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
公开地出现多方面的秩序混乱、不协调,说明敌方内部矛盾激化,暗中静观敌方的发展变化,等着敌人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恶化。如果内部矛盾恶化到极限,那么敌人肯定会自取灭亡。这就是“豫”卦所显示的原理,做事顺时而动,事情就能做得顺利。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当敌方内部明显地表现出多方面的混乱时,若直接以兵进逼,敌人就有可能停止内乱而齐心反击;若是退避得远远的,敌人内部的混乱必然会愈演愈烈。从前,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被曹操击败后率领数千士兵逃到辽东。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离曹操遥远,并不臣服曹操。后来曹操击败乌丸,有人建议曹操立刻乘胜去征服公孙康,就能擒获袁氏兄弟。然而曹操说:“叫公孙康自动杀掉袁尚、袁熙,把首级亲自送来,不必劳师动众远征辽东了!”到了九月间,当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归来时,公孙康果然杀了袁氏兄弟,并把他们的首级送上。众将领向曹操请教其中道理,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尚两兄弟,如果我从外部急追紧攻,他们必然会联合起来对付我;如果我慢慢地远远回避,他们必然会互相残杀,这种形势是客观必然的。”有人说,这是孙子兵书《火攻篇》所讲的道理。《孙子·火攻篇》的前面部分是阐述火攻的方法,后面部分是阐述用兵慎重的道理,这与“隔岸观火”计谋的意思恰好吻合。
4讲解
据考证,最早出现“隔岸观火”一词雏形的是在唐朝乾康所作的《投谒齐己》中的诗句:“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意思是指对岸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而一河相隔的另一边却心冷如冰,漠不关心。也有人认为是出自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之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周郎今夜成大功也。”
实施这一计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火”可观,如果火势不大,甚至可以适当地煽风点火、添柴加火,但是如果本身连一丝火星都没有,自然就无法实施计谋了;二是要有“岸”可隔,如果没有相对安全的立足之地,贸然去观火是很不明智的,万一观火不成,反而引火烧身,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运用隔岸观火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煽风点火。再强大的敌人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每一个群体的内部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这些矛盾能否引起内部的混乱很难说,假如敌方没有“火”,我方也就无“火”可观,这时,不妨从中煽风点火,制造混乱。
二、添柴加火。在通常情况下,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缓解,因此,在两虎相斗时,静观其变也是一种添柴加火,而暗中推动事端继续恶化,主动地添柴加火,将会使有利于自己的时机更快地到达。
三、等待时机。观火不是目的,取利才是最终追求,但隔岸观火的精髓在于观火时间的把握,当火力旺盛时贸然靠近说不定会引火烧身,而如果燃烧完了,火力太微弱时,获得的利益又可能大打折扣。所以,对时机的把握相当关键。
对隔岸观火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及时解决矛盾。当内部出现矛盾冲突时不要惊慌害怕,应该积极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如果只是为了一点小的局部利益而同室操戈,完全就像是把屠刀递到了敌人手中,最后必然会痛悔不已。
二、一致对外。古人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一家人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但是不要让这些矛盾和分歧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并且在敌人出现时,必须放下争执,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三、内斗勿忘防外。不管自己的内部发生多么严重的争斗,要始终不忘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人在看“热闹”,或是企图获取渔翁之利,就应该及时醒悟,搁置争议,寻求和平解决内部争端的方法。
“隔岸观火”考验的是主帅的耐心和对时机的把握,高明出色的将领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最有利于自己的战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孙膑用一招漂亮的“围魏救赵”打败了庞涓,也打响了自己军事谋略家的名声,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1],可以说,他在对时机的把握上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魏惠王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攻打赵国没有占到便宜很不甘心,经过休整后,魏国的兵力又日渐强盛起来了。而这个时候,齐威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大将军田忌的兵权,魏惠王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便在公元前三四二年,再次派遣庞涓统率大军去攻打韩国,韩军挡不住魏军的进攻,屡战屡败,韩国便急忙派遣使臣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拿不定主意,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询问群臣说:“韩国派来使者求救,诸位说是救还是不救?如果救的话,是早救好还是晚救好呢?”
此时,田忌已经恢复了大将之职,主张火速发兵去救韩国。田忌说:“如果不赶快发兵救韩,韩国兵败便会屈服于魏国,魏国的势力强大,就会直接威胁齐国,所以不如及早发兵救韩。”诸大臣各持己见,争执不下。齐威王便征求孙膑的意见,他对孙膑说:“军师一言不发,您是什么看法呢?”孙膑说:“魏国以强凌弱,攻打韩国,韩国受挫,便会屈服于魏国,这样对齐国不利,所以不可不救韩。但现在魏、韩两国仅是刚刚交锋,士气正盛,如果在魏、韩两国的军队都没有疲惫的情况下去救韩,就等于是齐国代替韩国来承受魏军的攻击,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不是齐军指挥韩军,反而是韩军指挥齐军,所以过早发兵救韩,也是不好。”(www.xing528.com)
齐威王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进一步询问孙膑说:“依军师的意见应该怎么办呢?”孙膑回答说:“魏国自恃其强,早就有攻破韩国的意图。我们可以先答应发兵救韩的请求,韩国恃有齐国的救援,必然会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削弱魏国的军队。魏军见韩军顽强抵抗,也会尽全力向韩军猛攻,韩国必然向齐国求救,我们可以趁机与韩国结盟,韩国就会依附齐国。魏军经过与韩军的激烈拼杀,实力会大大消耗,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发兵去救韩,既可减少损失,也可以乘势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最终战胜魏军,达到救韩的目的。这样,齐国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获得最好的名声。”
齐威王听后,连声称赞,立刻采纳了孙膑的意见。他暗地里派人将齐国会发兵救韩的打算告诉给韩国使者,然后送使者回国。韩国恃有齐国的支持,便拼命地抵抗魏军,先后五次与魏军激战,均遭失败,便火速向齐国告急,投靠齐国。齐威王乘势起兵,派田忌、田婴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去救韩。孙膑早已筹划得当,大将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并不直接去救韩,又把十多年前的故技搬来照用,统率大军逼向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无可奈何,只得放弃攻韩,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回救魏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群起,纷纷拥兵自重,其中,在北方实力最强的要数袁绍了。但曹操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也逐渐强盛起来。
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了袁绍囤粮的乌巢,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使得袁绍的主力几乎被全歼,从此一蹶不振,卧病在床,不久后就病死了。
袁绍临终之时,由其妻刘氏及谋士审配、逢纪操纵,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统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而袁绍的长子袁谭正驻守青州,得到父亲死去弟弟继位的消息,心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
这个时候,曹操正乘连胜之威,进攻黎阳。袁尚便派袁谭为先锋前去迎战,袁谭无奈,只好率兵前去抵抗,大败,只好派人向袁尚求救。
袁尚得到消息后,只拨了五千多名士兵相助,曹操得到消息后,就派人在半路上将这五千多名援军全部截杀。此后,袁尚便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袁谭大怒,便欲投降曹操。消息传到冀州,袁尚担心袁谭降曹后并力来攻,便亲自率领大军去黎阳救助袁谭。袁谭闻讯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头。不久,袁熙、高干也领救兵来到黎阳城下。四支兵马并在一处,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黎阳很快就被曹军攻破。袁氏兄弟与高干只好弃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赶,袁谭与袁尚退入冀州坚守;袁熙与高干则在城外下寨,以成掎角之势。曹军连日攻打,一时难以奏效。
这时,谋士郭嘉向曹操献“隔岸观火”之策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谭、袁尚二人势力相当,各树党羽,互相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就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暂缓攻击,他们之间就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南向,作出南征刘表的姿态,以便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当其内乱发生后,再进击他们,可以一举而平定河北之地。”
曹操认为很有道理,便留下贾诩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率大军向荆州进兵。
事情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撤军不久,袁谭即公开抱怨道:“我为长子,反而不能继承父业,袁尚是继母所生,反而当上主公,我实在是不甘心。”不久就与袁尚撕破脸,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只得一再败逃,无奈之下便想出一个“一石二鸟”的毒计:他派人去向曹操投降,请求曹操进攻冀州,这样,追击他的袁尚就不得不领兵回救,到时他再从后面夹击,除掉袁尚。接着再进攻曹操,曹操远道而来,粮草不足,肯定会退兵,这样袁谭就可以占据冀州了。
老谋深算的曹操当然也不会放弃这个天赐良机,他率军渡河,以粮草不足为借口,屯守黎阳。
袁尚也担心曹操来攻打自己,决定先除掉袁谭,再进攻曹操。袁谭见此,急忙去向曹操求救,曹操却一口回绝:“我这次来一定要拿下冀州,其他的不管。”袁尚进攻袁谭,听说曹操正率大军围困自己的老巢冀州,只好率兵回救。混战中,袁尚大败,冀州也被曹操攻破,只好率领残兵败将前往幽州投奔二哥袁熙。袁谭听说袁尚大败,就率兵追击,沿路招降袁尚部下,准备找机会杀回冀州。曹操得到消息后大怒,亲自统领大军去征讨他。袁谭得到消息后惊慌失措,派人去向刘表求救,刘表却婉言谢绝了他,袁谭无奈,只好率军退逃。曹操不肯罢休,一路追赶,将袁谭除去,接着引兵攻打高干、袁熙,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
袁熙、袁尚兵败,引兵连夜奔往辽西投靠乌桓去了。曹操用郭嘉之言,以田畴为向导,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轻军千里往袭,在白狼山与袁氏兄弟及乌桓王冒顿的大军相遇。两军大战一场,冒顿大败被杀,袁熙、袁尚率数千人逃向辽东。曹操并不追赶,退军易州,按兵不动。大将夏侯惇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2]。现在袁熙、袁尚又前往投靠,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火速往征。”曹操笑道:“用不着劳烦诸位虎威,几天之后,公孙康定会自动将二袁的脑袋送来。”众将都不相信。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到。曹操大笑道:“不出郭嘉之料!”
原来,郭嘉在征乌桓途中染病在身,不得已只好留下治疗。临终之时,他写下一封信给曹操,授计说:公孙康一直担心被袁氏吞并,今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怀疑。如果我们派军攻打,他们势必并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果暂缓出兵,公孙康与袁氏兄弟就会互相火并。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熙、袁尚将要来投,当即与手下人议定:若曹操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否则,就将他们骗入城中杀掉,将其首级献给曹操。这是因为,当年袁绍曾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不仅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也担心袁氏兄弟前来投靠是假,欲鸠占鹊巢[3]是真。而袁氏兄弟也的确如公孙康所担心的那样,企图寻机杀掉公孙康等人,以辽东数万骑兵与曹操抗衡,收复河北。所以,当细作回报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设计将二袁杀掉,并且派人将首级送到易州。这样,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即除掉了袁熙、袁尚,并且使公孙康自动归顺。
智慧小锦囊
隔岸观火并不是躲在一边看热闹,而是应该借着这个机会反复观察自己的对手,密切注意对手的动向,并根据对手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部署,最好是能制订出一套可以限制住对手的方法。在生活中,要注意时刻做个有心人,这也是走向成功最基本的条件。
[1] 【军师】古代小说戏曲中所说的在军中担任谋划的人。
[2] 【宾服】归顺,服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