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利用自然条件去围困敌人,利用一些人为的假象去诱骗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就引诱敌人来进攻。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
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孙子兵法》中说:“最下的策略是围攻城邑。”如果强行围攻坚实的城邑,就是自取灭亡。既然敌人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就不应该去强攻争地。况且敌人早有准备,力量处于优势。敌人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是因为他认为有利可图,没有利益他是不会轻易来进攻的;敌人处于优势,如果不利用天时地利等有利条件就无法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在陈仓、崤谷中阻挡虞诩行军。虞诩就此驻军停止前进,并撰文向朝廷请求援兵,等待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一消息后,便信以为真,就分散开去附近县城抢掠财物去了。虞诩便利用羌兵分散开的时机,下令日夜兼程向前进军,每日疾行百余里。虞诩又命令军士驻军做饭时做两个灶,如此则灶的数量每日增加一倍,羌人以为诩军兵力大增,不敢再追击他们,结果虞诩大破羌兵。虞诩宣称的要等待援军来到后再向前进军,就是用诱敌方法将羌人调开;他命令昼夜急行军,就是要利用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来使敌人处于困难之地;加倍修灶,就是人为地制造援军陆续赶到的假象来迷惑敌人。
“调虎离山”一词源于《管子·形势解》:“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畏惧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当他们居住在巍峨庄严的宫殿中时,人们就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虎豹若是离开它们所居的深山幽谷而来到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而在民间俗语中,也流传着“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说法,此外,在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七十六回中,就正式出现了将这一名词作为计策名:“不知正中了我的调虎离山之计哩。”
老虎是山中之王,因此若想打虎,必须要先把老虎从山中引诱出来。“调虎离山”用在战争策略上,所谓的“虎”,指的就是强敌,而“山”,则是用来比喻好的地理条件。敌人本就很强大,如果又占据着有利的地理形势,就会如虎添翼,这个时候想要战胜他,不能硬拼,只可智取,一定要用计谋引诱其离开有利地形,再伺机进攻。
只有在强敌离开其所盘踞的根据地时,才会部分地失去他所倚仗的优势,才有可能出现有利于我方进攻的机会。所以,这一计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调”字,要善于巧妙地制造各种假象,使敌人出现判断失误。当敌人上当之后,再因势利导,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有机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实施“调虎离山”之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调动“老虎”。军事上交战的双方,实力虽有强弱之分,但是必定各有所恃。即便是实力较弱的一方,如果深沟高垒,闭门不战,想要攻下它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让其由“静止”转为“活动”,在这“活动”之中寻找破绽,才是上策。
二、改变“山势”。老虎所倚仗的,是山高林深,如果用计无法让其离山,不妨转变策略,对其所凭借的环境下手,比如说搜山伐木,比如说放火烧山,一旦它所依赖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它就不得不离开其所盘踞的山林,优势就会淡化甚至完全失去。敌人不管多么强大,如果对其所依赖的客观环境下手,情形也有可能发生改变,优势变成劣势,这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三、调虎占山。战争中,有利的地形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敌人抢先占领了有利的地势,就不能强攻,应该想办法引开他,乘山林空虚之时迅速占领,让这有利的地形为我方所用。
而应对“调虎离山”之计,也可以采用下面的防范措施:
一、经得住诱惑。一旦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就不要轻易放弃,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千方百计诱使敌人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来交战。不管敌人如何诱惑,都不要轻易离开。
二、守好虎山。作为山林之王,必须要对自己的领地了解得一清二楚,哪一片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从哪条道可以及时回山……这样,在不得不出击的时候,就不会离山太远,也能够在遇险时迅速回撤,固守大本营。
三、不被“山”所局限。能占山为王固然不错,但是也不能太过于依赖山,离开山就无法存活。必须要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离开山到了平原上也不至于落到被犬所欺的境地。
“调虎离山”,其实就是一种调动敌人的策略,如何“调”,基本方法还是以利相诱,让敌人按照自己事先设定好的方向走。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始皇的暴政统治,但是为了争取最后的统治权,农民起义军中实力最强大的两个领袖—项羽和刘邦之间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项羽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涌现出的一位军事天才,他英勇善战,精通兵法,曾指挥手下兵士破釜沉舟,与秦军九战九胜,号称“西楚霸王”。而韩信则是刘邦手下最能征善战的将领,用兵极为灵活多变,为了牵制项羽,韩信出兵仅花了四个月就灭掉了魏国、代国,越过太行山,进逼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口,准备抗击汉军,广武君李左车前去向陈余献计:“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现在又有张耳加盟,乘胜欲下赵国,军队士气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每餐吃饱’。我们所在的这个井陉口山路狭窄,车不能并行,骑兵也不可列队,汉军走不上数百里,粮草肯定就会落在后面。希望您能暂时拨给我三万奇兵,从小路截断汉军的辎重和粮草,您再深挖护营壕沟[1],加高兵营围墙坚守营寨,但不出战。这样汉军前不得战,后不能退,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里无法补充粮草,这样用不了十天,韩信、张耳的人头就可以手到擒来了。希望您能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一定会被他俩擒获。”(www.xing528.com)
可惜成安君陈余是一个书呆子,他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并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兵力是敌人的十倍就包围它,一倍的话就与之交战,韩信虽然号称数万人,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而且他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至极了,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是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应付?再说避而不战的话,其他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就会蜂拥而至来攻打我们。”李左车的建议就这样被否决了。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大大松了一口气。他大胆地引兵前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半夜时挑选了两千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并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会倾巢出动,到时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
凌晨,韩信命令副将传令:“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通过分析,汉军得出了一个结论:由于赵军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在没有见到汉军大张旗鼓之前,肯定会担心汉军一遇到险阻就会退兵,所以可能不会轻易出兵攻打。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天刚亮,韩信就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帜和仪仗鼓乐,击鼓进军,赵军果然中计,倾巢出动迎战。
战斗持续一段时间之后,韩信、张耳佯装不敌,丢旗弃鼓而逃,引得赵军追击。这时韩信所预先埋伏的两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杀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更换上汉军旗帜。等赵军准备退回的时候,却见营中遍插汉军旗帜,以为中了调虎离山之计,阵势大乱,四散奔逃,形势急转直下,占有绝对优势的赵军很快便溃不成军,被汉军两面夹击,一败涂地,陈余被斩杀,赵王歇被活捉。
韩信假装败退,引得赵军追击,成功地“调虎离山”,从而让预先埋伏的两千轻骑兵顺利地将红旗插上了赵军阵地。就这样,韩信凭着出色的谋略,顺利攻下了赵国,其“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
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涌现了许多极为经典的战役,其中由赵国名将李牧指挥的截击战—肥下之战可以说是一场非常经典的战役。
公元前二三三年,秦将桓齮(一说即为“荆轲刺秦王”中的重要角色樊於期)率军东征,越过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将扈辄的军队,斩杀十万赵军,攻占了赵国大片土地后进逼邯郸城。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直驻守在赵国北部边防的李牧受命为将军,率部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领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相遇,形成对峙之势。李牧分析了秦赵两国军队的情况,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高昂,而赵军经过之前的败仗将士们信心明显不足,如果仓促应战,很难取得胜利。于是他下令加紧修筑堡垒,增强军事防御,避免决战,然后等待秦军松懈的时机,再发起进攻。制定这一方针后,赵军士兵便严防死守,拒不出战。
而当时的秦军首领桓齮在面对赵军坚守不出的情况时,非常焦急,因为秦军远道而来,无法打持久战,必须要速战速决。因此,他决定来一招“调虎离山”,率兵进攻邻近的肥下,诱使赵军前往增援,一旦赵军离开营垒,就有把握将其歼灭在路上。事实上,桓齮这么做是有一定的缘由的,他推测李牧是想效仿长平之战时廉颇的做法,即坚壁不战,消耗秦军,因此他决定运用白起的策略,让赵军重蹈覆辙,可惜这一次他低估了李牧的判断力。
没想到桓齮的计谋被李牧一眼看穿,李牧面对肥下一封封请求增援的急报丝毫不为所动,赵军中一些将领却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们力主前往救援肥下,李牧却以“敌攻而我救,是制于人……乃兵家所忌”为由一口回绝了。
此时,桓齮却率秦军主力前去进攻肥下,还分出一部分人马在宜安到肥下之间的路上准备截击,这样一来,营中留守的兵力就非常薄弱。再加上赵军多日来一直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防备也就渐渐松懈下来了。因此,当李牧连夜偷袭秦军大营的时候,几乎如入无人之境,俘获了全部留守秦军以及辎重[2]。
那边桓齮尚未攻下肥下,却惊闻大本营被占,不由得惊慌失措,连忙撤兵回营救援。然而这一切全都在李牧的预料之中,他从容不迫地部署军队迅速应对,一部分兵力由正面截击敌人,而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进行战斗时,立即遭到两翼赵军的包围,赵军奋勇当先,特别是李牧由北部带来的骑兵部队,不断地从侧翼和后路冲进秦军之中,扰乱秦军阵形。
经过连番激战,秦军大败,近十万秦军全部被歼灭,主将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肥下之战是战国末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也是秦军百年战争史上遇到的唯一一次重大伤亡。
桓齮想用一招“调虎离山”来对付李牧,没想到“调虎”不成反被李牧所“调”,而在此战之中,李牧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所具备的种种素质,正确的谋略和作战指导思想,使他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最辉煌的胜利。
智慧小锦囊
老虎为什么只有在森林中可以称王?蛟龙为什么只有在大海里才能掀起巨浪?那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能够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对人类来说,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我们应该挑选能够最大程度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领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进行钻研,何愁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1] 【壕沟】用于军事防御并且通常将挖掘出来的泥土堆在它前面作为土方的狭长沟。
[2] 【辎重】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