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诚智慧尚美:米勒《拾穗者》赏析

真诚智慧尚美:米勒《拾穗者》赏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案例中课堂研究学习的重点是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经典作品《拾穗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是如何完美地诠释了米勒“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平凡劳动的敬重和对农民的感恩”。《拾穗者》的成功有赖于米勒对画面的智慧经营,而课堂实践活动——角色体验游戏就是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有针对性地对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围绕着米勒《拾穗者》作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学习探讨。

真诚智慧尚美:米勒《拾穗者》赏析

笔者在关于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现状的调研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兴趣不高;

2.传统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的“畅所欲言”;

3.学生普遍认为教材的内容就是权威的没有讨论和深究的必要;

4.学生对于课堂内容仅局限于表层理解,缺乏对思想、文化内蕴的探究;

5.学生对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比较茫然。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点:

1.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开展有效教学;

2.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通过研讨激发学习兴趣,兴趣进一步促进学习,同时带动研讨的深入进行;

3.帮助营造调整学生课堂讨论的氛围,通过“激发矛盾”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4.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开展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状态。

(一)明确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的目标是定向的,因为只有当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建构主义的学习目标形成于学习过程中,与真实的学习任务密切相关。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真诚、智慧、尚美——米勒〈拾穗者〉赏析》一课,该课时是“美术与自然、社会和国家”单元主题下的“艺术与社会”主题的子课时,教学设计通过对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代表画家米勒《拾穗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现实主义作品的欣赏方法,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画家的创作原则,在教学中注重美术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使学生懂得感恩农民、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增强对经典艺术中渗透的“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观感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理解“真诚、智慧,尚美”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课前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先让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以便于后续协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随后教师下发任务书(见表2-3),即完成“抛锚”,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学习目标及相关的学习任务,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的已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否在艺术课上营造开放、活泼、有趣的学习环境;能否顺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学习之中,并有所收获。

表2-3 米勒《拾穗者》鉴赏报告任务书

(二)探究定向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探究定向的学习”(discovery-oriented learning)。“建构性学习在探究方面通常是强有力的。尤其是在学习过程激发动机的起始阶段和以应用为目标的结束阶段,探究学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6]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为此,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以往欣赏课堂教师永远是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知识,即便课堂上出现小组讨论也大多流于形式,学生三三两两围坐一起并不明白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讨论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或干脆以组长个人观点意见为主代表全组发言。本案例中课堂研究学习的重点是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经典作品《拾穗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是如何完美地诠释了米勒“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平凡劳动的敬重和对农民的感恩”。课前教师通过问题“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是不是仅凭画家情感上的真诚、描画上的真实,就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引导组织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设计了角色体验游戏——发现你的“艺术之眼”,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告知学生可以按小组自由进行角色身份的选择,小组成员可任意选择“艺术家”“艺评家”“收藏家”三种身份之一参与游戏,但一旦做出选择就必须根据所选择的角色背景针对作品的某一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对作品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研究分析结果形成书面报告,于是选择的过程便包含着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小组的合作学习不再是盲目无目的的,小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作品欣赏的1个或2个切入点进行后续学习。(www.xing528.com)

(三)“做中学”深入研讨

建构主义学习首要的核心特征就是“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努力。”[7]杜威认为经验是人和自己所创造的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因此他非常强调“尝试”、用人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提出“从做事中理解意义”(即“做中学”),改变“身心分离”的机械的学习方法。

《拾穗者》的成功有赖于米勒对画面的智慧经营,而课堂实践活动——角色体验游戏就是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有针对性地对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围绕着米勒《拾穗者》作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学习探讨。根据各自小组的角色分工各司其职,选择“艺术家”小组的学生将围绕《拾穗者》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选择“艺评家”小组的学生将就作品隶属的现实主义画派这一风格流派开展学习,而选择“收藏家”小组的学生就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开展研讨学习。在课堂上同学们根据角色身份的选择分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艺术家”小组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油画作品,所以首先需要通过研究和自学来了解这幅油画《拾穗者》,课前他们已经在图书馆借阅了相关书籍,并上网查找资料,熟悉并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画家的个人经历、绘画风格,然后在课上针对各自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选择“艺术家”小组的学生就《拾穗者》作品艺术特色的四个方面(题材内容、人物造型、明暗色彩、构图空间)进行研讨学习,通过讨论得出作品的4大特色:题材内容客观真实、绘画人物朴实凝重、画面色彩对比和谐、构图空间烘托主题。在分析作品“构图空间”时,小组同学为了更好地加以学习研究,用自制的FLASH动画还原了米勒在构图中对黄金分割比的巧妙运用,结合小组成员自己的学习理解,他们通过动画辅助线的方式进行三种不同构图方式的对比鉴赏,来感受画家对作品构思的匠心独运。通过对米勒同时期其他作品的研究对比,同学们还发现了米勒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经验,如:喜欢将前景人物置于逆光下、人物脸部五官细节的刻意模糊、地平线的压低处理等。这些结论都是在“做中学”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中获得的,而课堂中的很多问题则是通过小组和同学间的“协作”与“会话”解决的。

学生小沈在课后的小论文中说:“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自学空间,让我们学会自主分析、独立判断,学习中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适当引导启发,并建议我们通过分组的合作学习,凭借集体的智慧解决个人的困惑,整个学习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有利于成功。”

学生作业:米勒《拾穗者》的鉴赏报告

《拾穗者》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创作于1857年的经典名作。布面油画,尺寸:83.5cm×111cm,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

米勒生活的19世纪中期正是法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历经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法国农村依然处于封建宗法制度控制下,繁重的农业劳动,艰苦的现实环境使农民生活异常艰难,“为什么世上最勤劳的人却是最贫困的人?”是当时一直困扰米勒的疑问,“我要为农民而画、为永远而描画”,米勒决心借助画笔向世人展现真实的纯朴勤劳的法国农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

在这幅《拾穗者》的画面中,米勒描绘了三个正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剩落麦穗的农妇形象。秋收的时节,收割完毕的麦地,远处金黄高耸的穗堆与刚刚扎捆成束的麦梗错落摆放。踏着夕阳余晖的三位拾穗妇女正弯腰拾取散落的穗粒,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笨重的木鞋,左侧的两位农妇正快速地捡拾地上的穗粒,右侧年长的农妇历经一天的劳动,显然已十分疲惫,正抬腰略作小歇,一边仔细地巡视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她们与远处的丰收场景显得这样格格不入。

米勒曾说:“我生为农夫,死是农夫,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米勒将画笔直接聚焦农民艰辛和苦难的现实生活,与之前的新古典主义画派崇尚英雄人物、历史神话题材的内容迥然不同。客观地反映生活,将社会底层的农民置于画面前景以突出主题,这在当时是个巨大的突破,除非是肖像画,很少有画家这么做。现实主义画作《拾穗者》的生命就在于这种真实与真诚之中。画面中拾穗的农妇描绘得如同希腊女神雕塑般厚实,使每一个人物造型都带上永恒的意味是米勒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与以往同类题材中被塑造得粗俗、滑稽的农民形象不同,米勒笔下的农妇庄严、朴实而又凝重。米勒借鉴学习了米开朗琪罗宏伟的纪念碑式的人物塑造方法,用厚实概括的笔触进行身体轮廓的描绘,这与米勒热爱强壮之美、喜欢力感的审美意向是一致的,因为这些正适合表现农民本身所具有的强壮、有力、结实的特征。画面笼罩在暗黄主调形成的色彩下,给人一种宁静而含蓄、庄严又伤感的感觉,米勒同时也十分注重人物衣着的色彩呼应与冷暖对比,丰富的色彩被统一于柔和的黄色主调中。米勒十分擅长处理画面中的光线,从画面背景透过来的天光,让前景的主题处于阴影中,这是米勒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笃信基督教的米勒相信光是宗教崇高的隐喻,让三位农妇处于逆光之下,尽管前景的人物处于阴影中,但强烈的明暗对比却使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富有表情。作品采用横向的水平式构图方式显示出均衡与稳定,横式构图使画面具有一种宁静感。曲线人物轮廓与地平线穿插,使画面在均衡之中又产生出微妙而有序的律动感和韵味,画面空间分割遵循古希腊人发明的普世美的法则,以黄金分割点组织画面,将劳动的艰辛、善良的人性、苦难的容忍,都融入和谐完美的画面构图中。“严肃的平视”是米勒空间表现的一大特色,如同米勒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地平线清晰地出现在画面约三分之一处,画面显得平坦、宽广。我们在观赏这些作品时好似与画中人并肩而立,真实地面对着农妇们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田野大地。

米勒的《拾穗者》诠释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平凡劳动的敬重和对农民的感恩。起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绘画是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次影响深远的美术思潮,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艺术家尤其关注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人文关怀,在绘画技法上采用典型的写实的、忠于自然的表现技巧,是精确反映现实的艺术。代表人物有库尔贝、杜米埃、米勒、列宾等。“现实主义画派”为19世纪末的印象画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米勒的绘画艺术更是影响了如凡高这样的西方后印象派大师和一大批的中国画家。

米勒是西方绘画史上难得的怀着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倾注全部心血来表现农民的画家。除了《拾穗者》之外,如《晚钟》《牧羊女》《播种者》等都是米勒创作的农民题材作品,米勒笔下的农民形象虽然从未被美化却幅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人倍受感动。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贵在“真”字,真实的题材内容,智慧的艺术表现,美好的情感寄托,赏析米勒的《拾穗者》除了让我感悟到经典艺术美的同时,更充满着浓浓的正能量,它让我明白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尊重劳动、学会感恩。

——郑祺铭

(四)重视教学评价

学习的诊断性与反思性是建构主义的两个核心特征,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显然,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8]

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认为,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评价主体不是单一不变的,学生、其他参与者甚至是家长也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而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协商”后心理建构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笔者和学生一起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不同阶段的表现商讨、制定了评价准则如下表2-4:

表2-4 《米勒〈拾穗者〉赏析》评价准则

这一评价机制保证了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自我及他人。小汤同学说:“因为实行的是互评和自评,评价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方法,评价不再只是老师的专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同时因为是依据评价表评分,有比较详尽的参照依据,所以评分比较客观公正,在给予我们较大自主空间的同时也让每个学生关注到自身及他人的不促之处,不仅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以互相督促。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本案例中通过对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模式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艺术思维,带动学习热情。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米勒这位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更在思维激发、观点碰撞、意见分享的过程中掌握了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提升了艺术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