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离文本有多远?

教师:离文本有多远?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考试。而议论文、说明文,初中作文教学不涉及此两类篇目,现代文考试也不涉及此类原文篇目,更是不屑于朗读。长此以往,我们与考试生死攸关,却与文本的美好渐行渐远。当然笔者无意全盘否定教学第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毕竟现实情况在这里。如果哪位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朗读和阅读,而没有针对考试进行不断地训练和练习,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就不难发现,应试化倾向已经相当严重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考试来运转,这在当今是不争的事实。考试考什么,我们教什么,学生练什么。文本、朗读、语言不过是考试的附庸。其存在价值取决于其在试卷上的分值。没有分值的朗读,阅读自然而然也就在教学中被慢慢地摈弃了。

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大讲“效率”,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唯恐读书会占用了时间,甚至于有限的早自习时间也是匆匆而过,大多是默写、听写的前奏罢了。而这样的朗读,也是早已忘却了朗读是为了文本的认识、感悟和积累,读书只是为了扫清文字障碍,加深基础知识的记忆,朗读存在的真正目的性早已缺失。而且即使是如此敷衍的朗读,其形式往往单一。通常都是学生齐读,无思无感,更不用说教师的指导了,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担当了听客、看客的角色,或思考着问题的答案,或翻看着教案,或忙于板书,学生的朗读成为了教师上课过程中的过渡部分。

并且朗读的内容更是严重失衡:据笔者统计,诗歌和文言文的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重头戏,反复朗读背诵识记;至于现代文多以默读快看为主,散文和小说中的经典段落也许还能受到老师的青睐——读一读,大多出于作文积累的需要;而议论文和说明文朗读则是屈指可数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考试。就成都市的中考而言,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课内文言文阅读有18分,所以可“读”、必须“读”,而且要背。但是记叙文,特别是小说,大多篇幅较长,B卷18分现代文阅读不涉及原篇目,读来又占用上课太多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故而快读、略读。而议论文、说明文,初中作文教学不涉及此两类篇目,现代文考试也不涉及此类原文篇目,更是不屑于朗读。(www.xing528.com)

另外语文的课堂也大多按着种种应试性教辅资料进行,草草读完课文后,就直接开始回答课后或者资料上的思考练习。更有甚者,干脆连课文都不让学生读了,一边看着练习题,一边领着学生到课文里去找答案。讲课,大都是直奔主题,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样的艺术技巧,教师疲于奔命地教着,学生无可奈何地学着,一篇篇妙笔生花的课文,就这样被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拆分、肢解。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匆匆阅读完后,教师就开始不断地追问: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赏析、写作顺序、情感等等,一篇平实有感的散文变成了导学案上层出不穷的各类知识点。我们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写了,题会做了,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而对于阅读文本的诸多功能(如再创作、感化、熏陶、审美等等)被统统忽略了。长此以往,我们与考试生死攸关,却与文本的美好渐行渐远。诚如顾传之先生所言:“费了许多功夫,就是没有好好教语文。”

当然笔者无意全盘否定教学第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毕竟现实情况在这里。尽管我们在这里梦想建筑着教学形式的“世外桃源”,但是为了孩子们能进入一所好的学校,终极价值追求的训练式教学依然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主流。应试成绩牵系着家长怀着美好的愿望拿着血汗钱把孩子送入学校的望心,也牵系着学校和教师的生存基础。如果哪位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朗读和阅读,而没有针对考试进行不断地训练和练习,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