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1]。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用以规范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范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后现代教育的重要观念就是主张建构学习。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在综合了前人的教育经验基础之上有所超越和提升,是对已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一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引导者,教师往往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促进学生意义学习过程的开展,并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时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校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是借鉴和运用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一定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师长、同学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排斥外部的引导。其次,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之前学习中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即让学习的过程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背景的联系,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2]。我校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正是强调这四大要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情境”:学习时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这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应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协作分别完成对课程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学习问题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等直至最终达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会话”:会话被认为是协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样的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也是通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不断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都为大家更好的学习所服务,成为集体学习的共享资源,因此会话是达成最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本质、审美规律以及学生对艺术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借鉴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几种常用模式包括支架式教学、实施抛锚式教学以及随机进入式教学。(www.xing528.com)
《从敦煌艺术到敦煌精神》是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美术与自然、社会与国家”主题下的单元课程,敦煌莫高窟作为我国古代艺术最重要的宝藏之一,保存有公元四至十四世纪1 000年间的25 000平方米的壁画,2 400多身彩塑,现存492个洞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的文化宝库。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高中生而言,对敦煌艺术了解甚少,本单元课程以敦煌石窟建筑、壁画艺术及彩塑艺术为重点,穿插介绍敦煌艺术守护者们的感人经历,从人文角度重新解析敦煌艺术,课堂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自身的思考、对优秀民族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捍卫者们的崇敬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