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魏书生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课前3分钟做什么呢?
生:介绍古诗。
师:怎么个介绍方法呢?
生:按照学号进行。
师:那今天该谁了?
生:****
(对不起,由于当时笔者没集中精力,没听清楚该学生的名字)
师:谁是****?
(该学生起立)
师:平时你们下面介绍呢还是在讲台上介绍?
生:在讲台上。
被叫起的学生:老师,由于今天是在这儿上课,所以我没准备
师:(微笑)那怎么办呢?
师:(征求全班学生意见)让他非干不可?找人代替?还是不干了?
(本人深深被魏老师上课的民主折服)
被叫起的学生:找人代替
(其它学生也小声回答:找人代替)
师:那找谁?
生:语文科代表!
师:谁是语文科代表?
(语文科代表起立)
师:好吧,开始。
(语文科代表上台开始介绍古诗《春晓》,包括:作者、朝代、逐句抽学生回答含义、结束时全班诵读全诗)
师:说得很好,上课!
(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没有坐下)
师:我在我们班上课时,一般要要求他们进行口头作文,我们今天可不可做?
(学生没有回答)
师:举手表决吧!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了,说明可以通过。那我们今天说什么呢?(停顿一下)说“我的一天”吧!既然是我的一天,那么一定要说整天所做的事情,我的一天是哪天呢?2020年3月28日!今年你们多大了?
(有学生回答13岁、有学生会大14岁!)
师:算算看,中学还有2年,高中3年,大学4年吧,特殊专业可能更长一点,有的同学可能还会继续深造,读完硕士研究生还需几年,到了2020年的今天大家参加工作了吧?
生:是。
师:好吧!到了那时,我们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你们愿做什么就说什么,随便说说,别管别人,七嘴八舌地说。预备,开始!
(学生开始口头作文,师到几个学生旁边询问他们说的什么。大略3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结束)
师:看来同学们一天的工作干得够快的!
(全场爆出一阵笑声)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有的当医生了,有的做警察了。好吧,我们开始上课!(生坐下)
师:教材发了没有?
生:发了。
师:(埋怨)我曾告诉你们老师课前不发教材,今天才发教材给你们,没想到他已经发了。那么你们预习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
齐答:不知道上哪一课。
师:能猜到老师今天上哪一课吗?为什么能猜到?
生:《阿Q正传》,因为此文篇幅较长,占全书的比例大。
生:《蜀道难》,因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师:我既没有说刚才那位正确,也没有说你的不对。还有吗?
生:《将近酒》,因为我喜欢这篇文章。
师:实在猜不出来我就说了,还是按照顺序讲第一课吧。我们班谁的字写的不错,上台来写本课的学习要求好吗?男女各一名。
(两位学生上台,师也第一次走上讲台。师指导男生写课题:人生的境界;女生写四个学习的要求:一、作者
二、三个词
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
四、课后练习)
师:我们完成了这四件事,就能把这篇文章学懂了,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学课文一般几节课?
生:2节,有时3节
师:今天咱们争取一节课,行吗?
生:行。
师:在我们班上课有人管我。有人管老师的作业,有人管老师发火,有人管上课的时间。老师这样做是亏了还是便宜了?
生:亏了。
(众笑)
师:要是老师今天管你们呢?看来咱们今天还是请个同学管时间吧。
(无人举手)
师:管时间不是很简单吗?管住老师,不准拖堂。
(一人举手了)
师:好,借一块表给他,到时间要提醒我,我们就下课。几点下课?45分钟。
(几个学生看表)2点30下课。
师:好,我们来看第一个要求,作者是谁不用讲了吧?
生:冯友兰。
师:哪儿的人?什么身份?(哲学家)
(学生分别回答)
师:连成一句话怎么说?
(学生连成一句话回答)
师:要是今天回家,家长问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怎么回答
(生答课题)
师:作者呢?连成一句话说
(生回答完毕)
师:有不会的吗?
(坐最后的一学生举手)
师:请坐最后的那位同学上台来写作者吧。
(生上台写作者)
师:第二个要求:三个词,哪三个?
生齐答:觉解、入世、出世
师:真聪明!不用我解释了吧?大家看看能说出它们的解释需要几分钟?
生:2分钟。
师:好,我们看谁完成得最快,大家不要看书是不要看别人,看别人会耽误自己的事。
(全场一阵笑声)
师:预备,开始!
(3个学生立即举起了手,其余学生开始看书上词语的解释)
师:30秒,还剩下八个同学没完成。
(没看完的学生继续看书)
师:40秒了,剩下一个同学没举手。
师:那位同学,什么原因没看完呢?
生:我不知道看什么。
师:喔,原来没弄清楚要求。看三个词语的解释。
师:(稍停顿)大家坐直了,把三个词语分别解释一下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
师:会了吧?自己写出来还是请同学上台写?
生:请同学上台写。
(很多学生举手,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写三个词语的解释)
师:我们是看这位同学写解释呢还是继续来完成第三件事?
生:完成第三件事
(师又走下讲台回到了学生中)
师:好,作者认为人的境界有几种?用得着老师讲吗?
齐答:不用。
师:同学们很好。不用老师讲,全凭自己的能力。一起说作者认为人的境界有几种。它们分别是什么?
生:四种。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师:大家离开书,如果家长问你,你会说吗?有没有离开书本就忘记了的?
生:没有。
师:大家把书扣过来,将四种境界写在笔记本上,写完的就举手。
(学生开始书写,约3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
师:大家做时都没看书,这很好。只有两位同学做完后,想迫切知道正确答案翻开书查了正误。
师:所谓自然境界是什么?大家不看书能否说得和作者的一样?
生:能(很多学生举手)
生:人天然就形成的。
生:人一生下来就有的。
师:同意它们意见的举手,不同意它们的又有何理由?
(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师:怎么没几个举手呢?其实刚才他们说得很对,大家看看书
(不知道魏老师为什么没请不同意的学生谈理由)
师:功利境界又是什么?大家是看书呢还是自己思考?
生:自己思考。
师:同学们真勇敢。
(生思考片刻后)
师:大家举手回答吧。
生:我认为是道德境界是有利于他人的。
(该生回答不正确,不知道为什么魏老师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生:是指某个人做事情只对自己有利。
师:这位同学的答案对吗?同意的请举手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大家看书,看看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看法是否一样。
(生齐打开书)
师:第三种境界又是什么?
生:道德境界。
师:道德境界是指什么呢?大家是思考呢还是看书?哪个笨一些?
生:看书笨一些。
师:那大家还是思考回答吧
(学生陆续举起了双手)
生:为人民为社会做事情就叫做道德境界。
生:出于自身的道德观念去做事。
师:谁能将他们的答案综合一下?
生::做事情的观念符合社会利益的要求就叫做道德境界。(www.xing528.com)
师:很好,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说道德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己说自己的。
(所有学生开始回答,片刻)
师:大家看书,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和作者所想的一不一样。
(生打开书)
师:大家齐读这部分行吗?知道是读哪一部分吧?
生:知道!
师:预备,起!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在本质上和作者说的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具体表达上有一些差异,这说明我们班上的同学怎样?
生齐答:聪明!
师:大声说。
生大声重复:聪明!
(全场大笑)
师:你们想的和哲学家说的一样。本文是安排在高三的课本上的,你们虽然是初一,答案却是自己想出来的,你们真的很聪明。其实如果我们经常动脑思考问题,我们更会越来越聪明的。
(魏老师的此段点评不仅让学生脸上荡起了笑容,也让本人佩服得直点头)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四种境界,这要我们清楚什么是天地境界。是齐读呢还是男女生比赛?
生:比赛!
师:那谁先读?
生:男生。
(听众们又开始大笑起来)
师:好,男生开始齐读,女生等会儿。大家都思考回答问题。预备,起!
(男生齐读书上介绍天地境界的部分)
师:都读得不错。最后一种境界大家能理解吗?女生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我认为天地境界就是人把自己的想法与世界结合起来
生::我认为天地境界其实就等于道德境界。
师:为什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见解。
生: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外星人呢!无法谈清天地境界。
师:很好,你的见解很独到,很有创造性。还有看法吗?
生:我认为天地境界就是为宇宙做事,讲自己的整个身体融入到宇宙当中。
师:你这个见解我也是第一次听到,非常好,想象开阔。
科代表:天地境界的含义比道德境界更进一层,道德境界主要指人类社会,而天地把整个自然界也算作,天地境界就是为自己身处的整个世界做事。
师:回答全面,很好。
(稍停顿)
师:其实我们有的科学家就认为并没有天地境界,这个问题还有待讨论和研究,我们今天姑且不管。那同学们,第一种境界如何达到呢?
生:不用培养。
师:对,那么功利境界呢?
生: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自自然然,随便随便。
师:很好,大家都说除了前两种境界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我们人现在都是。
师:后面的境界又如何达到呢?
(无人举手)
(师提示:只有、才)
师:找到没有?大声朗读!
(生齐读)
师:这部分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生:只有、才。
师:只有、才是关联词。
生:哲学、学习、了解。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
(一学生回答什么是道德境界)
师:回答怎样达到,不是回答什么是。
(一生订正)
师:最要紧的是最后两句话,写的是什么?
(一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师:这部分可以删除哪些词?就是简单地用一句话回答
(生看书齐说)
师:大家抬起头,大声回答好吗?
(生再答)
师:如果今天回家,家长问怎样达到这四种境界,怎么回答?
(生复述)
师:大家背过《道德经》吗?
生:没有。
师:《道德经》其实就告诉了我们回到家为家长做些什么事。我们应该学会为家长做事。
师:我们班谁最不愿意发言?
生:黄皓。
师:那黄皓同学知道怎样达到这四种境界吗?
黄皓答:会。
(请黄皓上台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课后作业,几个大题?
生:2个。
师:魏老师留作业好不?
生:不好。
(众笑)
师:那我们一起解决吧。第一大题几个小题?
生:(?)
(本人没听清楚)
师:我们看第一小题。男生读题,女生(故意停顿)
生:回答!
(众笑)
师:好,男生读题,如果没人举手回答,此题就算放弃了。预备,起!
(男生读完题)
师:同学们答题请抓住关键词。
(女生开始举手回答,回答得非常好)
师:此大题其余的小题还用老师说吗?
生:不用。
师:同学们非常不错,老师要说的内容同学们事先都知道了。
师:第二大题几个小题?
生:(?)
(本人又没听清楚)
师:第一小题不用回答了吧?第二小题呢?
师:(稍停顿)这个题不好回答,即使是高三的学生也很难准确回答出来,估计出题的人也很难回答得完全正确。
师:如果考试非要出这道题,怎么回答?
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随便便说一下就行了。
师:(稍停顿)到了这个时候,有人该提醒我了。
管时间的学生起立:老师,该下课了。
(众笑)
师:还有最后的小题没说,还上吗?赞同还上得请举手!
(众笑,少数学生没举手)
师:好,继续吧,最后的又是开放性试题,如何回答?怎样理解“出世”、“入世”?
(生沉默)
师:不愿意理解就不理解吧,愿意理解的同学如果不能体会等我们到了高三再体会。
师:我最后给所有的老师提点建议,希望老师们和学生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讨论,在我们学校老师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最后上完课,希望老师不要一下课扬长而去,如果我们和学生的距离进一些,那么我们的无效劳动就会少一些。
师:大家对这堂课又何看法呢?找个愿意回答的同学吧。
生:魏老师教会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
生:这节课我不光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师:(走到黄皓旁边)你上课最不喜欢老师的问题,刚才老师逼你回答问题,你有什么意见呢?
黄皓: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这堂课还没上过瘾。
(众大笑)
师:刚才大家学习了人生的四种境界,那你们认为自己现在在哪个境界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这样回答问题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
(众生闭上眼睛)
师:感觉自己在自然境界的请举手。
师:一人举手
师:感觉自己进入功利境界的请举手。
师:十四人举手
师:已经进入道德境界的请举手。
师:进入道德境界的同学很多哟。
师:进入天地境界的呢?
师:一人举手。好吧。
(众生睁开眼睛)
师:你们猜老师怎么看待这种问题呢?你们猜猜老师对咱们班同学的看法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聪明。
(众又一次大笑)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因为你们听老师的看法和我很有默契,同学们刚才的口头作文也很精彩,同学们刚才读课文也很好,同学们听说读方面的能力都不错,那么写的能力就不用说的,比如同学们刚才对词语意思的书写、上台板书的同学都很精彩。
师:好了,下课。
(课堂教学结束,课后学生齐找魏老师签名)
评魏书生上的《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课文,笔者所听的是魏老师去年10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著名中青年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大展示”观摩活动中给初一学生上的。下面是对课堂一个叙述性的简略回顾(括号内为学生情况)。
上课伊始,魏老师问大家是不是唱歌,得到否定回答后。他不紧不慢的说:“在我们班上,每节课前都唱歌。既然你们不唱,那今天就不唱了。”学生一起嚷起来:“唱,唱,唱!”魏老师笑着说,“愿意唱?可是你们自己愿意唱啊。那咱们就唱。”一曲歌罢,学生想坐,结果被老师制止了:“先别坐。在我的班,有个规矩,课前要说一些话,作口头作文,说什么都可以,各说各的。你们愿意作吗?不愿意就不作,要说心里话。大家愿意吗?”学生议论纷纷听不太清楚。魏老师说:“那这样,咱们把眼睛闭上,谁也不看谁,免得被别人影响。愿意口头作文的请举手。自己想举就举,不想举就不举。”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睁开眼睛看看,愿意的占大多数,那咱们就说说?(学生点头)我们来作一篇记叙文《我的一天》。就说这一天从早到晚是怎么度过的。是哪一天呢?
2020年,咱们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了,你在什么单位工作,到工作单位是什么感觉,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随便说,别管别人,没人听你,你怎么说都行,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当什么就当什么,怎么说都行。”大约两分钟,学生就不说了,魏老师笑着说,“完了?你们这一天挺短的啊!”大家都笑了。
这样,学生才坐下。“谁能猜得着老师给大家上哪一课?能猜着的举手。”魏老师并不急于上课,继续提问。“猜不着。”“不知道。”学生有些莫名其妙了。魏老师继续问:“这本书是什么时候拿到的?(刚才)翻开课本看看目录。一共有多少课?(21课)那我们最多用多少次可以猜到?(20次)对了,不要怕困难。一次猜不着,猜两次。两次猜不着,猜三次。最多猜20次我们就猜着了!”如此,学生猜开了,而且各自讲述自己猜课文的理由。不久就猜到了《人生的境界》,课就确定了下来。
正式开始上课。魏老师请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字,
“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请回。”等学生回到座位上后,魏老师接着说:“这一课,我们就做这三件事。这课作者是谁啊?(冯友兰)再说,再说一遍,大声一点。怎么知道的?(刚才看到的)很好。冯友兰是什么人?(哲学家)多聪明啊。三个词,觉解,入世,出世。请一个同学来写这三个词。这三个词教材里都有解释。打开课本,找到这三个字,迅速记下解释,45秒钟。预备——开始。找到了,读一遍。好,把课本关上。把这三个词的解释背出来……”就这样,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三个词也解读完了。
魏老师接着说:“多聪明啊!不看书,课文里讲了几种境界?(四种)怎么知道的?(刚才看到的)哦,还不错啊。(笑)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提高人的心灵境界)什么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如何创造?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这一部分。(生齐读)这种境界要不要学哲学?要不要接受教育?(不要)哪一种境界要学哲学?(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在第五页第三段,答案在这里。是把这一段读一读,还是找答案?”学生齐声说:“读!”魏老师接着征求意见:“分男生、女生读。谁先读?”一个学生回答:“女同学。”魏老师笑了,说:“悠闲快乐的事,是该女士优先;可是赴汤蹈火的,要去克服困难的事,男子汉还好意思让女士优先吗?”学生不好意思的笑了,于是男生读,然后女生再读。
读完了开始分析,魏老师问:“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呢?(生读出来)怎样到达天地境界呢?(生齐声读)回去后,家长问你怎样到达道德境界,怎样回答?读出来。”学生读完道德境界一段之后,老师又问:“咱们班有没有到达道德境界的?”一个男生指着一个女生回答说:“有!她就是。”大家笑了,魏老师也笑了,接着问这个男生:“你为什么认为她到达道德境界?”“她好。”“哦,反正她什么事都为他人、集体、社会着想。相信咱们班每个同学在某个时候到达过道德境界,比如念书,为什么念呢?别人要念我也念?爸妈让我念我就念?也有为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为自己的将来想的吧?这就是功利境界了。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高一点,有目的了。有没有为他人、为社会的想法?(有)咱们这个年龄有时明白有时糊涂,糊涂时不知为什么读书,明白时想到为报答父母、老师、社会、国家,越明白越有干劲了,是不是这样?”学生异口同声的大喊:“是!”魏老师笑了,说:“这四种境界讲完了。拿出笔记本。写什么呢?作者,身份,三个词,几种境界,怎样达到。猜一猜用几分钟可以写完。(五分钟)好,各就各位,预备——开始。(生写)回家了,家长问你今天学了什么,你能不能说上来?(能!)下来干什么?”“做练习。”学生回答的很干脆。“那就听你们的,做练习。打开课本,读第一题。(学生齐读)这道题应该没问题了吧。(生齐读答案)第二题,齐读。这个题咱们来解答太难了,咱们不做了。第三题,齐读。好,这个作业咱们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不做。为什么?因为我今天上课完了就完了,我不可能检查你们的作业啊。”(学生都笑了)
魏老师接着说:“下面还有时间,咱们随便问问题,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爱问什么就问什么,随便啊。”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禅宗是怎么回事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楚的,象禅宗的境界,他的观点,都不是你们能够理解的。今天就不说了。”又一个学生问:“您为什么让我们学高中课文?”“呵呵,这个问题好。你先坐下。同学们说这篇课文好不好啊?(好)你们懂不懂?(懂)学了之后知道了人生四种境界有用没用啊?(有用)那么学这样的文章好不好呢?(好)魏老师拿这篇文章让你们学,一方面想提升咱们的境界,另一方面还想提高你们的自信心,这是高三的文章,可我们初一的学生照样学懂了,记住了,你们说是受到了打击还是得到了培植?(得到了培植)所以嘛。咱们中国人学语文没那么麻烦。”话刚刚完,一个学生又问:“老师,您能说说您是哪个境界的吗?”这个问题一出,全场听课的师生都乐了,魏老师也笑了,幽默的说:“哎呀,这个问题不好说,我说实话呢不谦虚,说假话呢不诚实。”话音未落,笑声荡漾,魏老师接着说:“我还是说实话吧,我肯定不是自然境界的,天地境界呢我目前还达不到,在生活中,我有时候是道德境界,有时候是功利境界,应该功利境界会多一点儿,道德境界会少一点儿吧。但是,我在不断的完善自己,努力守住道德的阵地,争取让道德境界的东西多保留一些。这个回答你满意不?”学生会心的笑着说:“满意。”
此时铃响,课结束了。
(根据听课记录整理,整理者:史金霞)
与魏老师商榷
史金霞
我认为魏老师这节课最忽视的是对课文本身的开掘,最失败的是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打击。冒昧言之,与魏老师商榷。
《人生的境界》是冯友兰先生的一篇哲学笔记,文浅意深,好比是一枚茶叶,需要冲泡品味,方能得其甘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自己主动地由浅入深地开掘,由此及彼地拓展,的确并非易事,但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通过挖掘此文,让这些懵懂少年想到人生的目的价值和不同的人生追求可能达到的不同的人生境界,那么触动他们的心灵、触发他们的情感、触拨他们的热情应该不会太困难。而或者抓住对其中某一个境界的理解,来展开一番深入的探究和认真的分析甚至激烈的讨论,对于启迪学生心智、丰富学生思想也应该能起到一定作用的。然而,以其不知而不予其知,恐怕非智。既然没有选择适应其学识的文章来教,那就不应忽视所选文章的特点,否则,执高课之本,行低课之法,未免有游戏之嫌。
魏老师自认为高课低上能够培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课堂上的两个细节却让我有另一番感受。其一是对课后练习二、三题的处理。想必魏老师也知道,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一节课对文章的粗通文字,学生是很难回答的,于是便以“这个题咱们来解答太难了,咱们不做了”和“因为我今天上课完了就完了,我不可能检查你们的作业啊”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别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连学生被动思考(即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剥夺了,文章读不出什么滋味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是随便问问时,一个学生问禅宗是怎么回事。我非常感动于这个学生的提问,这个细节说明学生求知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虽然老师刚才已经说了这样的问题你们不必思考回答我也不准备讲解了,但是我就是还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强烈的求知欲,是多么可喜多么了不起啊!对于未知的东西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多么宝贵的探求精神、多么坚韧的思维品质,是多么应该得到保护、引导、满足和激发啊!可惜,魏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又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楚的,象禅宗的境界,他的观点,都不是你们能够理解的,今天就不说了”干脆地回绝了。
诚然,魏老师的做法自有他的考虑。但是我却由此而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天天地被老师在无意中逐渐打击消灭掉了呢?当幼小的心灵、好奇的眼睛,对新鲜斑斓的世界,产生出许多新奇、古怪的疑问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时,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是不是有兴趣听他们诉说,有耐心跟他们交流,有童心和他们一起做梦呢?我们是不是经常居高临下地以过来人的心态以长者的口吻,轻蔑地嘲笑他们的无知,漠视他们的热情,对于他们的好奇、兴奋、激动、向往无动于衷呢?在求学的道路上,有什么比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呢?有什么比扼杀求知的花朵更残酷的呢?当一颗颗心灵悄悄睁开惺忪的眼睛,窥望外面的天空时,那种惊喜和好奇的心态,是一切进步和科学的原动力,作为老师,应该精心呵护并持续不断地激发它才对啊!
所以,魏老师可能在无意之中,以培植之名而行了打击之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