那时我们再趁机出兵,不战就可以获胜,何必急于一时?而且现在各路讨伐军还没有集结完成,还是再等等看吧!”(www.xing528.com)
玄宗久处太平,对于军事作战早已荒疏,唯恐错失攻敌时机,又加上奸相杨国忠在一旁挑唆,他先是连续派人前去传令进攻,接着又特地派遣宦官前去督战,令哥舒翰出关迎敌。
哥舒翰明知不宜出兵,但君命难违,只得率领二十万大军出潼关进攻敌人。崔乾祐只有几千人,他们边战边逃,渐渐将官兵引向了一条死胡同:南面是峰峦陡峭的祁连山,北面是汹涌澎湃的黄河,中间的隘道,只有七十里宽,而崔乾祐早已占据制高点,全部官兵立刻暴露在敌人的弓箭范围内。
哥舒翰明知中了贼人的奸计,但想要摆脱困境已经来不及了。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冲破前面贼兵的堵截。于是,他下令以毡车为前导,督促将士奋勇前进,将士们为了活命都夺路冲锋,队伍一下子全乱了套,指挥失灵。
不幸的是,天时、地利仿佛都不在唐军这边,当时已过正午,天气骤变,刮起了东风。崔乾祐一看时机到了,急忙命令部下把几十辆装满干草的大车点着,纵火焚烧,顿时烈焰腾空而起,浓烟弥漫,呛得官军睁不开眼,看不清路。此时官兵们早已乱了阵脚,只有闭着眼睛乱砍一通。直到傍晚,烟雾渐渐散去,官兵才发现挡住去路的只是几辆破车,敌人连个人影儿都没有。
至此,官军已是方寸大乱,主意全失,惊惶疑惑间,崔乾祐突然率精锐部队从后方突袭。官军立刻兵败如山倒,有的丢盔弃甲躲进山谷深处不敢出来,你推我搡,好多人掉进河里活活淹死,号叫之声传遍山野,没死的也都吓破胆了,只顾着逃命了,二十万人活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哥舒翰带着剩下的官兵向潼关方向溃逃,潼关外面修有三道护城的壕沟,残兵败将争先恐后地向里面涌,很多人马坠入沟中,后面的士兵便踏着前面的士兵身体过去。回城后清点兵马,二十万大军安然逃回的只有八千多人。次日,潼关被攻破,哥舒翰就成了安禄山的阶下囚[2],不久遇害身亡。
哥舒翰率领的官军由于错误的指挥而被关进了死胡同,不得不任由叛军宰割,可悲可叹!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一时处于低潮,清军趁此千载难逢之机发动反攻。一八五六年,曾国藩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占九江之后,又乘胜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锋五千多人直抵三河镇。
三河镇位于丰乐河、杭埠河、马槽河交汇处,地当水陆要冲,是通往当时安徽省会庐州的咽喉所在,一旦失守,庐州将难以保全。因此,太平军在这里构筑城墙,外筑砖垒九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就是要死保三河镇。太平军守将吴定规指挥所部依托砖垒顽强抗击,但实在不敌湘军兵多将广,于毙敌千余人后撤入城内继续抵抗,并向正在苏北的前军主将陈玉成频频告急。陈玉成接到三河镇告急的文书后,便率本部人马星夜赶往三河镇救援。在紧张的行军途中,他酝酿出一个“关门捉贼”的作战计划。
陈玉成率军首先包抄清军的后路,同时又命令庐州守将吴如孝会合捻军南下,切断李续宾部与舒城清军的联系。此时,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来作为后援。太平军这番部署调动,形成了对湘军的包围态势,使李续宾部成为瓮中之鳖。
湘军来到三河镇后接连攻占了太平军凭河而筑的九座砖垒,气焰十分嚣张。十一月十四日,陈玉成、李秀成先后赶到三河镇附近,两支大军号称十万,连营数十里,截断了湘军的退路,开始夹攻李续宾的大营,双方展开激战。因为接连打了好几次胜仗,李续宾骄傲自大,面对太平军强大的援军,不守反攻,企图侥幸取胜,一度冲破陈玉成的营垒。陈玉成也抓住湘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战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战,主力则从湘军左翼抄其后路。
交战之时,天空骤然大雾弥漫,咫尺难辨,李续宾部如同隐入迷魂阵之中,不多时便被太平军全歼。陈、李合兵一处,全力攻打湘军阵门,三河守将吴定规也率军从城内杀出,把湘军团团包围。整个战线绵延二三十里,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湘军连失七座大营,被杀得溃不成军,终于败北。
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军歼灭湘军六千余人,击毙了包括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在内的文武官员四百人。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曾国藩接到噩耗后,大为震惊,沮丧地说:“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相反,三河大捷使走下坡路的太平军重振军威。接着,陈玉成、李秀成乘胜追击残敌,再克舒城、桐城、太湖,解除安庆之围,扭转了太平军在皖北的被动局面。
智慧小锦囊
如何才能关门捉住贼?首先要根据形势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抢占先机,再进行下一步就容易了。需要格外警惕的是,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容易功亏一篑,这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手疾眼快,争取一击致命,使敌人毫无还手之力。这才是“关门”的最终目的。
[1] 【陛下】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引申为对帝王的尊称。
[2] 【阶下囚】堂下的囚犯。泛指在押的犯人或俘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