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人,不如先想办法分散敌人的兵力后,再各个击破;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位更有效。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用兵作战就像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他的锋芒,就好比治理洪水要疏导一样,对于实力弱的敌人,要攻击他、歼灭他,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河堤一样。所以,当齐国派兵去解赵都邯郸之围时,孙膑对田忌说:“要解开杂乱纷繁纠缠在一起的丝线,不能握着拳头去捶打;要劝解打架的人,不能自己参与打斗。只要抓住敌方要害,攻其虚弱之处,使敌方处于受阻的困难局面,赵都之围便自然而然解除了。”
其实,迂回的办法有很多种,比如说,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他,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他,其目的就是让敌人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改变策略,这样,敌我双方的地位才会发生转化。因为大军围赵,魏国都城就成了守卫较空虚的薄弱之处,一旦魏国都城受到威胁,魏王必定会召回大军加强守卫,那么孙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这一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管采用哪一种围困方法,“围魏”必须能够实现“救赵”的结果,否则的话,“围魏救赵”就不可能成功。
在实施“围魏救赵”的同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避实就虚,即主动避开敌人的强处,攻击其弱点,有的时候,看起来是绕了远路,其实是很顺利地达到了目的,比直接攻击的效果要好很多。
二、寻找突破口。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同样,即使是最完美的计划也一定会有破绽,从破绽处入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一旦打开缺口,说不定会取得“势如破竹”的气势,轻松取得胜利。
三、舍难求易。在“围魏救赵”中,首先要确定一点,那就是攻“魏”比攻“赵”简单;其次选择“魏”时,一定要是敌人必不可少的关键,如果进攻的是对方可以轻易舍弃的地方,就不可能实现救赵的目的。
而应对“围魏救赵”之计,也可以通过加强以下几点来进行防范:
一、不要留下后顾之忧。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顾头不顾尾都是大忌,在外面再横行无忌,家中后院起火最后是一定会一败涂地的。所以,战争中最重要的是有个稳固的后方,这是在作战之初就必须要考虑到的,要准备好防范措施以防不测。
二、关键时刻丢卒保车。当然,大梁是魏国的都城,是不可能丢弃的,而在其他的时候,一旦遇到难以两全的局面,必须要冷静分析,做出抉择,要学会断尾求生。反之,什么都要保,很有可能就什么都保不住。
三、闪电战。魏国大军远道来袭,没想到赵都却久攻不下,长期围城本来就消耗极大,同时自己的国都又不免兵力空虚,一旦受到攻击自然很难兼顾。
王守仁,号阳明,他不仅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哲学家,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不仅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一五一九年六月,明宗藩宁王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集合了号称十万大军起兵叛乱,很快就攻下了九江、南康等地,并出鄱阳湖,沿江东下,率领叛军直达安庆城下。叛军声势浩大,安庆危在旦夕,眼看就要被攻破,明朝旧都南京岌岌可危。
时任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的王守仁正要率军去福建剿匪,部队行军刚到丰城时得到了宁王叛乱的消息,立即调配军粮,修制器械。很快,王守仁就从各地征调了民兵八万人,对外号称三十万,声讨宁王叛军。得到安庆告急的消息后,王守仁立即召集手下将领商讨策略。
推官王晖对大家说:“宁王攻打安庆,打了好多天都没有攻下,说明他兵疲气沮。若此刻率大军前往救援,与安庆守兵前后夹攻,必能取胜。在安庆打败朱宸濠之后,南昌城唾手可得[1]。”听了王晖的分析,众将议论纷纷,有的赞同,有的反对。(www.xing528.com)
王守仁反驳了王晖的观点,他说:“王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试想我军欲救安庆,必然越过叛军镇守的南昌,困难情形暂且不说,就是到了安庆与朱宸濠相持江上,势均力敌,胜负也未可知,况且安庆守军经过连日激战,一定疲惫不堪,不足为我援应。如果此时南昌之敌出我军背后,绝我粮道,南康、九江的敌人趁机进攻我,使我军腹背受敌,岂不自蹈危地吗?依我之见,不如首先攻打叛军的老巢南昌。宁王的精锐之师已蔽江东下,南昌的守军一定单弱。而我军新集,气势正盛,不难攻破南昌。宁王闻南昌危急,必定不肯坐失巢穴,必然还兵自救,安庆之围自可解除。等朱宸濠回到南昌,我已把城夺下,这样一来,叛军的士气会非常低落。我军再乘势攻击,必可大获全胜。”听了王守仁深入细致的分析,王晖和众将官心悦诚服,一致同意攻打南昌。正当王守仁临行之际,有侦骑来报:叛军在南昌城南预置伏兵,作为城援。王守仁立即派骑兵五千人,夤夜出发,从小道潜行,掩袭叛军伏兵。
王守仁率大军来到南昌城下,即刻发动攻城。果然不出王守仁所料,南昌叛军势单力孤,渐渐不支。城南的伏兵欲来相救,却被王守仁派去的五千骑兵冲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几日后,王守仁率军攻克了宁王的老巢南昌。
此时的宁王日夜督军进攻安庆,由于守军顽强抵抗,战争没有任何进展。南昌失守的消息令他大惊失色,急令撤兵还救南昌。手下将领李士实进谏说:“现在救援南昌恐怕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应当一不做二不休,即刻起兵径取南京。”朱宸濠沉吟半晌,方说道:“南昌乃我之根本,金银钱谷,积储颇多。我无论如何要夺回南昌。”李士实见朱宸濠主意已定,只好作罢。
朱宸濠率军登舟,溯江而上,还救南昌。王守仁先把叛军的先锋船队引进埋伏圈,然后出奇兵大败叛军。朱宸濠增兵再战王守仁,结果又吃了败仗。朱宸濠并不甘心,收拢各部舟船,在江面上联结成一个方阵,以求固守。王守仁见状,决定效仿赤壁之战的火攻之法。朱宸濠万万没有想到,王守仁的一把大火使他的船队变成灰烬。
王守仁在安庆被围的危急时刻,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率军急攻南昌,不仅迫使朱宸濠撤兵还救,解除了安庆之围,而且攻占了叛军的根据地,使叛军士气衰落,连战连败,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天京变乱又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武昌、汉阳接连失守,清军占领了江西大部分地区,并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围困天京。
为了挽回局势,洪秀全提拔了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主将。公元一八六〇年,清朝政府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从根本上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提出了一条妙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碰硬只会让我们损失惨重。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我带着他们乘夜突围,前去偷袭敌军屯粮的地方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这个时候,天王可以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必然可以解除。”
翼王石达开也急忙响应,并表示也愿意率领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其他将领都觉得这招“围魏救赵”之计非常好,而且有两位英勇的王爷指挥作战,胜利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可是洪秀全天生疑心重,怀疑两位王爷是看到天京形势险恶而乘机逃跑,所以迟迟不肯下令。李秀成猜到了洪秀全的心思,跪在地上苦苦恳求,石达王也跟着哀求,最后洪秀全犹豫再三,终于同意了这个计划。当时正好是农历新春佳节,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又已经把天京团团围住了,不免心生懈怠。正月初二的半夜时分,李秀成和石达开各自率领一小部分人马,在夜色的掩护下从敌人封锁最为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突围成功后,两位王爷立刻兵分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到达杭州时,只见城内守卫森严,他下令将士们攻城,好几次进攻都被打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因此城内派了一万多士兵把守。他们遵从命令,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就这样,李秀成连打了三天三夜也没能攻下杭州,心中万分焦急。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与太平军连续作战,都很疲惫,一看下起这么大的雨,就都躲进城里休息。由于几天几夜没有好好休息,守军一倒下就都呼呼大睡起来了。李秀成却利用雨夜,派了一千多名勇士,冒雨用云梯[2]爬上城墙。等到守城士兵惊醒过来时,城门已经被打开了,李秀成率领部队冲入城内。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
和春得到杭州失守的消息,心急如焚,急令副将张玉良率领一万多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要分兵解救杭州,就乘着清军人马调动的时机,下令太平军全线出击。而此时,李秀成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使命,又率军往天京赶。奔向湖州的石达开也回撤天京。这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就对清军形成了夹击之势,清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势大乱,混乱中死伤六万余人。
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就这样顺利解开了。
就实力上来说,清军绝对占据上风,可能也因此产生了懈怠之意。首先是任由李秀成、石达开突围而不追击,其次是闻说粮仓被焚而自乱阵脚,从而落入了太平军“围魏救赵”的陷阱中了。
智慧小锦囊
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蝴蝶效应”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中国古人也很善于利用这一点,“围魏救赵”的计谋产生于战争,其实是古人智慧的体现。而这一计策也告诉我们,处理任何事情时不要单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抓住对方的要害和薄弱环节,让强敌实力分散,由强变弱,然后再针对其弱点展开攻击。
[1] 【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2] 【云梯】古代攻城时用于攀登城墙的长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