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燕
摘 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方面,笔者所在课题组认真分析了本地和学校的特点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本土资源,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新津和世界对话》。旨在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等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于学生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具备的知识和思想、情感和气质,以及在阅读、理解、表达上所呈现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有提升作用。笔者以第九课《修觉诗碑与十四行诗》为例的实践探究,通过前测问卷调查、课外实践活动、课堂展示交流、汇编学生成果等途径,从培养初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国际文化理解意识的层面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关键词:校本读本 实践途径 文学修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建议各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和本校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当地潜在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育也可以利用本土资源,做好校本读本的开发和利用,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走进大自然,体验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www.xing528.com)
新津历史悠久,自北周定名以来已有1450多年历史,自古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资源,如宝墩文明、通济堰、修觉诗碑、观音寺、老君山、火牛阵、龙舟会等。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文化都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学习的。我们发掘和利用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优美的自然风景梨花溪、斑竹林,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修觉诗碑、宝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龙舟会、新津灯谜,雅俗共赏的民俗节会老君山庙会、河鲜美食节等,这些都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把这些本土资源引入校本读本,进入第二课堂,扩充了教育教学内容,拓宽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新津和世界对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校本读本的学习使用中,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既可以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还可以加深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包容性的、绚烂多彩的社会,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人类的交往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环境驱动下,需要借助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立足本土,拥抱世界,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
通过实践探究,笔者利用前测问卷调查、课外实践活动、课堂展示交流、汇编学生成果等途径,把本土诗歌文化与西方诗歌文化关联起来,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将本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同时,认识、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这就从培养初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国际文化理解意识的层面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