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课堂实录优化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课堂实录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投影)“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课堂实录优化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一进教室,立刻投影出维纳斯的图片。全体学生马上“哇”的一声,似炸开了锅!(良久)

师:怎么样,有何感想?

生略带腼腆地说:好美啊!

师:那当然,这是一尊了不起的雕像,为什么能这么说呢?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座比她更美的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像!连最伟大的雕像家罗丹见了她都止不住的赞叹。如今这件艺术品珍藏在法国的罗浮宫,罗浮宫里面收藏了四十余万件的珍宝,每一件都是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但即便如此,她仍然脱颖而出,成为最珍贵的“三宝”(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下面我们就从文中的一句话,来进一步了解维纳斯的美。

二、维纳斯美在什么地方?

(投影)“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结合维纳斯的图片来理解这句话。

1、高贵典雅

师叫学生先看头部,(最好把其他的部分先遮起来)师:“能发现一点什么吗?”如果那些楞学生还是不得要领,那老师就只能这样出此下策了——

师问:“她胖不胖啊?”(像这样的一般疑问句,我的学生通常是能够很踊跃、很准确地回答出的)“她瘦不瘦啊?”“她皱不皱啊?”(我想有这三个问题的铺垫,下面的问题学生会懂得的)“脸不胖不瘦不皱,这是一副什么样的人的脸呢?”

生:贵妇人的脸,高贵、典雅的脸!

师:非常好,但我有一个小疑议,难道说就仅仅因为她是贵妇人的脸,就高贵典雅了?随便举一个人,如杨贵妃,说她高贵当然可以,但如果按你们的意思,说她高贵,那她就典雅的话,打死我都不敢承认!

师:我们再认真看一下她的表情,还有眼神。她的表情是那么的平静、秀美、温柔,她的眼神似乎还在告诉我们,她正在认真倾听什么,沉思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高贵典雅,非一般女子身上所具备的!

2、丰满诱人

高贵典雅是一个比较难感觉的一种美,而丰满诱人,相信只要你们有眼睛,就不难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师:头部以下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丰满诱人的。

3、惊人的调和

师:我们欣赏到了这里,不知你们有没有一个发现?也就是老师刚才说的为什么杨贵妃高贵而不典雅呢?是因为高贵和典雅是不一样的美。不同性质的美组合在一起,通常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的,很别扭的,但是它们一旦调和成功,就会出现惊人的美!

三、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

老师介绍一下维纳斯的残缺情况: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

然后让学生读第五段开头三句,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她的残缺不影响她的美,比如西施吧。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为什么老师既不会胃痛,也不会咳嗽,反而没人要呢?学生不敢说,那我就自己说了,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www.xing528.com)

如果时间够的话,还可以举臭豆腐圆明园的例子。

四、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

生:接上总比不接好吧!

师:我们可以不急于表态,请你们先看作者的观点。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大家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师总结。

师:就“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作者认为手的残缺,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一是神秘气氛,二是无胜有,即无手比有手好,你们认为呢?

可以举千手观音的例子:“我们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女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手多,(学生大致都能说出),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还可附带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老子“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但即便如此,学生未必完全了解,老师可以讲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说“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又说: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

得到学生的肯定,老师:何止是对啊!可以说是作者说的太好了,当你们的老师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我恨不得非要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不可!

五、如果真有无聊的人去把她的手补上了,结果会怎样呢?

课本: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师:为什么找到她的手,作者会恐惧,空虚呢?

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用两个例子轻松搞定:

(1)上网聊天

师: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

生:害怕,恐惧

生:怕来了一头恐龙

(2)近乡情更怯

假如你三十年,没能回家,今天你终于可以回家了,你越走近家乡,你就越害怕,家乡变了吗?亲人还好吗?这些都是你怕的理由!

六、总结

师: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感谢同学们,也感谢这位日本的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艺术方法。

七、作业

1、这节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歌颂残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即艺术上的残缺都是值得提倡的。这到底又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课后联系课文,思考: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

2、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