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过万重山的课堂教学实录》

《感受过万重山的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指导思想:语文理性化阅读教学实验教学要点:1.通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思路。我们读了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再来回答这个问题。问1:《过万重山漫想》中“万重山”指什么地方?典故源于李白《朝发白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

《感受过万重山的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指导思想:语文理性化阅读教学实验

教学要点:

1.通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思路。

2.通过片断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自读分析文章思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重庆市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对,是三峡移民。三峡移民反映出我国四化建设步伐在迅速加快,也反映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那么,最初征服三峡的人是谁呢?我们读了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预习诊断练习:(补充练习1、2、3题)

三.听朗读录音,用圆点“·”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字,并注明拼音;用波纹线“~~~~”画出过渡语句;用横线“——”标出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句。

附录:.整体阅读方略(阅读要领)

1.把握中心主旨

中心主旨代表着文章的整体意义,统率、贯穿全篇,覆盖文中全部事实,渗透到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中去。是思路总的依据和起点。把握了主旨对文章建构的原由、各个局部的思想意义、语言的艺术特色、文章的表现手法都会发生敏感。把握了主旨也就找到了解决阅读中各种难题的门径。文章的主旨往往是用中心句、关键句揭示的。为了强调主旨,中心句常常居于显著位置,或标题显意,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以特殊文段出现。

2.理清文脉

文脉,即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轨迹。文脉体现为语脉,语脉指上下文中意义相关的话语相互照应、连接的语言组合标志。这些标志包括表示或强调同一句话、主题的重复语、同义词、指代语,表示顺序的时间词、方位词、序数词、表示逻辑的关联词,作者提示某一内容的插入语等等。文脉是思路的外部标志,把握它有助于理清思路。

3.弄清顺序

作者的思路要定性为文章的结构,首先要解决材料的安排问题。安排、组织材料要“言之有序”、有序体现了思路的条理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顺序,记叙文通常有时间推移、空间变换、时空交叉、思想感情变化、逻辑等五种顺序。弄清了顺序,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因为文章顺序,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

4.列出纲目,图示文章思路

图示文章思路,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领悟文章内容,可以借此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用材及运用语言的特点。

四.整体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问1:《过万重山漫想》中“万重山”指什么地方?你能说说这种称说的来历吗?

答:“万重山”指三峡。典故源于李白《朝发白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2:本文中有很多语句是体现作者联想展开的,请问是哪些句子

答:①“就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这些句子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产生了飞越。

问3:作者开头何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

答: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

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特点。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www.xing528.com)

问5: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

问6:“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

答:不是,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下“笑柄”。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

问7:作者神思第一次飞越,联想到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一句话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

答: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胆识和想法;“没有第一个,便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题升华的思路发展方向。

问8:“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飞越,又联想到什么?

答:联想到更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开拓道路的人。

问9:“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

答: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而是代表了艰难的社会生活历程。

问10:作者跨越时空,神思又一次飞越,又联想到了什么?

答:联想到了千百年后人们对现代人勇于创造的首创精神的崇敬。继将“三峡”抽象化后,又将“第一个”抽象化,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在后来人看来也可能是“第一个”。

问11: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是什么样的喜悦?

答:“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经历艰险,扩大了生活的世界所获得的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指新时代的人们发扬首创精神赢得千百年后人们的崇敬的喜悦。

问12:作者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答:是告诉我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深刻的哲理。

问13:通观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点?

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笔,写景物的“艰险”,中间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连,最后落笔于“喜悦”。游踪在动,神思也在动,首尾呼应,情感升华。“景”与“情”两条线索同时贯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四.局部阅读,理清思路:(以11段为例)

问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

答:一是点明游踪,而是引起联想。

问2:作者引三峡来历的资料起何作用?

答:借以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问3:“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一句起何作用?

答:引出后文对人类力量的伟大的赞美。

问4:本段可以分几层?试概括各层的层意?

答:①句为一层,点明游踪,引出联想。②—⑥句为一层,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⑦—⑨句为一层,赞美人类的力量的伟大。

问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答:本段通过赞美自然之力引出对人类力量的赞美。

五.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第一个”,请围绕“第一个”,写一段富于想象的文字。字书在300字以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