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的意志已经混乱,一会儿散乱,一会儿聚集,又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这是指挥员失去分析判断情况的能力的一种征象。这时就要利用敌人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去消灭他。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联合发生了叛乱。名将周亚夫奉命平定这场叛乱,可他固守城池,拒绝出战。围城的吴王刘濞带兵向东南集结,作出一副要攻打城东南的样子。周亚夫一下子识破了吴王的计谋,立即命令军队重点防守西北。不久,吴军精锐果然向城西北发起攻击,由于周亚夫的军队早有准备,吴军进攻未能得手。这是统帅的神志不乱,能够镇定自若、沉着应战的结果。
西汉末年,朱隽率军包围了宛城的黄巾军,他设下重围,修筑堡垒,并在城外堆起了一座土山来观察城内的形势,当他鸣鼓进攻西南角时,黄巾军立即集结到西南面全力抵抗。朱隽看到这种情况,立即亲自率领五千精兵猛烈攻击宛城的东北角,果然乘虚而入。这就是敌人的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判断战场形势的结果。
如此看来,声东击西策略的运用,必须观察敌人是否真能被迷惑后才能决定用与不用。敌人慌乱无主时,运用这一计谋就能取胜;敌人不慌乱而且有准备时,运用这一计谋将自取灭亡。所以说,声东击西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计谋。
这条计策出自《淮南子·兵略》。“声东击西”之计,是运用了《易经》中萃卦的卦象“坤下兑上”的象理。上卦兑为泽,下卦坤是地,水在地上汇聚成泽,可以润养万物。但是泽水聚集超过一定的限度,也会造成祸患。因此萃卦的卦象表示,随时都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当敌人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处境之中时,我们就要抓住敌人这一不能自控的混乱形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攻似守等战术,去迷惑敌人,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再出其不意地一举夺取胜利。
“声东击西”之计多是在我方处于进攻状态时使用,一般是以制造假象、伪装方位来掩盖攻击方向,“声东”是假象,而所击的“西”才是主攻目标。所以,只要让“西”成为敌人守备薄弱之处,此计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运用“声东击西”之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方位飘忽。进攻的时候方位不确定,可能是东,可能是西,也可能是南,或者是北,而这个不确定是为了让对方摸不着头脑,我方的真正进攻方位应该是事先就确定好了的。一旦对手被弄得晕头转向,不得不被动防守,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就立即按计划发动进攻。
二、扰乱敌人准备。一会儿进攻,一会儿撤退,扰乱敌人的防御准备,时间长了,如果敌人因此而疲惫,再突然发动袭击,一定会取得战争胜利。
三、佯攻要做得逼真。向“东”边发动进攻的时候,一定要效果逼真,借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等到敌人把兵力调过来防守时,再在西边发起猛攻。这其中,佯攻越逼真越能让敌人上当。
四、避实击虚。进攻之前,要弄清敌人军力布置,通过佯攻让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区域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开敌人实力最强的地方,而打击其薄弱环节,可以更迅速地取得胜利。
“声东击西”是一种欺骗性很强的策略,应对这种计策时,最重要的是头脑冷静清楚,防止上当:
一、做好防御。在布置防御体系时,应该全盘考虑,除了分配好军力外,还应该有应急预案。这样,一旦某一处受到攻击,另一处或是机动部队可以赶去救援,使敌人无机可乘。
二、沉着应对。有经验的指挥官首先就应该具备冷静沉着的素质,冷静的头脑可以帮助指挥者发现最细微的破绽。因为假的真不了,再逼真的佯攻也会有蛛丝马迹露出来。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争中,了解对手是非常重要的,善于换位思考也是指挥官们最常用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指挥者快速判断敌人的动向,从而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
总之,“声东击西”是用来迷惑敌人的计谋,讲求的就是“虚虚实实”,掌握真相与假象之间可以随意转换的技巧,击东还是击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击虚”。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争霸战此起彼伏,地处南方的两个小国吴国、越国也被卷入到战争中来,上演了一幕幕一波三折的悲喜剧,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公元前四九四年,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越王勾践不得不前往吴国侍奉吴王夫差,三年里受尽屈辱折磨。回国后,他卧薪尝胆[1],励精图治,时刻准备洗刷奇耻大辱。同时,为了麻痹吴王夫差,他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夫差毕恭毕敬,并送美女西施入吴,每年的贡品更是不计其数。经过十年积累,越国实力大增。当越国为了复仇而上下一心的时候,吴国却日趋腐败。夫差因胜而骄,穷兵黩武,妄图以武力称霸中原。夫差一心想要北上,就征调了大批民工构筑邗城,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勾践为了诱导吴国北进,使之与晋、齐、楚为敌,制造乘虚袭吴的机会,向夫差大献殷勤,派出万名民夫前去协助吴国开凿邗沟。
公元前四八二年,勾践乘夫差北上与晋会盟之机,调集越军近五万人,兵分两路袭击了吴国都城姑苏,并俘虏了吴国太子。吴王夫差一心想称霸,听说越军袭破姑苏,唯恐影响争霸,一连杀掉了七个前来报告情况的使者,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坐上了霸主宝座,然后才率兵回国救援。但是由于姑苏失守的消息已经泄露出来了,将士们军心涣散,夫差只好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考虑到实力不足以一举灭掉吴国,同意了和议,撤兵回国。吴王夫差虽然用议和换取了暂时的安定,但由于之前连年征战,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国库空虚,无奈之下只好解散军队,发展生产,以图恢复力量。但越国却利用战争及议和获取了大量的物资,充实了自己的力量,也提高了战胜吴国的信心。(www.xing528.com)
公元前四七八年,吴国大旱,颗粒无收,农民四处流亡,饥民遍野,勾践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大举伐吴洗雪国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他于三月份率军出征吴国。吴王听到勾践又来进攻,慌忙召集吴国全部人马迎敌,两军在笠泽(今江苏吴江县一带)相遇,吴王夫差在江北,越王勾践在江南,两军隔江对垒。勾践登高遥望,发现江北吴国的军队数量和自己的差不多,若是直接强行渡江作战,可能会遇到吴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他召来谋士文种和范蠡[2]研究对策。最后决定采用虚张声势、引敌上钩之策。
黄昏时分,借着昏黄的光线,勾践在主力的两翼调动部分兵力隐蔽起来,然后范蠡率右军逆江而上,文种率左军顺流而下,半夜时突然鼓声大作,喊声震天,吴王夫差果然上当,以为越军分两路渡江,急忙兵分两路前去迎敌。早就做好一切准备的勾践见吴军主力已经一分为二、各向左右奔去,马上偃旗息鼓,从中间位置潜行渡江。此时留在中间的吴军已经所剩无几,变成了吴军防线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勾践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守军,占领了有利地势,以逸待劳,等着吴军前来。等吴国左右两军发现扑空后急忙回救已经来不及了,大本营已经被越军占领,而且军队已是人困马乏,又被勾践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勾践乘胜扩大战果,挥兵在后面猛追不舍,在吴都城郊区追上吴军,此时,范蠡和文种所率领的左右两路军也已经渡江赶来,加入到围歼吴军的战斗之中。
吴王夫差带着仅存的残兵败将一路逃回姑苏城中,后来在越国的长期围困之下走投无路,绝望自杀。而越王勾践挟着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
吴越两国屯兵江边,南北对峙,江水成为隔绝两国军队的天险,勾践就非常巧妙地利用江水所造成的隔绝,在夜色的掩护下上演了一出“声东击西”之策,成功地调开了吴国的主力,使其一分为二,越国军队却乘机顺利渡江。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周勃的次子,同时也是西汉非常有名的将军。他治军有方,以严谨著称,在他所辖的细柳营,就算是皇上驾临,也要按规矩通报后才能进入兵营。
临进去之前,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诫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披挂齐整,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拱了拱手说:“甲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周亚夫的举动让跟随文帝前来的侍卫、随从非常紧张,谁知文帝不仅不生气,还非常感动,严肃而恭敬地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礼。
慰问完毕之后,文帝感慨万分地对身边的群臣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前面两个地方的军队,简直像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是不可能让敌人有偷袭的机会的。”
从此以后,汉文帝对周亚夫愈发器重,临终时更是嘱咐太子说:“国家若有变乱,可任命周亚夫为太尉[3]平乱。”文帝的担忧没过多久就得到了印证,汉景帝即位没多久,由于接受御史大夫晁错的提议开始削藩,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叛乱发生后,汉景帝非常紧张,危急时刻不禁想起了文帝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任命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乱。随后,景帝又任命窦婴为大将军,屯军荥阳以支援各方。七国中,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成为反抗军主力,他们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效忠王室、景帝的同母弟梁王刘武。吴楚联军与梁王的军队首战告捷,歼灭梁军数万人,占领了梁国的大部分地区。梁军不得已退守睢阳,又被吴楚联军包围。危急时刻,梁王向周亚夫请求救援,没想到周亚夫不仅没有迅速派兵前去援助,还将大军向东调动到昌邑城坚守不出。
其实,在周亚夫出兵之前就曾向景帝提出过,他的计划是先不救梁国。因为他分析,吴楚士兵素来剽悍,战斗力非常强,如果正面决战,损失很大不说,还难以保证一定会取胜。不如先放弃救援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再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当时也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梁王接着几次向周亚夫求援,都没得到回应。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周亚夫曾每天都收到过梁王的求援信,但他无一例外都置之不理。梁王只得把求援信发往京城,景帝亲自下诏给周亚夫,命令他调兵救梁,可是周亚夫依然不为所动,死活不发兵。梁王对周亚夫的见死不救急得直跳脚,恨周亚夫恨得牙痒痒,无奈之下只得拼命自救,全力阻挡吴楚联军的攻击。
吴楚联军见睢阳久攻不下,转而攻击周亚夫驻守的昌邑城,周亚夫还是依然故我,命令士兵严守不出,任凭敌人如何叫嚣挑衅,全部置若罔闻[4],成日只是训练士兵,修缮防御工事。周亚夫的处变不惊,还体现在一件小事上。由于军队一直坚不出战,士兵们有些不乐意了。有一天晚上,营中忽然发生了混乱,嘈杂声一直传到周亚夫的营帐,但是侍卫发现,周亚夫一直躺在床上休息,听到哗变信息,都没有出面解释什么。吴楚联军见周亚夫不出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集中兵力猛攻东南角,企图吸引周亚夫将兵力也集中到东南角防守。没想到周亚夫根本不上当,将兵力悄悄调往反方向的西北角,在那里果然遇上吴楚联军的真实主力,由于早有防备,迅速击退了进攻,使得吴楚联军的“声东击西”的计策彻底破产。
表面上看来,周亚夫驻军昌邑,一直按兵不动,其实并非如此,暗地里他早已派人截断了联军的补给线,并屡次劫下联军的粮草。这一行动非常隐蔽,吴楚联军开始并没有察觉,时间一长,效果就渐渐显露出来了,吴楚联军粮食匮乏,临阵脱逃的士兵日益增加,叛军不得不开始撤退。此时,一直没有行动的周亚夫却迅速动了起来,率领精兵迅速追击,将吴楚联军打得溃不成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越国后被杀,这次声势浩荡的叛乱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被平定了。
周亚夫不因权贵而改变作战计划,顶住各方面的压力,耐心等待最佳的时机,目光敏锐地识破了敌人“声东击西”的计谋,不仅是他有胆识、有智慧的体现,也是他作为一个良将的品格,周亚夫不愧是一代名将。
智慧小锦囊
为什么很多人会被“声东击西”的计谋所蒙骗,被耍得团团转?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敌人太狡猾,而是自己的意志不坚定,目标不明确。生活中,如果我们有理想、有目标,就应该向着它坚定地往前走,千万不要随便地被其他的诱惑所吸引,轻易地丢弃了本来的目标,否则将永远也无法到达胜利的彼岸。
[1]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2] 【范蠡】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他与文种协助勾践着手重建国家,率师伐吴,大获全胜。成功后悄然隐退,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3] 【太尉】官职名,秦到西汉时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至宋徽宗时,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除。
[4] 【置若罔闻】置,放,摆;若,好像。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去过问或不予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