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当敌人遭遇到困难、危险时,就要乘机出击夺取胜利。这就是“以刚克柔”的方法。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当敌人有内忧的时候,就侵占他的领土;当敌人有外患的时候,就劫掠他的百姓;当敌人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时候,就趁机吞并他的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国内遭遇大旱灾,连螃蟹和稻谷的种子都没有的时候,便谋划着要进攻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北上到黄池与各国诸侯会盟的时候,国内防御空虚,因而大举进攻吴国,大获全胜。
在军事上,“趁火打劫”是一种很常见的军事谋略。《孙子兵法》的“计篇”中有“乱而取之”,就是这个道理,而《战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体现。
“趁火打劫”的“火”,借指对方的困难、麻烦,而这困难和麻烦一般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内忧,二是外患。所谓内忧,或是因为天灾而造成经济上的困难,导致民不聊生,或是因为内部争权夺利,发生内讧而四分五裂,或是因为昏君奸臣,朝政腐败而引发内部叛乱……而外患,则指的是外敌入侵。
假如敌人方面遇到了以上这些严重困难中的一种,多半会穷于应付而自顾不暇,这时也正是敌人防卫能力最弱的时候,充分利用这个由敌人自己为我们提供的可乘之机,向敌人发起突然进攻,往往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趁火打劫之计,要掌握以下几点要诀:
一、乘人之危。密切关注敌人的一切动向,一旦敌人遇到困难,不管是内忧还是外患,都不应该轻易放过,乘机向其发起主动进攻,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二、添柴加火。当得知敌人遇到困难时,观察敌人的反应,如果这困难还不足以使其阵脚大乱,不妨乘着混乱再给他制造更多的困难,使其雪上加霜,那么我方就可以更容易地将其置于死地了。
三、乱中取利。当得知敌人“家中失火”时,可以试着以救火为名混进去,既不会引起对方的注意,也能乘机暗中观察敌人的情况,为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
防范趁火打劫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防火意识。敌人所抓住的时机就是“家中失火”,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加强防火意识,消除各种火灾隐患。只要自己这里不发生火灾,那么敌人就找不到可乘之机,这才是从根本上防住了“趁火打劫”。
二、临危不乱。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积极组织“救火”,把损失降到最低。如果这火是从自己的内部烧起来的,那么应该迅速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三、关门闭户。当家中失火的时候,迅速组织“救火”是必需的,但是也应该在“救火”时把守好大门,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乘机捣乱,让敌人找不到任何漏洞可以钻,自然就可以降低损失了。
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任何一点疏忽所造成的失误,往往都可以成为改变整个局势的关键。“火”在敌方则对我方有利,在我方则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要善于利用敌人的“火”而预防自己家中“失火”。
战国时期,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多出身贫贱却智慧超群,常以布衣之身游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联六国逼秦退守西陲;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这其中,有人仅用一个寓言,就保存了一个国家。他就是苏秦的弟弟苏代。
当时,燕国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赵国聚集了大军准备出兵攻打燕国,这时,燕王的谋士苏代主动请缨前去制止这件事。见到赵惠王后,苏代绝口不提自己的来意,而是装作无意地对赵惠王讲起自己看到的一件新鲜事:
在易水河边,有一只很大的河蚌张着壳晒太阳,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它白嫩的肉上,真是惬意极了。正在这时,从河蚌的后面偷偷地飞过来一只精瘦的鹬鸟。它真是饿极了,用尖利的长嘴巴,向河蚌露出来的鲜嫩的肉一口啄去。河蚌受到突然袭击,急忙夹紧坚硬的外壳,把鹬鸟的长嘴牢牢地夹住了。鹬鸟进行了一番挣扎,却怎么也甩脱不了,河蚌的硬壳夹得越来越紧。
【河蚌】(www.xing528.com)
鹬鸟恶狠狠地说:“河蚌呀河蚌,你不要这样凶狠,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是要干死渴死吗?我就等着吃你的肉了!”河蚌的那一块嫩肉依然被鹬鸟的嘴巴叼着,十分疼痛,可是它也不甘示弱,嘲笑鹬鸟说:“你要吃我的肉,我就要你的命!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非渴死饿死不可!”它们两个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有个渔夫远远地看见这边的动静,就急忙跑了过来,一伸手把它们都逮住了,放进了鱼篓。当天晚上,鹬鸟和河蚌就都成了渔夫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鹬鸟和河蚌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赵惠王听得津津有味,连连嘲笑鹬鸟和河蚌的愚蠢。这时苏代就趁机转入正题说:“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国,但您是否清楚,燕、赵两国国力相当,赵国在几年之内不可能把燕国打败,那样势必出现两国长期相持的局面。而强大的秦国一旦看见燕、赵都疲惫不堪的时候,一定会像易水边的渔夫那样趁机从中渔利。这时赵国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请求大王在发兵攻燕的这件事上要三思而行啊!”
赵惠王听完苏代的一席话后,终于恍然大悟,即刻恳切地说:“我们不能做鹬鸟和河蚌那样的傻事,而让秦国得利。出兵燕国的事以后就别再提了。”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倒是一位非常勤政的君主,他宵衣旰食[1],很想挽回国家颓亡之势。可惜他刚愎自用,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更是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误中了皇太极所施的反间计,杀害了守卫边疆的名将袁崇焕,导致明朝内忧外患,只等着压垮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一棵树上,明朝统治宣告终结。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顺,还未立稳脚跟,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们便渐渐腐化堕落。
此时,明朝名将吴三桂正统领十多万人马镇守山海关,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起义军将领抄了吴家,扣押了吴三桂的父亲,并掳走了吴三桂的妾陈圆圆。那吴三桂本是个势利小人,惯于见风转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可是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扣、爱妾被掳之后,一时气愤,竟然做出了投靠清国的决定,想要借清兵之手除掉李自成。
北边的清国两代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因为袁崇焕等将领镇守边关,他们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治皇帝即位时,年仅七岁,所以一切军国大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决定。多尔衮也想完成父兄没能做到的入主中原的遗愿,所以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只是慑于吴三桂十万大军镇守边关,因此一直没有轻举妄动。
吴三桂复仇心切,甚至亲自去见多尔衮,恳请道:“明清两国,世代通好,当年清国内部发生叛乱,我明朝也曾发兵相助过。现在明朝不幸,盗贼横行,京都沦陷,君王晏驾,百姓涂炭,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勤王起师,原是我辈本分,可惜本将兵微将寡,实在是抵挡不住那群乌合之众。清国如果还念着两国邻邦的情谊,也应该举国发兵,助我一臂之力。”
多尔衮早就想入侵中原,如今,非但面前关隘皆除,自己竟然还成了堂堂的正义之师,吴三桂的请求可以说正中他下怀。多尔衮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心中虽然狂喜,脸上却故作难色,推搪拒绝说:“贵国内乱,按说我应该尽邻邦救援的情谊,只是我国国小兵弱,恐救助不成,于事无补,将来反自受其累,落得千古骂名。这件事实在是我国力所不能及,实在是难以如您之愿,请将军多多谅解。”
吴三桂苦苦哀求着说:“反贼虽然人数很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只要贵国肯出兵相助,一定会凯旋的。”多尔衮就是不轻易松口。就这样一连谈判了半个月,多尔衮虽然嘴上一直说不能出兵,但暗地里却早已开始厉兵秣马[2],进行作战的准备了。
等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多尔衮才假惺惺地说:“既然将军连番数次恳求,我也被将军的忠心所感动,不管我国有多大困难,都会以邻国之难为己难,决定出兵相助。”吴三桂闻言大喜,立即收拾兵马,与多尔衮的清军合兵一处,浩浩荡荡穿过山海关,向中原腹地大举进兵。大军行进到一片石积如山的地方,与李自成的农民军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搏杀。结果,农民军大败,清兵乘胜追击,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几天之间便一直打到了北京城。李自成弃城向西逃去,清兵占据了北京城之后,完全把当初相助的许诺抛到一边,竟然大大方方地当起皇帝来,从此中原大地都归清国所有了。
平定李自成之后,清兵马上掉转枪头向明朝官兵下手,在扬州血屠七日,杀得满城老幼无存,再血洗嘉定,明王朝的遗臣或被收买,或被杀害,中原人民罹难之惨,死伤之重,都是历史上极其罕见的。
这个时候,吴三桂也只好为虎作伥,成为清军阵前的马前卒。后来被封为平西王,偏安于一隅,不过最终也难逃抄家灭族的命运。
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就是乘着中原内乱之机,以助剿为名,最后统一了天下。如果没有明朝腐朽的统治,没有吴三桂的叛变,清军也没有那么容易长驱直入杀进山海关。后来,多尔衮在给史可法的一封信中说:“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最为典型的“趁火打劫”实例。
智慧小锦囊
在战场上,看不出敌人的弱点的,是“瞎子”;而当敌人自乱阵脚时不去进攻的,是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归的“傻子”。敌方“失火”,这是天赐良机,要聪明地去捕捉它,利用它,在很多时候,这样的战机就像是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这个时候优柔寡断,心慈手软,裹足不前,坐失良机,最后可能就会养虎遗患,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1]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2]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